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與社會認同重要性之關係探討(2019) 張捷; Chang, Chieh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與社會認同重要性三者之間的關係,嘗試以自傳式記憶的敘事分析取向來檢視青少年同儕互動的重要經驗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同時進一步瞭解社會認同重要性對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之關係的影響。本研究以140位高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含男性70位、女性70位,平均年齡為17.26歲。研究工具包含:「人際自我認同狀態量表」、「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及「社會認同重要性量表」;其中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內容乃以「主題」為分析向度。本研究有以下三點主要的發現: 一、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題與次主題之間有顯著的相關。 1.「主宰」主題與三個主宰的次主題─「自我掌控」、「成就/責任」、「賦能」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且「成就/責任」與「賦能」二個主宰次主題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2.「共存」主題與四個共存的次主題─「愛情/友情」、「對話」、「照顧/幫助」、「團結/相聚」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且「愛情/友情」與「對話」二個共存次主題有顯著的正相關。 二、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題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相關。 1.男性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共存次主題「愛情/友情」與迷失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負相關。 2.女性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共存次主題「愛情/友情」與未定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相關。 1.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宰」主題有顯著的正相關。 2.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定向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正相關,與迷失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負相關。Item 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揭露的中介暨友誼品質的調節效果(2019) 劉文嘉; Liu, Wun-Jia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心理幸福感、自我揭露與友誼 品質的相關情況。採立意抽樣方式,邀請臺灣 107 學年度的公私立國中與高中/ 職生填答自陳式問卷,其中男生 598 人與女生 681 人,共計 1, 279 人。研究工具 包括「社群網站使用動機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自我揭露量表」、「現 實友誼品質量表」及「網路友誼品質量表」,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皮爾森 積差相關及迴歸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 一、女生在四種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現實友誼品質和網路友誼品質得分 皆高於男性;但兩性在心理幸福感得分程度沒有不同。 二、高中/職生在四種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現實友誼品質和網路友誼品 質得分皆高於國中生;但兩者在心理幸福感得分程度沒有差異。 三、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皆分別與心理幸福感均呈現正相關。 四、自我揭露對青少年的社交性、工具性及娛樂性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不 具有中介效果;自我揭露對青少年的表達性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五、現實友誼品質對青少年的四種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不具有調節效果; 網路友誼品質對青少年的四種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具有調節效果。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輔導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研究(2019) 李婉綾; Lee, Wan-Ling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的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並將兩種類型拒絕敏感度(即焦慮拒絕預期及生氣拒絕預期)同時納入探討。本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合計616位學生(平均年齡13.80歲)。使用「人格特質量表」、「人際歸因量表」、「同儕認可需求量表」及「同儕拒絕敏感度量表」做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有顯著關聯;(2)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焦慮拒絕預期之關聯無中介效果;(3)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生氣拒絕預期之關聯有部分中介效果;(4)正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無調節效果;(5)負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有調節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發現,針對教育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成效與療效因素初探(2016) 劉瓊珊; Liu, Chiung-Shan本研究旨在探討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的成效與療效因素。本研究採混合研究之嵌入式設計,主要以質性研究探討本團體對於具共依附特質傾向且有感情困擾之青少年的幫助和療效因素;輔以量化研究探討本團體於提升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及自我概念之成效。本研究採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設計,並增加團體結束後三個月的追蹤測,依據Bowen理論的自我分化概念,設計八週,每週二小時,共十六小時的諮商團體。本研究六位團體成員為北部某專科五專生,其在中文版共依附量表(The Spann-Fischer Codependency Scale)之平均分數高於3.00,於目前或曾經有感情困擾且自覺在關係中有共依附特質傾向。本研究於團體前後,並於團體結束後三個月時進行量表施測,團體結束後一週進行半結構訪談;量化資料以無母數Wilcoxon配對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以現象學為研究取向,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及分析。 