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網紅行銷揭露策略對某高中學生數位行銷素養、抵抗力、品牌喜好和購用意圖影響之研究
    (2024) 黃資富; Huang, Tzu-Fu
    本研究旨在了解網紅行銷揭露策略對高中學生數位行銷素養、數位行銷抵抗力、品牌喜好及購用意圖的影響。本實驗研究將學生隨機分派至三組,包括:(1)揭露組:學生觀看網紅行銷影片包括影片前後以黑底白字明顯揭露贊助商關係、片頭提及贊助商邀請、片尾感謝乾爹贊助商,並於影片簡介標註「#廣告 #贊助」;(2)半揭露組:學生觀看網紅行銷影片僅保留片頭提及贊助商邀請和片尾感謝乾爹贊助商,並於簡介標註「#感謝乾爹_贊助商」;(3)未揭露組:學生觀看網紅行銷影片無前述任何揭露與標註。學生觀看完影片後立即填寫問卷,共完成台北市353名高中學生問卷調查。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網紅行銷揭露組與半揭露組的揭露贊助資訊皆比未揭露組可顯著提升高中學生廣告辨識、數位行銷概念層面素養和數位行銷抵抗力,然在學生數位行銷態度層面素養、品牌喜好和購用意圖無顯著差異。此外,學生為揭露組且數位行銷概念與態度層面素養越高者其數位行銷抵抗力越高。根據結果,建議政府應規範網紅行銷贊助揭露,學校強化數位行銷批判素養教育,以提升學生的數位行銷批判素養與抵抗力。
  • Item
    國中生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友誼品質為中介變項
    (2020) 李郁潔; Li, Yu-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家庭氣氛是否會透過友誼品質進而影響個體的生命態度,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叢集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蒐集問卷資料,抽取台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 577人(男生共 315人,女生共262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生命態度量表」、「家庭氣氛量表」、「友誼品質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家庭氣氛,在年級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家庭結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命態度,在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友誼品質,在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三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友誼品質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實務建議,作為學校教育輔導及未來相關主題研究之借鏡方向。
  • Item
    青少年輕小說閱讀與自我認同議題之初探
    (2019) 李雅竹; Lee, Ya-Chu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青少年在選擇輕小說時的閱讀動機和選材偏好,以及分析2015年至2017上半年受青少年喜愛的輕小說中關於「人與己」及「人與他人」自我認同議題的內容或主題,並將其轉化為訪談之問題,以探討青少年如何看待輕小說中和「人與己」、「人與他人」兩方面與自我認同議題相關之內容及主題。透過研究步驟,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的自我認同議題分布情形:(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和人與己有關之自我認同議題多著重在「自我價值與目標」及「處理事務與適應情境的能力」兩方面,但事件分佈不平均,尤以「自我價值與目標」之相關事件最多。(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和人與他人有關之自我認同議題多著重在「人際互動」一方面,但並非每本輕小說皆有與此一部分相關之議題。 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自我認同議題的呈現方式:(一)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在處理與自我認同有關的情節時皆安排角色以正向的態度和行為來面對。(二)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在處理與自我認同有關的情節時多缺乏完整且深入的描述。 三、青少年如何看待2015年至2017上半年熱門輕小說中與自我認同議題有關之主題或內容:(一)輕小說自我認同主題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意義:1.青少年主要關心的是挫折和生活目標兩方面的議題,並會對事件當中角色所展現的態度、行為感到敬佩,甚至願意進一步學習當中的精神。2.青少年會對與自己有類似遭遇的輕小說角色產生共鳴。3.其他意義:對青少年而言輕小說能提升青少年參與閱讀及討論之意願。(二)輕小說自我認同主題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影響:1.提供青少年彌補經驗和視野上的參考,協助他們提出對自我的期許和方向。2.輕小說中的角色與情節會讓青少年變得熱血,有勇往直前的勇氣。3.其他影響:使青少年願意針對輕小說中令其感興趣的內容主動閱讀相關資訊、拓展相關興趣或做出不同的嘗試。 最後根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作為教育人員及團體工作者、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輕小說相關研究上之參考。 一、建議後續研究:(一)建議可以整套輕小說為單位進行分析整理。(二)建議可擴大青少年的樣本數或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針對青少年的觀點有更廣泛或深入的探討。(三)建議研究者在訪談青少年以前,先了解青少年和動漫、輕小說文化。 二、建議教育人員及團體工作者:(一)建議有意將書本作為與青少年一同探討自我認同議題時的文本素材之教育人員及工作者,可以將輕小說納入考量的範圍內。(二)建議使用輕小說作為帶領青少年思考自我議題的媒材時,應與其一同探討當中的議題,深化並引導青少年對議題的思考與想像。
  • Item
