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學生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2004) 何紀瑩本研究以提供中輟青少年多元化的服務,整合個人身心靈及家庭、學校、社會系統的理念,課程設計涵蓋了靈性、心理、活動、技藝、生活等五種導向的課程,形成了「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並對七名中輟青少年實施此方案,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中輟學生及其家長。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高職學生及其家庭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之成效(2)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的兩類高職學生的立即與一年後成效差異(3)影響「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兩類高職學生在方案結束一年後所知覺之有效與無效因素(4)了解研究者建立的「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之執行與當初設計理念之差異,並提出修正的方案,作為日後的參考。研究發現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在自我功能的提升上同樣具有效果,但一年後不成功復學學生成效變少。成功復學學生在認知上具有持續的進展,但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則無此發現。方案介入期間,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均在生涯規劃上有所改變,而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學生獲得最多幫助的部分為成績進步。能否化解同儕衝突是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主要差異。能否對行為產生自悔的態度,影響日後能否持續產生行為改變。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均能從瞭解情緒的家庭經驗來源及反省與家人的關係獲益,但方案結束回歸家庭生活後,不成功復學者其經歷到的正向家庭經驗較成功復學者少。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的五個學生,在學校適應各面向上皆獲得正面的幫助。整體而言,成功復學生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出現更多的正向改變因素,而負向改變因素則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少很多,顯示兩組學生有相當不同對於改變因素的認知。研究者所設計之「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對所服務的學生在個人、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回歸學校等面向所出現的改變效果,透過五類課程之實際實施,可謂成效良好。家長團體成效為促進家長自我成長,在管教態度上較有彈性,建立清楚界線,親子關係中有所突破並且獲得社會支持。家長團體可提高親子知覺之一致性。唯獨針對學校的工作,在具體幫助學生回歸學校的困難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Item 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2006) 莊季靜; Chi-Ching Chuang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 莊季靜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型之同儕攻擊的國中學生在性別以及其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上的差異。本研究根據Crick 與Dodge(1994)所提出之社會訊息處理模式-包括線索編碼、線索解釋、目標設定、反應建立與反應決定等五個步驟,以及對情境的痛苦感受,探討同儕攻擊者對於被激怒情境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並加入利社會行為者以對照社會訊息處理歷程差異之處。本研究以台北縣市三所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共932人(男生471人,女生461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生社交行為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以及「社會情境故事—圖畫版」。量表資料以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為:(一)國中學生在同儕攻擊類型上有性別差異:外顯攻擊的男生多於女生,關係攻擊的女生多於男生,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者的男生多於女生;(二)三種類型之同儕攻擊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痛苦感及反應決定上有顯著差異;(三)同儕攻擊者與利社會行為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線索編碼、線索解釋、反應決定等步驟以及痛苦感受上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同儕攻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 青少年、社會訊息處理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2008) 蔡宛珊; Wan-Shan Tsai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來分析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是否有相關存在,以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式,選擇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日間部之高一至高三的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082人。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人格特質較外向性,情緒趨近穩定性,遵守社會常規,並符合社會期許的行為表現。整體來說,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是能夠適應整體環境並展現其獨特個性。另外,研究對象中,女生比男生較外向與神經質,而男生的社會期許則較女生高;高職生比高中生較外向;三年級學生比二年級學生較有精神病質。 二、研究對象之生活壓力屬於中等程度,其中壓力較大的前三項為學習壓力、自我期許壓力及校園生活壓力。另外,研究對象中,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兩性情感壓力,而女生則比男生有較高的學習、自我期許及生長發育的壓力;高職生比高中生有較高的校園生活和經濟壓力,而高中生則比高職生有較高的自我期許壓力;低社經地位學生比中社經地位及高社經地位學生有較高的經濟壓力。 三、研究對象中憂鬱症的危險群佔27.2%。另外,研究對象中,高中生比高職生有較高的情緒和行為憂鬱;三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有較高的情緒、生理、行為和認知憂鬱。若以整體憂鬱程度來看,高中生高於高職生,三年級學生高於一、二年級學生。 