本研究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團體對成員的幫助,包括:(1)自我的成長與朝向分化;(2)親密與自主的平衡;(3)學習關係困擾的解決方法等三個向度;本團體的療效因素則包括:(1)家庭與人際互動經驗的覺察;(2)對他人經驗的體會與共鳴;(3)團體提供溫暖信任與回饋的環境;(4)幫助成員解決問題等四個向度。量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團體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立即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立即性效果;再者,團體於提升成員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與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討論質性與量化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對未來相關研究與諮商實務工作提出若干建議。Item 青少年知覺父母知識、家庭關係與接觸偏差同儕預測非法藥物使用之模型檢定(2014) 陳凱俐; Kai Li Chen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臺灣青少年中,子女知覺父母知識、家庭因素與偏差同儕因素在影響非法藥物使用的行為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建立結構方程模式。 本研究運用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高中職學校夜間部與少年矯正機構之16-20歲青少年。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夜間部與少年矯正機構,最後獲得有效問卷為816份。統計分析以SPSS18.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與相關分析,並以Mplus 5.1套裝軟體建構結構方程模式。研究結果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經修正後獲得可接受模式,模式適配度指標RMSEA=.07、CFI=.98以及TLI=.98。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知覺父母知識與接觸偏差同儕皆對於非法藥物使用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其中接觸偏差同儕不只直接影響力最大,也能夠在子女知覺父母知識影響非法用藥的關係上有中介作用,減弱兩者的直接影響,以及在家庭互動關係與非法用藥之間也有中介作用。另外,發現當青少年感到家庭互動關係越好與感受父母了解程度越多,接觸偏差同儕的機會就越少。有項意外的發現,青少年的家庭互動關係對於非法用藥有顯著且正向的影響。顯示出在青少年後期階段,此兩項變項之間尚有本研究未探討到的影響變項。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能夠在此深入探討。Item 探討藥物濫用諮詢服務團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策略及團員輔導知能(2019) 高子修; Kao, Tzu-Hsiu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各縣市藥物濫用諮詢服務團目前執行現況以及團員對於各項執行策略以及輔導知能之評價,提供未來該團執行該策略之建議。依據此目的,本研究調查量表分為七大構面,分別為:發展校園輔導措施、建構專業諮詢關懷網絡、強化戒斷機制、輔導原則、專業輔導能力、計畫的執行與參與及工作認同。其中前三個構面目的為調查該團各項「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執行策略」之現況,後四個構面為調查團員之「輔導知能」現況。本研究共至15個縣市收取72份問卷,運用重要性-績效表現分析(IPA)、非對稱影響分析(IAA)以及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策略」方面,IAA分析指出下列幾各項需要優先改善之策略,分別為「督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期於『健康與體育』或『健康與護理』等相關領域課程內實施1堂課以上的『反毒教學』」、「運用評估資料來發展出個別輔導計畫」、「評估藥物濫用的學生對於戒毒準備的程度」、「協助藥物濫用諮商團體中的成員彼此相互支持」及「強化親職教育和家庭訪視」。在探究「輔導知能」方面,優先改善之項目則為「我能遵照專業建議(例如:計畫撰寫說明會、專家審查意見等)實施該計畫。」、「我能按照計畫書的內容及要點執行工作」、「我能在計畫時間內達到預期成效」、「我能正確的執行輔導策略,以幫助學生」及「不管學生人數有多少,我能有足夠的輔導能力,使輔導有良好的效果」。 在變異數分析中指出團員之人口背景變項僅有一項對於團員對各項執行策略及輔導知能並有顯著影響,即輔導員對於「專業輔導能力」該構面自覺重要性較高。 由分析結果可知,團員對於各題項之自覺重要性及目前現況滿意度皆給予較高的評價,也說明該團在執行各項策略時狀況良好,僅有少數項目需要改善,未來建議可發展出更多元以及個別化的輔導方式,幫助藥物濫用學生。Item 社交計量及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青少年關係攻擊及孤寂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 2010-09-01) 程景琳本研究旨在探討「社交計量受歡迎度」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對於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之預測狀況。研究參與者爲864位來自二所國中共28個班級的八年級學生(男、女生各半,平均年齡爲14.01歲)。本研究以同儕提名問卷的方式測量社交計量受歡迎度、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關係攻擊行爲,以自陳的量表測量心理孤寂感。結果發現,「社交計量受歡迎度」和「同儕知覺受歡迎度」確爲二種不同的社交地位構念。二種類型的受歡迎度都能負向預測青少年的心理孤寂感,且社交計量受歡迎度與關係攻擊行爲間有負相關,但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關係攻擊行爲則有正相關;反映出二種受歡迎度對於行爲適應問題有不同的預測。對青少女而言,因不受同儕喜愛所引發的關係攻擊傾向,較男生來得強。社交計量受歡迎度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對於關係攻擊與孤寂感的預測都有顯著影響。Item 「關係性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與編製(心理出版社, 2012-09-01) 程景琳本研究以「關係性自我」理論為基礎,並根據臺灣本地研究對象之自我敘述內容,編製適用於青少年階段之「關係性自我概念量表」。本研究以325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量表的預試,經由項目分析程序,確定出各有10題之五個分量表,以分別表示五種重要他人之關係脈絡(即母親、父親、手足、老師與好朋友);全量表共有50題,以Likert五點方式填答。再以780位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本量表之信度與效度檢驗。在信度方面: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為 .94,各分量表之Cronbach's α介於 .81與 .93之間,間隔二週的重測信度在 .53與 .88之間。在效度方面:以「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與「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檢驗本量表之效標關聯效度,以年級與性別進行差異考驗,並以探索性因素分析進行效度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可用以評估臺灣青少年之關係性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