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2006) 陳玉芳; Yu-Fang Ch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關係。採用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自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北、中、南、東四區,分別抽取國中、高中、高職各一所學校,每校各年級各抽取一個班級,共54班的在學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2036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憂鬱常識測驗」、「憂鬱信念與態度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及「求助態度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以及簡單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别、地區、年級之青少年參加憂鬱症課程之比例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2.不同性別、地區、年級、參加憂鬱症課程與否、家人有無憂鬱症等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其憂鬱概念具有顯著差異。 3.不同性別、年級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地區、課業滿意度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則有顯著不同。 4.不同地區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受輔經驗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則有顯著不同。 5.青少年之憂鬱概念與求助態度之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 6.青少年之憂鬱程度可有效預測求助態度,且憂鬱程度愈高,求助態度愈消極。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憂鬱症預防課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對青少年身心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2005) 郭美菊; mei-chu kuo本研究探討青少年學習「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之後對身心覺察能力的影響。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進而編擬具體可行之青少年動禪課程。研究對象十二位成員,分成實驗組接受十次團體訓練與控制組不接受實驗處理,透過過程錄影分析、團體紀錄、身體檢查紀錄表、團體結束後問卷以及「生活壓力」、「自我強度」、「憂鬱」量表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一、 「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活動方案實施在青少年是可行。 二、 實施本活動方案後,對青少年的身心覺察能力有正面影響。 (一)、 對身體訊息的覺察知改變經驗:接受實驗方案後超過六成以上成員認為,容易覺察身體訊息,清楚身體動作的反應,而且比以前更敏感,七成以上感受心跳減緩而且有正向反應。 (二)、 對身心互動覺察經驗:接受實驗方案後超過六成以上受試者表示,情緒安定包括靜心、專注力增加、比較快樂,以及學習放鬆及舒緩壓力。 (三)、 對生活適應影響:接受實驗方案受試者,在「生活壓力」、「自我強度」及「憂鬱量表」量表方面,實施身體覺察訓練在沒有顯著效果。而在憂鬱情緒中「行為」的分量表有顯著效果。本實驗團體在受試者可以提昇自我尊重、自我滿意度提高、自我價值感、讀書成效、惜福感恩及珍惜此活動。 三、 在教師自我省思方面,透過行動研究不斷的自我修正與改變教學策略,才能有效解決教學問題,提昇教學品質。並學習自我照顧,促進專業成長。 綜合以上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提供未來有志從事實施「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相關教學或研究者理論與實務之參考。Item 無菸校園計畫之成效評量研究—以臺北市某高級職業學校為例(2007) 苗迺芳; Miao Nae-F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量臺北市某無菸校園實驗學校執行無菸校園計畫的成效,分別從政策與管理、菸害預防課程、戒菸教育(含輔導)、校園拒菸活動、家長參與、社區結盟及零售商介入等七個策略來探討綜合性評量指標達成的情形。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立意方式選取臺北市兩所高級職業學校的教職員生及家長為研究對象,其中一所學校為實驗組,進行無菸校園計畫的介入,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未進行任何介入活動。研究的期程為92年10月至93年6月,以自填式問卷蒐集介入前、後的資料,進行成效評量。 研究結果發現,各項策略的成效差異大,「政策與管理」已具規模並形成制度。此外,「戒菸教育(含輔導)」的介入成效最好,其次為「菸害預防課程」的介入,再其次為「校園拒菸活動」和「家長參與」的介入,而「社區結盟」和「零售商介入」兩項策略尚屬起步階段。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可以視學校的特色和現況來推動學校本位無菸校園計畫,逐年執行各項介入策略。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增加研究對象以推廣「無菸校園計畫」、加強質性資料的蒐集、及進行「社區結盟」和「零售商介入」的成效評量。Item 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2009) 王敏華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同儕社會網絡與身體活動的關係,以及各變項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並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男生身體活動時間高於女生,男生的身體活動以籃球為最多,其次為走路;女生的身體活動以走路為最多,其次為爬樓梯。 二、樣本所處網絡位置不同,在身體活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進一步以薛費氏事後檢定分析得知男生人數比率高於50%的團體成員,其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全部為女生的團體成員。 三、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當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時,身體活動時間越長。 四、將整體樣本之背景因素、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放入複迴歸模式中,發現此模式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對身體活動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6.9%,其中能真正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五、顯著預測男、女生身體活動的變項有所不同,對男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自我效能;對女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對衛生教育的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做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高雄市國民中學學生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及相關因素探討(2007) 吳瑞卿; Wu, Jui-Ching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高雄市國民中學學生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之現況以及家長背景資料變項、家長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和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之相關。 