四、研究對象吸菸率占11.7%,其中男生吸菸率高於女生;高職生吸菸率高於高中生;三年級學生吸菸率高於二年級學生;高社經地位學生吸菸率高於低社經地位學生。此外,愈具有外向性、精神病質、社會期許人格特質者;生活壓力總分、家庭及家人相處壓力、經濟壓力愈大者;憂鬱總分、情緒、生理、行為、認知愈高者,愈會傾向吸菸。 五、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加以控制之後,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能有意義的預測其吸菸行為,其中又以外向性人格特質、經濟壓力及生理憂鬱三個變項,對吸菸行為的影響最大。人格特質愈外向者、經濟壓力愈大者、生理憂鬱愈高者,愈會傾向去吸菸。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育方面、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有關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吸菸行為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台灣地區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06) 呂佩霖; Grace Lu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之因素,以民國九十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系統進行次級資料庫分析,找出影響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行為方面的相關因素,並配合以研究對象為主的口腔保健課程內容分析,及台灣地區歷年與口腔健康有關之衛生與教育政策分析,針對影響台灣地區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為民國九十年度「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一部份,為具全國性的樣本,以其中年滿十二歲但未滿二十歲的研究對象為分析族群,並串聯十二歲以上問卷及家戶問卷中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針對研究樣本之背景因素及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等變項做人數、百分比、平均值及標準差的描述性統計;在背景因素於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的分佈比較,則依序以卡方檢定分析;口腔保健行為及其他危害健康行為相關性部分,輔以邏輯斯迴歸分析。初步挑選出符合本研究目的之研究對象,扣除資料缺漏個案,最後進行分析人共計數為2708人,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表現不甚理想,其中每日刷牙次數以每日兩次居多(65.4%);潔牙時間點以早上起床後(91.6%)與晚上睡覺前(76.5%)為眾;有使用牙線潔牙習慣者佔18.8%;有使用漱口水習慣者佔2.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佔20.0%。 (二) 依照性別分組,則上述四項口腔保健行為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為:有無使用牙線習慣,其中又以女性有使用牙線習慣者較男性多(p=0.018)。 (三)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則於每日刷牙次數(p=0.001)、使用牙線習慣(p=0.003)、過去半年內有無給牙醫洗牙(p<0.001)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 危害健康行為: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有飲酒習慣盛行率為25.4%;有抽菸習慣盛行率為27.3%;有嚼檳榔習慣盛行率為5.6%;甜食攝取行為部分,經常吃餅乾、糖果、麵包類的佔25.3%,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佔41.6%,經常喝可樂和沙士者佔11.5%,經常冰淇淋、奶昔、冰品者佔7.8%,經常喝含糖飲料者佔28.0%。 (五) 依照性別分組,男女於所有危害健康行為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六)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以嚼檳榔行為(p<0.001)、吃蛋糕、麵包類(p=0.001)、喝可樂及沙士類(p=0.049)、喝含糖飲料類(p=0.012)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七) 影響國內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的相關因素,以多變項邏輯斯回歸檢定分析發現:1.每日刷牙次數部分與年齡(0dds ratio=1.21,95%CI:1.088-1.339)、經常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4.12,95%CI:1.678-10.136)有統計上顯著意義;2.使用牙線行為部分以年齡(0dds ratio=0.95, 95%CI: 0.892-0.953)、有飲酒習慣(0dds ratio=0.72,95%CI:0.564-0.909)、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0dds ratio=1.26,95%CI:1.020-1.560)、經常喝含糖飲料類(0dds ratio=0.71,95%CI:0.506-0.987)、偶爾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0.65,95%CI:0.503-0.851)達統計上顯著意義;3.使用漱口水習慣與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0.49,95%CI:0.281-0.853)達統計上顯著意義;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部分則與年齡(Odds Ratio=0.99,95%CI:0.912-0.999)、有飲酒習慣(Odds Ratio=0.70,95%CI:0.558-0.887)、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1.80,95%CI:1.063-3.041)等四項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國內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盛行率不如衛生與教育部門 所預期,多數青少年於口腔保健的行為執行上仍以起床後與睡覺前的時間點為潔牙的主要時機,口腔健康課程中談到關於餐後潔牙、定期口腔健康檢查等預防保健行為的執行率也不甚理想,深入檢視相關因素更發現,國內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與相關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性也不一致,針對以上重要研究結果,建議如下: (一) 強化在學青少年於口腔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關口腔保健的課程對於行為技巧及對口腔健康態度方面的養成還有調整的空間,正確的潔牙技巧教學在課程內容上佔的比例相形之下很低,飲食對口腔健康的影響也建議於往後口腔保健課程修訂時納入,將飲食中有關甜食、含糖飲料及汽泡碳酸飲料對口腔健康的傷害納入飲食與營養的單元中一併教導,透過不同單元之間的連結教導全面性的口腔預防保健。 (二)由政策面提供青少年口腔保健的支持性環境:多數的國小校園內都能提供支持性的環境(諸如充足的洗手台設備、餐後潔牙制度與含氟漱口水的發放等),但隨著學生升上國中階段以後,口腔健康行為便中斷,建議由國中開始的校園延續國小的口腔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制訂校內支持口腔保健行為執行的相關政策(如調整學校課堂作息時間,將用餐時間之後排入足夠的時間提供全校師生進行潔牙等)及多舉辦與口腔保健有關的校內與社區性活動,鼓勵青少年家長一同參與口腔保健的活動,結合鄰近社區與牙醫資源進駐校園提供協助,定期舉辦全校性的口腔疾病篩檢等。 (三)擴充與深化歌健康訪問調查系統的內涵:建議政府可持續定期進行每年度的全國性調查,並嘗試追蹤特定族群的口腔健康狀況與行為,另可納入認知與態度方面的變項及刷牙技巧、牙刷種類選擇、牙膏種類選擇及更換牙刷的時間間距等,提供往後口腔健康方面的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掌握口腔保健行為的現況。Item 青少年祖孫關係類型及其影響因素-以台北縣市國中生為對象分析(2006) 黃瑞真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青少年觀點,由親密支援、接觸頻率、共同活動、教養權威及工具協助等五個互動面向,分別分析青少年與四位祖父母的互動現況、關係類型及影響祖孫關係類型的因素。本研究針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搜集,有效樣本共計520份。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與祖父母的整體概況:九成青少年擁有至少一位祖父母,而擁有祖父母的青少年,約六成於學齡前曾被任一位目前健在的祖父母照顧,其中又以曾受祖母照顧的比例最高,就居住狀況來看,近三成的青少年與祖父、祖母同住。 (二)青少年與祖父母的互動: 1.青少年與祖父:以天天見面所佔比例最高,未同住者多於一週內通電話或寫信聯絡幾次。親密支援行為以孫子女經常提供祖父母意見為多,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行為則以祖父母給零用錢或紅包最多,僅三成的祖父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2.青少年與祖母:以天天見面所佔比例最高,未同住者多於一週內電話、寫信聯絡幾次。親密支援行為中以孫子女提供祖父母意見或資訊最高,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行為以祖母餽贈零用錢或紅包為多,僅有三成的祖母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3.青少年與外祖父:多數於一年內見面幾次,未同住者常於一個月內通電話或寫信聯絡數次,親密支援行為以青少年提供外祖父意見及資訊最多,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以外祖父給孫子女零用錢或紅包最多,僅二成的外祖父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4.青少年與外祖母:彼此多為一年見面幾次,未同住者多數一週內打電話或寫信聯絡幾次。親密支援行為以青少年提供外祖母意見或資訊為多,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則以外祖母會給青少年零用錢或紅包最多,僅二成五的外祖母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三)青少年與祖父母的關係類型:依據祖孫在親密支援、接觸頻率、共同活動、教養權威及工具協助等五面向的行為頻率,分別將青少年與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關係區分為三種祖孫關係類型如下: 1.青少年與祖父:疏離型的祖孫各面向上皆少有互動,冷漠型雖然接觸頻率高於疏離型,但在其他面向上的互動少且以共同活動為多,影響型則於各面向的互動頻繁且高於其他兩類型。三類型中以冷漠型所佔比例最高。 2.青少年與祖母:疏離型的祖孫各面向上均少有互動,冷漠型雖較常接觸,但其他面向互動少且以工具協助行為較多。影響型則各面向的互動頻繁,且彼此提供高度的親密支援。三類型中以冷漠型所佔比例最高。 3.青少年與外祖父:疏離型的祖孫各面向均少有互動,冷漠型雖然祖孫常有接觸,但其他面向之互動較少而以工具協助行為較多,影響型不僅接觸頻率最高,且在各面向上均有頻繁的互動。三類型中以冷漠型所佔比例最高。 4.青少年與外祖母:疏離型的祖孫不僅接觸頻率低,且甚少其他的互動行為。冷漠型雖然接觸頻率較高且與影響型差不多,但其他面向互動均少於影響型,影響型則相較於冷漠型有更多的支援、協助、活動、教養權威行為。其中以影響型所佔比例最高。 (四)青少年祖孫關係類型之影響因素:分別於青少年與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關係類型中,以該關係中的疏離型為比較對象,發現孫子女性別、祖父母婚姻狀況、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均未具有顯著影響力,而具有顯著影響力之因素分述如下: 1.青少年與祖父:青少年年齡愈小、父母促進祖孫互動、青少年家庭居住於非都市地區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父健康狀況愈佳、與祖父交談愈流利、祖孫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 2.青少年與祖母:祖母健康狀況愈佳、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孫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與祖母交談愈流利、父母促進祖孫互動、居住距離於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 3.青少年與外祖父:青少年年齡愈小、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孫居住距離於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祖孫交談愈流利、父母促進祖孫互動、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 4.青少年與外祖母: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孫居住距離在同鄉鎮村裡內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祖孫交談愈流利、外祖母健康狀況愈佳、父母促進祖孫互動、青少年家庭居住於都市、祖孫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Item 探討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與性行為之預測因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8-12-??) 林麗美; 車慧蓮; 葉美玉本研究旨在探討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與性行為之預測因子。以台灣東部花蓮、台東縣市十 六所高中職學校為母群體,採兩階段隨機選樣,先選取四所高中職學校,經各校同意配合參與研究後,以班級為單位,一至三年級各個年級隨機選取四班學生為研究 對象,為提高填答的真實性,由研究者及助理至各班說明收發問卷,並以不記名進行施測,共回收有效問卷247份。結果顯示阿美族青少年79.8%曾有交友經 驗,57.9%學生曾有撫摸、擁抱、親吻的親密行為,16.6%有性行為經驗。有交友經驗及異性朋友交往人數較多的阿美族青少年,有較多親密行為的經驗。 性行為前有飲酒及用藥行為的青少年,有較多的性行為經驗。總之,預測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的主要因子為交友經驗與交友人數,青少年性行為前的飲酒及用藥行 為則是發生性行為的主要預測因子。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校園性教育課程設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