    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2010) 黃絢質; Hsun-Chih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研究樣本為台灣本島地區公立國中的1459名學生,研究工具為「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與「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包括「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正向事件是普遍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六個分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包括「愉悅」、「心流」兩個分量表;「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包括「工作價值」、「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四個分量表。本研究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男生在動機之「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顯著高於女生,在其餘的變項上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二、整體來說,主觀家庭氣氛愈和諧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 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三、整體來說,人際關係愈好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於測試 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四、有信仰宗教者在動機之「工作價值」與「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不過在「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卻顯著較低。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五、有嗜好者在正向情緒之「心流」與動機之「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嗜好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六、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長者,其在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正向情緒之「心流」得分顯著高於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短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從事嗜好活動時間大致無顯著差異。 七、正向思考和正向情緒有顯著的典型相關,愈「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其愈感快樂,也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而愈「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其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 八、「心流」對「工作價值」、「期望」最具預測力;「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對「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最具預測力。
  • Item
    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之調適歷程之研究
    (2015) 李淑美; Lee, Su-Mei
    本研究旨在探究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傷行為的調適歷程,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個人調適歷程;(2)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以及(3)暸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之各個時期重要特色。以立意抽樣方式,邀請三位曾經歷子女在青少年時期從事二次以上自我傷害行為且自我評估為調適良好的父母進行訪談,並運用敘說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分三部分: 一、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依照時間序描繪每位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 二、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找出各個階段的重要事件、伴隨的影響、受訪父母的因應、因應造成的結果,以及其中的調適因子。 三、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之分析,分為二個部分: (一)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 1.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明階段:困惑、訝異、難以理解,試圖遏止青少年子女令人困惑的行為。 2.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確定階段:(1)得知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當下及一段時間內出現複雜情緒;(2)直覺判斷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原因,但理解與接納並不容易;以及(3)制止和忽略因應策略無效,自我傷害行為反覆發生且嚴重程度升高。 3.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完合併發生其他問題行為階段:(1)自我傷害行為、其他問題行為、外在壓力與生活壓力交互作用,帶來沉重壓力與複雜情緒;(2)面對自傷行為與問題行為時,同時得承受來自外在的壓力;(3)過多心力放在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身上,家中非自我傷害子女易受忽略;以及(4)內外在資源與因應策略無法遏止自我傷行為與問題行為,父母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4.