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升學型高中女學生非典型情慾實踐之回溯研究(2016) 范宇翔; Fan, Yu-Hsiang青少女過往被刻畫對性無知與被動的樣貌,在近年的研究中開始強調青少女可經由經驗轉化,用女性自身的角度來表達情慾,透過情慾實踐是可以覺察情慾、與身體與自身的意義,在實踐與慾望行動上展現出了主動性。本研究因此提問以下三項問題: 一、升學型高中女學生的非典型情慾實踐,在什麼樣的資源下形成? 二、升學型高中女學生之非典型情慾實踐的樣態與內涵為何?如何與既有的傳統情慾結構互動?其實踐歷程遭遇什麼樣的挑戰? 三、升學型高中女學生在非典型情慾實踐過程中,如何影響自己的身體管理?以及如何重新建構自身情慾主體? 以升學型的普通高級中學的女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七位女學生。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廣泛的閱讀與網路資源的運用,青少女得以建構多元的情慾樣貌;尤其是網際網路快速、匿名的特性,青少女能容易的獲得資訊,以及在網路世界的互動中獲得認同。 二、青少女受到情慾結構嚴密的管制,非典型情慾實踐依附在結構的縫隙,大多利用放學後的時間,在公共場所的隱密處進行,使青少女的情慾實踐常態性的處於不安全之處境。但既有的情慾結構出現鬆動,對於青少女在交往關係、服儀管理、情慾態度上較為彈性,提供探索與實踐的可能。 三、學生間的日常互動與身體經驗交流,是建構身體觀與情慾觀的重要途徑;當校園對於學生行為管理的力道逐漸減弱,由同儕自己形塑的規範力量則逐漸增強,成為新的情慾監控系統。 四、社會對於學生學業成就的表現,與品行有所關連。升學型高中的女學生承載乖順與純潔的符碼,在情慾實踐的歷程中容易產生自我衝突;同時,成績好的學生也享有社會的寬待,身分上與情慾絕緣的標籤反而成為情慾實踐的庇護。「好學生」身分,對於青少女在非典型情慾實踐既是壓迫也是資源。 五、 經歷非典型情慾實踐的青少女,對於身體的管理更能趨近自己的需求,悅納自己,對於情慾也建立了正向的觀點。相關經驗賦予青少女,擁有改寫情慾腳本的能力,其改寫承繼了既有情慾結構版本,青少女透過自身實踐不斷修正,其情慾主體在非典型情慾實踐中得以重新建構。Item 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媒體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2012) 潘雲潔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體意象媒體素養教育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纖瘦意象內化、身體意象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採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本研究以100學年度新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實驗組175人,對照組162人。實驗組於接受四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接受一般課程。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結果如下: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整體學生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向度)、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依性別分析,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女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目的」向度)、可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男生身體意象(「外表評價」向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學生分析創作媒體能力,用合理批判態度面對媒體訊息;學校課程發展具有性別敏感度的身體意象介入課程,融入相關科目的方式,建立學生正向身體意象;社會方面應透過社會教育的力量,提供並創造相互尊重與多元美學的觀點,並且建立媒體規範機制,降低負向身體意象內化的情形。Item 青少年成癮物質使用態度、社會影響、拒絕自我效能與成癮物質使用意圖及行為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2011) 曾琬婷; Wan-Ting Zeng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學生之成癮物質使用態度、社會影響和拒絕自我效能與成癮物質使用意圖及行為的現況,以及檢視其成癮物質使用態度 、社會影響和拒絕自我效能對其成癮物質使用意圖及行為之影響。研究對象為98學年度第2學期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隨機從其中抽出15所學校,各校每一年級各一班,獲得有效樣本數為1,122名學生。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以班級集體自填問卷方式蒐集資料。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和邏輯斯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目前有吸菸為59人(5.3%),目前有飲酒為96人(18.9%),曾經嚼檳榔有47人(4.2%),曾經使用成癮藥物有7人(1%)。 二、學生為男生、學業成績排名為後面三分之一、自覺吸菸態度愈不反對、拒絕吸菸自我效能愈低、母親有吸菸、好友有吸菸、好友對學生吸菸態度愈不反對,其吸菸意圖愈高。受測學生為男生、8年級、自覺吸菸危險性愈低、拒絕吸菸自我效能愈低、母親教育程度為國小/國中、好友有吸菸者,其愈易有吸菸行為。 三、學生為自覺飲酒態度愈不反對、拒絕飲酒自我效能愈低、母親有飲酒、兄弟姊妹有飲酒、好友有飲酒、父親對學生飲酒態度愈不反對、好友對學生飲酒態度愈不反對者,其飲酒意圖愈高。受測學生自覺飲酒危險性愈低、拒絕飲酒自我效能愈低者、好友有飲酒、父親對學生飲酒態度愈不反對者,其愈易有飲酒行為。 