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2017) 蘇于珊; Su, Yu-Sha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SFBC)用於青少年身體意象的輔導效果。研究目的包含:(1)了解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2)探討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調適經驗結果;以及(3)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 以南部某國中有負向身體意象的五位國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四到六次、每次四十五分鐘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個別晤談。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前實驗設計」,並於個別諮商結束後及諮商一個月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及填寫「身體意象量表」,藉此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量化資料採無母數統計法之Wilcoxon配對組符號等級檢定與描述統計進行考驗分析;質性資料則於個別諮商後,立即進行半結構訪談,質性資料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配合MBSRQ進行八向度之討論,另一部分運用主題分析法加以歸納探討個案經過SFBC介入後之立即及追蹤的輔導效果。 研究結果共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成效,有以下兩點發現:(一)實驗組之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前測-後測與前測-追蹤測之提升未達顯著水準。就各分量表來看,「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的提升有顯著差異,而「體能重視程度」僅在立即輔導效果上達顯著;(二)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後測-追蹤測之分量表在實驗組之「健康重視程度」與對照組之「健康自我評估」之提升上有顯著差異。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經驗結果,分為「諮商後立即效果」及「一個月後追蹤效果」等兩部分來呈現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的八大向度變化,其發現如下: (一)諮商後立即效果:(1)外表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多數個案外表變瘦;(2)因個案外表變瘦,因而對外表滿意度提升;(3)體重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個案會想開始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4)多數個案體重下降,即便未達理想體重也能接受現況並有信心達標,滿意度亦有提升;(5)個案不僅提升體能狀態亦提升體能關注程度;(6)多數個案均滿意目前自己的體能狀況;(7)健康狀況因著身體意象之改變計畫而有所提升;以及(8)個案均滿意目前健康狀態。 (二)一個月後追蹤效果:(1)個案外表持續變瘦並開始接納自己的外貌;(2)因外表持續變瘦且外表滿意度亦有正向變化;(3)個案欲了解計畫成效會提升體重關注度;(4)體重減輕的個案對身體意象未來持續正向改變更有信心;(5)體能漸佳,對自我體能狀況也較能掌控;(6)因體能狀況維持,同時對滿意度亦持正向肯定;(7)健康狀態良好,並不會特別關注健康狀況;以及(8)對目前健康狀態滿意,不想改變健康部分。 三、SFBC對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包含:諮商合作同盟、正向自我激勵、有效能的目標、自主評估與督促、問題解決策略、建構未來圖像以及增進自我覺察等七項影響因子。 研究討論針對先前研究結果進行三部分的討論: 一、SFBC對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雖無顯著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但在分量表上,「體能重視程度」具立即輔導效果,而「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效果。而追蹤階段之健康向度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內均有顯著變化,其中實驗組在健康重視程度具顯著差異,對照組則是在健康自我評估向度上,有明顯變化。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主觀輔導效果則有七項發現:(1)「外表自我評估」最容易在短期內有顯著變化,且會隨關注焦點而有其正向改變;(2)負向身體意象者於諮商前已有嘗試過一些方法提升身體意象,且容易受學校課程與他人建議方式而影響;(3)「飲食調整」與「體能活動」乃提升身體意象之主要方式,且具性別差異,其中男性偏重增加肌肉量,女性以減輕體重為主;(4)獨特的生命經驗帶來多元身體意象提升方式,且受到諮商影響而更有動力去實踐改變;(5)定期檢核、動機強弱與生活重大事件深深影響身體意象提升之效果;(6)看見身體意象客觀具體的改變,帶來主觀經驗持續之正向改變;(7)身體意象參照對象對個體評估身體意象滿意度影響程度大。 三、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成效因素與SFBTA(2013)提出的六項SFBC特定有效因素媒合,其中包含以下七個有效因子:(1)諮商合作同盟:諮商中與個案一同尋求身體意象改變之可能,並找出具體解決策略;(2)正向自我激勵:賦能個案並透過身體意象之成功經驗,激發其自我改變動機;(3)有效能的目標:定錨具體適切之改變目標,建構身體意象提升方法;(4)自主評估與督促:引導個案看見身體意象具體而微的變化,並拓展更多改變之可能;(5)問題解決策略:從個案本身資源與身體上之優勢,發掘提升身體意象之道;(6)建構未來圖像:貼近個案對身體意象提升之想像,合作協同建構未來願景;以及(7)增進自我覺察:藉由對身體意象之「再看見」,接納與理解並重新建構身體意象新觀點。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與從事身體意象議題之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者相關建議。Item 吸菸青少年戒菸行為階段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竹市吸菸高中職學生為例(2011) 姚克武; Ke-Wu Yao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研究樣本:選取新竹市十二所高中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85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生活習慣調查問卷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問卷部份係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國內外文獻並實際引用李景美「高中職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問卷而成。結果: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有顯著相關;研究對象如為男性、每日吸菸量1-10支、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兄弟姐妹愈少吸菸、父母親愈不同意吸菸、朋友對吸菸愈不同意、公立高中學生及學校對禁菸態度較嚴格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在戒菸。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考慮戒菸者(沉思期與準備期)最多、其次為從未考慮戒菸(沉思前期)、已在戒菸的者最少(行動期及維持期)。建議:建議未來教育及衛生相關主管單位在規劃戒菸計畫或課程時,應著眼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建立輔導機制,以有效改變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Item 青少年目的感經驗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王玉珍; Yu-Chen Wa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目的感經驗,包括其內涵、發展與影響因素,以及相關因素間之差異情形。參與者為152位國中生,其中62位男生、90位女生,年齡介於13至16歲間,平均為14.16歲(SD = 0.97)。透過研究者設計的青少年目的感結構式訪談大綱,對參與者進行一次、約40分鐘訪談,所得之訪談內容,以質性內容分析方法,歸納未來志向、生活重心、理想生活以及理想社會等四個目的感之內涵與相關經驗,包括內涵、理由、何時發展、行動投入等相關經驗,以及其人際資源與支持情形。另外也計算相關類別之次數分配,探討相關因素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為約有一半參與者產生具體志向,選擇志向依據個人興趣特質或專長、外在期待建議或條件、助人利他及存在意義。生活重心內涵為學業升學、父母家人、同學朋友、興趣娛樂。理想生活內涵為實踐理想職涯、擁有外在經濟條件、平安平凡的生活價值,及建立家庭與父母同住。理想社會內涵為朝向正向社會和諧、環境生態保育、教育文化運動以及多元公平正義。此外,年齡與部份目的感的形成時間與行動有顯著差異。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Item 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生態脈絡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9-??) 林惠雅; 蕭英玲; Huey-Ya Lin, Ying-Ling Hsiao本研究探討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軌跡,同時,本研究也檢視生態脈絡因素變化(包括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朋友支持、學業成績)對於親子關係滿意度變化的影響。本研究以成長曲線模式進行分析,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使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中第一、三、六波作為分析的資料,共1226 人完整填寫三波的問卷。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滿意度由國中7 年級至高中3 年級呈直線下降。此外,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變化與父親和母親親子關係的變化有所關聯。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知覺父母越多採用說明理由、監督教養行為,越少採用體罰教養行為,其與父親和母親關係滿意程度越高。同時,青少年知覺父母婚姻快樂程度越高,其與父親和母親關係滿意程度越高。青少年知覺朋友支持及學業成績的變化與母親關係滿意度的變化有關,但與父親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無關。本研究結果或許可以增進青少年親子關係變化的理論知識,並提供實務運用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