自傷行為與其他問題行為漸緩階段:(1)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不斷嘗試與調整問題解決方法;(2)情感支持需求與問題解決需求皆需獲得滿足;(3)先生的包容、配合與合作帶來莫大協助;(4)尋求外在資源解決青少年子女困境並緩和父母心理壓力;(5)身為父母的責任使然,不輕言放棄孩子;(6)調整教養態度與期待,減低青少年子女的壓力與緩和父母本身壓力;(7)看見自己已然盡力並賦予自己正向看法;(8)因應策略與調適因子帶來正向協助,亦引發其他困難;以及(9)自傷行為和問題行為初步改善後,仍是得持續面對與處理後續的起伏狀況。 5.展望現在與未來階段:懷抱著擔憂與希望前行,持續陪伴青少年子女成長。 (二)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的調適歷程各個時期之重要特色 1.風暴肆虐時期/負面影響湧現:(1)複雜的情緒;(2)混亂的理解與反應;(3)親職角色實踐困難;(4)家庭系統起變化;以及(5)沉重的外在壓力。 2.風暴消退時期/調適因子現身:(1)覺察壓力困境並積極尋求外在資源或他人建議;(2)尋求能同時提供情感支持與問題解決策略的重要他人;(3)尋求先生的包容、支持與合作;(4)綜合使用問題焦點因應策略與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因應外在壓力;(5)不輕言放棄青少年子女;(6)走進孩子的世界,認識、理解並接納孩子;(7)清楚釐清責任界線並適度承擔教養責任;(8)積極尋求靈性資源並重塑看待世界的信念;(9)學會正向看待自己並欣賞自己;以及(10)積極參與支持團體。 3.彩虹乍現時期/改變向度發生:(1)青少年子女的自我傷害行為與問題行為獲得改善;(2)父母的沉重壓力得以緩和;(3)親子關係有所進步;以及(4)父母的個人信念願意鬆動。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針對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專業人士,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色情暴力訊息暴露與霸凌經驗之探討-以新北市高中職一年級學生為例
    (2011) 郗雯韻; HSI WEN-YUN
    本研究探討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色情暴力訊息暴露與網路及傳統霸凌經驗間之關係。受測學生選自新北市12所高中職學校,共計1,255位一年級學生完成自填問卷。以變異數分析及邏輯斯複迴歸進行相關因素之檢驗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過去一年內,有27.5%的學生曾經歷過傳統霸凌經驗,包含傳統霸凌他人(10.3%),傳統被霸凌(8.6%)及傳統霸凌/被霸凌(7.4%);過去一年內,35.7%的學生曾經歷過網路霸凌經驗,包含網路霸凌他人(5.7%),網路被霸凌(18.7%),網路霸凌/被霸凌(11.3%)。 2.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男性、接觸到較多的色情訊息的學生,易有傳統霸凌他人的情況;學生為單親家庭、中低收入戶時,較易發生傳統被霸凌的情況;男性、單親家庭的學生,較易有傳統霸凌/被霸凌的情況。 3.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網路使用時間越長、接觸到越多暴力訊息時,易有網路被霸凌的情況;男性、色情及暴力訊息暴露為網路霸凌/被霸凌的危險因子。 4.曾在網路上霸凌他人的學生,較易有傳統霸凌他人的情況(OR=2.82,95%CI=1.51-5.23);在網路上被霸凌的學生,較易有傳統被霸凌的情況(OR=2.29,95%CI=1.45-3.63)。 結論:色情/暴力訊息暴露是青少年發生傳統及網路霸凌的危險因子。本研究建議,應將網路霸凌預防教育納入傳統校園霸凌預防課程、強化電視與網路分級制度,以防止兒童與青少年藉由媒體而接觸到色情與暴力訊息。
  • Item
    青少年接觸菸盒警示圖文之認知與態度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為例
    (2010) 林沁玫; Chin-Mei Lin
    我國於2009年施行菸害防制法新規定,規範菸盒上需印製健康警示圖文。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接觸菸盒警示圖文情形,及分析警示圖文認知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母群體為九十八學年度台北市高中職日間部一至三年級學生,採分層隨機抽出8所學校24班,得到869名有效樣本。以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所得資料以獨立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七成受測學生曾注意菸盒警示圖文。八成以上學生認同6則健康警示圖文文字內容。在圖文態度方面,六成學生對菸盒警示圖文感到不舒服、可怕感及避免圖文情形。 二、在圖文效果方面,九成以上學生會因警示圖文想到健康危害;約六成學生表示警示圖文會讓青少年不想吸菸;八成學生會因圖文想勸他人戒菸。另五成吸菸學生表示會因警示圖文想要戒菸。 三、學生為吸菸者、其父母及好友有吸菸者,學生易有注意及閱讀警示圖文情形。 四、未吸菸學生有較高的圖文菸害認知、態度與效果反應。學生對圖文菸害認知及圖文可怕感愈高者,愈贊同圖文可預防青少年及自己吸菸。 五、吸菸學生有閱讀圖文及圖文菸害認知愈高者,其戒菸意圖愈高。 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建議,作為修訂菸盒警示圖文及青少年菸害預防教育之參考。
  • Item
    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
    (2009) 王敏華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同儕社會網絡與身體活動的關係,以及各變項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並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男生身體活動時間高於女生,男生的身體活動以籃球為最多,其次為走路;女生的身體活動以走路為最多,其次為爬樓梯。 二、樣本所處網絡位置不同,在身體活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進一步以薛費氏事後檢定分析得知男生人數比率高於50%的團體成員,其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全部為女生的團體成員。 三、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當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時,身體活動時間越長。 四、將整體樣本之背景因素、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放入複迴歸模式中,發現此模式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對身體活動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6.9%,其中能真正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五、顯著預測男、女生身體活動的變項有所不同,對男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自我效能;對女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對衛生教育的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做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某市高中職生危險因子、保護因子與非法藥物使用行為之探討