四、學生為男生、自覺嚼檳榔態度愈不反對、拒絕嚼檳榔自我效能愈低、父親有嚼檳榔、兄弟姊妹對學生嚼檳榔態度愈不反對,其嚼檳榔意圖愈高。學生自覺嚼檳榔危險性愈低、拒絕嚼檳榔自我效能愈低、父親有嚼檳榔、兄弟姊妹對學生嚼檳榔態度愈不反對者,其愈易有嚼檳榔行為。 五、學生為學業成績排名為後面三分之一、自覺使用成癮藥物態度愈不反對、拒絕使用成癮藥物自我效能愈低者,其使用成癮藥物意圖愈高。 建議透過教育介入及宣導,幫助青少年對使用成癮物質建立正確的態度並學習拒絕成癮藥物使用技巧,以降低青少年使用成癮物質的危害。Item 青少年預防吸菸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國民中學為例(2014) 楊玉鈴; Yang,Yuling本研究目的瞭解透過預防吸菸課程對青少年菸害知識、拒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吸菸行為意向、拒菸行為以及拒菸技巧之影響。本研究係採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為研究對象,共72人參與,實驗組為31人,對照組為41人。本研究於民國103年7月至8月進行,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五堂各45分中的預防吸菸課程,對照組僅進行一般教學及前後測。 研究顯示,預防吸菸課程介入可顯著提高國中生菸害知識、拒菸自我效能、拒菸技巧及拒菸行為,及降低吸菸行為意向。實驗組在菸害知識、拒菸自我效能、拒菸技巧及拒菸行為皆有進步。但在拒菸態度上並未呈現顯著差異。 建議在未來課程設計可在一般健康教育課程中強化融入預防吸菸課程,並以豐富多元的媒體素材讓學生了解菸品對人體的危害,以及如何在面對誘惑時可以採取拒菸行為,可提昇學生的拒菸態度。Item 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2016) 張瑜真; Chang, Yu-Chen本研究旨在評估「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預防態度、預防自我效能、預防生活技巧及成癮藥物使用意向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2011年進行,實驗組進行10單元(每單元四十五分鐘)的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僅進行傳統講述教學,共完成前後測有效問卷333人(實驗組157人,對照組176人)。分析預防教育介入對整體學生及有無偏差行為學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國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與批判思考生活技巧。依學生有無偏差行為分,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有偏差行為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批判思考生活技巧;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無偏差行為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增進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依據結果,建議學校可參考本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內容與架構,對整體或與高風險的學生進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以提升學生拒絕藥物濫用認知、態度及生活技巧。Item 青少年戒菸教育種籽教師培訓計畫成效之研究(2016) 李淑卿; Lee, Shu-Ching本研究旨在評估「校園戒菸教育種籽教師培訓計畫」之成效,並依據Kirkpatrick「層級評估模式」四層次進行培訓成效之評估。 研究設計採前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參加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辦理「2011年校園戒菸教育種籽教師訓練計畫」之國高中教師共120名。計畫內容包括舉辦教師培訓課程、後續進行追蹤輔導、期末成果觀摩會等。計畫於2011年3月中旬分別於北、中、南區各辦理兩天期初課程培訓,內容主要以衛生福利部發行之「青少年戒菸教材─元氣青春叢書」為主,10月下旬舉辦期末成果觀摩會,課程內容包括菸害課程與推動戒菸教育工作經驗分享,以培訓具有協助其他戒菸教育種籽教師的能力。資料收集透過結構式前後測問卷、期中訪談題綱、輔導訪談紀錄單、戒菸教育種籽教師期末成果報告書等方式取得。 本研究結果以Kirkpatrick「層級評估模式」四層次分別說明。 (一)反應層次:種籽教師對培訓課程內容、講師、教學方式及教材等評價,平均得分為3.28~3.62分,無論是期初研習或期末成果觀摩會,教師對培訓各方面的滿意度皆達到九成以上。培訓課程內容、講師、教學方式及教材等評價,平均得分為3.28~3.62分,無論是期初研習或期末成果觀摩會,教師對培訓各方面的滿意度皆達到九成以上。 (二)學習層次:培訓皆能提升種籽教師菸害認知、戒菸教育專業知能、辦理學生戒菸教育態度、辦理戒菸教育自我效能。 (三)行為層次:教師在培訓後辦理戒菸教育情形方面,2011年底止,由完成前後測的120人中,培訓後總計收回成果報告書100份,繳回比率為83.3%,八成以上教師皆能返校辦理戒菸教育。 (四)結果層次:種籽教師培訓後學生戒菸行為改變情形,包括呼氣一 氧化碳(CO)值、尼古丁依賴指數(FTQ)、每日吸菸量、戒菸改變階段等,皆能朝向戒菸方向改變。 本研究以Kirkpatrick「層級評估模式」進行學校戒菸教育種籽教師培訓後,建議未來可由多層次評價指標中,找出有效的核心指標,以提高師資培訓與學校戒菸教育之成效。Item 青少年自尊發展軌跡的性別差異:身體滿意與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2014) 林儒婕本研究主要以性別社會化的相關理論探討身體滿意與社會支持如何調節青少年自尊發展軌跡的性別差異。