研究對象為高雄市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國、公、私立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附設國中之二年級學生家長,採比率機率抽樣法抽出八所國中,每校並隨機抽出三班國中二年級學生家長為研究樣本,共計獲得學生家長樣本867人,採自填式結構問卷為研究工具蒐集資料。 資料處理與分析採t 檢定、變異數分析、複迴歸、皮爾森積差相關、薛費氏事後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檢定。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家長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和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呈現正相關。 二、家長本身不吸菸在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各方面做得比有吸菸的家長來得好。 三、家長的背景資料變項、家長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及吸菸行為能夠顯著預測 其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其中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家庭管教方 式為預測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總量表及六個分項上的重要預測變項。 四、「建立無菸家庭」該分項的總變異量,有42%可以由家長背景資料、菸 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等變項來解釋 。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推動親職教育重點可包含:加強菸害知識、建立反菸態度、學習人際溝通技巧、減少吸菸行為等層面,並且加強學校場域家長的參與度及提供家長多元學習管道。Item 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高級中學為例(2005) 林宜蕙; Yi-Hui Li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評價一套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高中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探討學校實施吸菸學生戒菸教育計畫對吸菸學生菸害知識、拒菸技巧、拒菸自我效能、戒菸決定平衡、戒菸改變過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依賴程度、一氧化碳值、及日吸菸量的影響,並瞭解本研究的吸菸學生與輔導教師對於戒菸教育計畫的評價。 本研究設計採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立意取樣台北市立某兩所完全中學之高一、高二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接受連續六週、共十四小時的團體戒菸班課程,並於課餘時間由學校輔導老師提供三次個別化戒菸輔導;而對照組未接受任何介入,僅於問卷後後測完成後,發予菸害防制相關之衛教宣導資料。 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戒菸教育計畫介入進行之前、之後及六個月後進行問卷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藉此瞭解戒菸教育計畫介入之立即成效與延宕效果。資料處理與分析以費雪正確機率考驗、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及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進行統計檢定。 本研究主要結果敘述如下: 一、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使實驗組學生「戒菸知識」分數顯著地優於對照組,但「吸菸危害知識」分數則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 二、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拒菸技巧」分數,且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 三、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拒菸自我效能」分數,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四、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戒菸改變過程」分數,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五、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降低實驗組學生「尼古丁依賴程度」,且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 六、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使實驗組學生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間有正向的移動。 七、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減少實驗組學生的「日吸菸量」。 八、實驗組學生與輔導教師對整體戒菸教育計畫多持正向的評價。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高中學校進行學生戒菸教育計畫、及衛生與教育主管機關推動學校戒菸教育之參考。未來相關研究可在本研究基礎下,進一步發展適宜台灣本土且具成效的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並探討其成效。Item 高關懷青少年家長親職教育介入研究—以物質濫用預防為焦點(2005) 蕭佩珍; Pei-Chen Shiao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係發展一套適用於家長「青少年物質濫用親職預防課程」,並探討「物質濫用預防課程」的實施對家長在物質濫用知識、預防子女物質濫用態度、預防子女物質濫用措施影響成效,和對於課程的整體滿意度。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於九十三學年度上學期以台北縣某高中國中部一、二年及高關懷學生家長共8位為實驗組,並選取另外高關懷學生家長8位為本研究對照組。實驗組提供兩小時的物質濫用預防介入課程,對照組則不提供任何介入。「物質濫用預防課程」介入前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皆實施前後測。研究資料以SPSS視窗版10.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資料分析,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等加以分析,推論性統計以費雪精確機率檢定、魏氏符號等級檢定、魏氏曼惠特尼檢定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1.前測調查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中多數不使用成癮物質(吸菸、飲酒、嚼檳榔、成癮藥物),曾有吸菸經驗者目前吸菸狀況為:天天吸菸者有2位(25.0%)。曾有飲酒經驗者目前飲酒狀況為:天天飲酒者有1位(12.5%)。曾有嚼檳榔經驗者目前嚼檳榔狀況為:過去一年內有嚼但三十天內未嚼過檳榔1位(12.5%)。曾有使用成癮藥物經驗者實驗組當中有1位(12.5%),使用的種類為強力膠(12.5%)、安非他命(12.5%)。 2.本研究結果接受研究假設一及研究假設二、拒絕研究假設三,實驗組在物質濫用知識及預防子女物質濫用態度上與對照組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表示物質濫用之事及預防子女物質濫用態度上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在數據直接比較上,實驗組在預防子女物質濫用措施雖未達統計顯著差異但在得分比較上實驗組較對照組佳。