    (2015) 朱元珊; CHU,Yuan-Shan
    目的:根據過去研究顯示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的盛行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又以高中職學生使用非法藥物之行為比例較其他學制為高。本研究希望能夠瞭解高中職學生非法藥物使用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危險因子、保護因子對高中職生非法藥物使用行為之影響,以提供未來制定相關非法藥物防制政策之參考及設計介入計畫使用。方法:本研究使用教育部「藥物濫用防制問卷資料統計分析計畫」之資料庫分析,採「多段分層群集抽樣法」抽出某市高中職學生共12,843位,並以階層邏輯斯迴歸、區別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結果:預測高中職生非法藥物使用行為最強之預測變項在個人層面為個體是否使用菸酒檳榔等物質,在家庭層面為家中是否有人使用非法藥物,在同儕/學校層面則為同儕是否出現非法藥物使用之情形。結論:危險因子之「男性」、「菸酒檳榔使用」、「非法藥物可近性」、「家人非法藥物使用」、「無故不到校」、「同儕菸酒檳榔使用」、「同儕非法藥物使用」,以及保護因子之「反毒態度正向」、「非法藥物防制認知」、「接受藥物教育」,為預測該市高中職生出現非法藥物使用行為之重要因子。本研究結果可供未來設計介入計畫使用。
  • Item
    臺北市某私立高職學生自尊與物質濫用行為相關性研究
    (2011) 王美霞; Mei-Hsia Wang
    本論文旨在探討臺北市某私立高職學生自尊與物質濫用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對象為99學年度第2學期臺北市某私立高職學生,高一至高三各3班,獲得有效樣本310名學生。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以班級集體自填問卷方式蒐集資料。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受測學生曾吸菸學生有134人(46.5%);曾經吸菸的學生中有67人(21.6%)天天吸菸;曾經喝酒有209人(66.2%),在喝酒人數中有8人(2.6%)天天喝酒;曾經使用成癮藥物35人(11.3%),其中K他命使用最多,有28人(9%),其次為安非它命,有10人(3.2%),研究對象曾經使用2種以上之成癮藥物者為16人占曾經使用藥物者46%。 二、 研究對象的自尊中間偏負向,整體自尊題平均值為3.44分、學業自尊題平均值3.35分、身體自尊題平均值3.42分及家庭自尊題平均值3.40分(低於中間值3.5分)呈現中間偏負向,而社會自尊題平均值3.65分則呈現中間偏正向。 三、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尊之關係,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女生、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完整者整體自尊較高;女生、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不完整者學業自尊較高;男生、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父親職業是專業人員者身體自尊較高,母親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身體自尊較低;女生、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完整者及父、母職業為專業人員者社會自尊較高;三年級、學業成就前1/3及家庭結構完整者家庭自尊較高。 四、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之關係,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男生及學業成就後1/3者吸菸行為較多;男生及二年級飲酒行為較多;男生、二年級、學業成就後1/3、家庭結構不完整及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成癮藥物使用行為較多。 五、 研究對象的物質濫用行與自尊之相關性,依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整體自尊、學業自尊及家庭自尊呈現負相關;飲酒行為與整體自尊、學業自尊、身體自尊及家庭自尊呈現負相關;成癮藥物使用行為與整體自尊、學業自尊、社會自尊及家庭自尊呈現負相關。 六、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尊的預測情形,依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對整體自尊的解釋力為14.3%,年級、學業成就為預測整體自尊的顯著變項;對學業自尊的解釋力為20%,年級、學業成就及父親職業為預測學業自尊的顯著變項;對身體自尊的解釋力為10.3%,性別、年級為預測身體自尊的顯著變項;對社會自尊的解釋力為12.5%,年級、學業成就及父親職業為預測社會自尊的顯著變項;對家庭自尊的解釋力為12.8%,年級、學業成就為預測家庭自尊的顯著變項。 七、 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自尊對物質濫用行為的預測情形,依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對吸菸行為的解釋力為12.8%,性別、家庭結構、學業自尊及社會自尊為預測吸菸行為的顯著變項;對飲酒行為的解釋力為27.6%,年級、家庭結構、母親教育程度、學業自尊及社會自尊為預測飲酒行為的顯著變項;對成癮藥物使用行為的解釋力14.1%,家庭自尊為預測成癮藥物使用行為的顯著變項。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教育及研究上之建議,以提供學校實施預防物質濫用之參考,降低青少年使用成癮物質之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