資料來源為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TYP)之長期追蹤資料,以2000、2001、2002年03月、2002年10月、2005年及2007年共六個時期的受訪者488人為分析樣本,並且以HLM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青少年隨著年紀的增長,自尊降低,但在青少年晚期改變不明顯,發展平緩。(二)青少年早期的自尊發展軌跡,女性自尊下降較男性多,而在青少年晚期自尊發展軌跡並無性別差異。(三)身體滿意會影響青少年期自尊的初始狀態及斜率變化,身體滿意愈高,自尊的初始狀態較高,但自尊下降較多。(四)青少年晚期自尊斜率變化的性別差異會因家庭支持程度而不同,男性知覺家庭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下降較女性少。(五)青少年早期自尊初始狀態的性別差異會因同儕支持程度而不同,女性知覺同儕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初始較高;而青少年晚期自尊斜率變化的性別差異會因同儕支持程度不同,男性知覺同儕支持多的狀況下,自尊下降較女性少。Item 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2012) 陳怡臻; Chen, Yi-Je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並進一步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及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就讀於高中職一年級到三年級、年齡介於15歲至18歲之間的學生進行抽樣,有效樣本共計1248人。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整體而言,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為「普通」偏「不認同」。對離婚態度四個面向的認同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離婚的困難度」、「對離婚的接受度」、「離婚的可行性」、「個人及孩子的福祉」。 二、「性別」、「主要照顧者」、「宗教信仰」、「學校類別」及「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於青少年的離婚態度有顯著影響力。女性、主要照顧者為母親、無宗教信仰、就讀高中、父母婚姻關係愈不和諧之青少年,對離婚持較認同之態度。 三、親子關係在背景變項對青少年「離婚的困難度」、「個人及孩子的福祉」兩個離婚態度面向的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親子的親密情感,對青少年的離婚態度之影響力,大於父母的婚姻關係。Item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6-??) 陳婉琪; 徐崇倫父母親教養如何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國中生樣本進行分析,本文再次印證既有之結論父母關愛支持對子女心理健康帶來正面影響,而嚴厲教養帶來負面影響,並且進一步回答了幾個問題。首先,只要不採用嚴厲的教養,並提供子女適度監督,便可以輕微減少焦慮、憂鬱等負面心理症狀。其次,高度的關愛支持能夠稍微緩衝嚴厲教養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接著,針對家長性別發現,父親具有獨立於母親的影響力,其影響強度與母親不相上下。最後,區分子女性別後,原先的監督管教正效應僅出現在「父子」及「母女」的親子配對上。此結果指出,同性別家長對子女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重要性。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父母監督管教有助於子女心理健康,但影響幅度仍遠小於父母提供的關愛與支持。Item 依附、因應策略和青少年生活適應困擾之中介模式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9-??) 王櫻芬; 李欣潔; 王玉珍; 吳若慈; Ying-Fen Wang; Hsin-Chieh Li; Yu-Chen Wang; Jo-Tzu W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因應策略使用在依附與生活適應困擾間的中介角色,共招募519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參與研究。研究者採用多變量分析、積差相關和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1)男生的母親依附逃避較女生高,消極因應則較女生低,其他變項無顯著性別差異;(2)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因應策略的使用之關聯,依因應策略不同而有差異;(3)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青少年的適應困擾,呈顯著低度正相關;(4)消極因應策略的使用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中度正相關,其餘因應策略則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負相關;(5)對雙親的依附逃避可以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6)對母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亦可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自陳生活適應困擾;(7)對父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並透過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8)父親依附焦慮無法透過積極因應,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實務工作者,針對父親依附焦慮高和母親依附焦慮高的青少年,採取不同的介入方案,以降低依附焦慮對其適應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