由於實驗組均接受物質預防親職教育課程,因此可推論該課程仍是有效果。 3.接受物質濫用預防親職課程介入的受試者表示,對於課程活動「猜猜我是誰」、「大家來找碴」、「談心高手」都表示非常喜歡佔多數。此三個教學活動都是透過講述與活動穿插,提供家長物質濫用預防實用的資訊,並與實際生活結合還請家長實際演練,跳脫單純以講述法為主的教學方式,較能引起家長注意及興趣。課程對家長的幫助程度方面,受試者表示「猜猜我是誰」及「大家來找碴」兩項活動非常有幫助。 四、研究結論:本研究成果可提供規劃家長物質濫用預防課程之參考。未來研究者可在本研究基礎下,更進一歨進行追蹤研究、多元化評量方式進行實驗,以探討課程延宕效果。Item 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之建置與介入研究(2005) 吳紋如; Wen-Ju Wu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之建置與介入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發展一套適用於課室教學的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並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及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 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三週有資訊融入「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的菸酒檳榔教學,而對照組則接受一般的菸酒檳榔傳統教學。研究工具分為四種,包括1.前後測問卷2.媒體測試問卷3.菸酒檳榔教學活動設計與教材4.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經前後測資料比對後,扣除無效問卷,最後有效人數為123人(實驗組58人,對照組65人)。研究對象介入前一週均接受前測施測,後測則於介入活動後一週進行施測,而後後測於介入活動後二個月進行。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共變數分析等進行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在立即效果上,對照組「檳榔認知」、「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是優於實驗組。 二、在延宕效果上,實驗組「檳榔認知」、「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皆優於對照組,並且教學後實驗組「檳榔認知」與「自我效能」仍持續不斷地提升。 三、電腦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專心程度」、「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對教學內容「理解程度」、「學習動機與注意力」、「學習成就」、積極「學習態度」及「上課保持愉悅的心情」。 四、實驗組對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之整體評價至少有五成以上持正向評價。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課程時,可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理論、練習式電腦輔助教學、教導式電腦輔助教學、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遊戲式電腦輔助教學來進行訊息轉換與發展,將有助於使抽象化知識轉化為具體經驗或示範行為,引發高度學習動機,對學生檳榔預防教育必有果效。 關鍵字: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青少年,學生Item 三種預防吸菸教學方案實驗效果比較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2003) 高薏亭; Kao YiTing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比較三種預防吸菸教學方案對國中生的吸菸知識、不吸菸態度、不吸菸行為意向、拒菸自我效能以及吸菸行為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為不相等實驗控制組設計,以台北縣汐止鎮青山國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分組進行三種教學方案介入。實驗組一接受教學方案一(菸害資訊教學),實驗組二接受教學方案二(菸害資訊教學+人際社交技巧教學),實驗組三接受教學方案三(菸害資訊教學+人際社交技巧教學+媒體分析教學),校內與校外對照組均不接受任何教學介入。介入前五組均進行前測,在三個月的教學介入結束後進行後測以瞭解教學的立即效果,資料處理部分以卡方分配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檢定。 三、研究結果: 1、前測結果顯示有吸菸經驗者約佔14.9%,但無人吸菸總量超過一百枝;有吸菸經驗者三分之二目前不吸菸,三分之一為偶而吸菸。 2、曾吸菸的研究對象第一次吸菸時間以小學六年級最多,約佔36.9%;半數第一次吸菸地點是自己家中,多在無聊、心情煩悶、壓力大時吸菸。 3、預防吸菸教學確實能顯著地增進實驗組學生的吸菸知識,實驗組一、實驗組二與實驗組三知識後測得分均顯著優於校內與校外對照組。 4、各組研究對象在不吸菸態度後測得分中,實驗組三顯著優於校外對照組,校內對照組顯著優於校外對照組。 5、各組研究對象在不吸菸行為意向後測得分中,僅實驗組三顯著優於校外對照組。 6、各組研究對象在拒菸自我效能後測得分中,實驗組三顯著優於實驗組一、實驗組二以及校外對照組。 7、各組研究對象在吸菸行為改變部分,由於吸菸行為改變人數過少,因此無法達到統計上的意義。 四、研究結論:本研究已證實預防吸菸教學對國中生的吸菸知識、不吸菸態度、行為意向與自我效能有正向效果。在整體教學方案效果比較方面,方案三的介入效果最為顯著,比接受方案一或方案二的教學效果較好,因此可推論綜合性的教學最能發揮教學效果。Item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2007) 李乃佳; Nai-Chia Lee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並評估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學習需求。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採方便取樣大台北地區國中、高中、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獲得有效樣本665份。研究工具包含「親子關係量表」、「親子關係學習需求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其中,青少年親子關係之內涵是由「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生活參與」和「角色期望執行」等五個構面組成。所得資料以SPSS 10.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 1. 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品質仍有再提升的空間。 2. 女生與父、母親的關係優於男生。 3. 與父親關係好的青少年,與母親的關係也是好的。 4. 青少年親子關係在高中職階段存在轉折點:高二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最差,高三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提升。 二、 青少年親子關係學習需求評估: 1. 家庭教育專家及青少年對親子關係學習需求的看法大致相同。 2. 對親子關係有學習需求的青少年,其親子關係是好的;反之,對親子關係沒有學習需求者,其親子關係較差。 3. 國中及高中職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優先學習議題包括「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使用多樣化的方式與父母交換意見」、「使用外顯的、多樣化的方式表露情感」和「尋求外界協助解決親子問題」。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給予青少年、青少年父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