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視覺障礙青少年自我概念之探究(2011) 施伊珍; SHIH, YI JHEN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探討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研究者透過和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及其家長、老師與同儕互動,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並輔以相關文件、研究者日誌、觀察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從「社會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與「身體自我概念」四部分,討論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情形。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兩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概念的同異處: 在社會自我概念中,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在(1)對家人的信賴、(2)會想為了滿足家人期待而努力、(3)尋求同儕認可、(4)不敢對同學表達心底感受,有著相當類似的看法。兩人的主要差異則是在於交友積極度差別甚大,宜慧對交友的態度積極主動,小柔則是害羞退縮。 在學業自我概念上,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都顯示(1)對文科較有自信、(2)相當在意考試結果,以及(3)願意為了未來更好的學業成就付出努力。兩人的差異點在於(1)學習成就表現不同,宜慧從國小到國中在班上的排名維持在中等以上,小柔則是持續落居末端。(2)學習態度殊異,宜慧積極面對學習,正向看待學習挫折;小柔的學習態度較為消極,討厭一切學科都用考試來作評比。 在情緒自我概念中,兩位都展現(1)對外人有禮且表現得體,以及(2) 情緒容易被升學考試影響而感到焦慮的共同特色。在差異性部分,兩位的(1)情緒控制能力差別甚大,宜慧不論面對家人或外人,都能展現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小柔則是在面對家人時偶爾會情緒失控,面對外人時總是維持一貫的安靜與沉默,而他們的(2)負向情緒的轉換能力與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在身體自我概念部分,兩人都表示(1)對身材不滿意、(2)想維持良好的外在形象、(3)渴望獨立行動的看法。兩人的主要差異在於對長相的自信程度不同,宜慧認為自己長相尚屬中等,小柔則是認為自己長相不佳。值得注意的是,從研究中發現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深受明眼人社會的思維觀念影響,讓他們對於自己的身材、長相、外表形象等身體自我概念的評價,都跟明眼人社會有著相同的評價標準。 二、影響視覺障礙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因素: 1. 個人方面,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概念受到「個人認知」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2. 家庭方面,受「父母傳承的觀念」、「父母教養態度」、「家庭社經地位」及「家庭支持網絡」的影響。 3. 同儕與師長方面,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概念常會受到同儕、師長的反應影響。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協助視障青少年發展正向自我概念,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參考。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2017) 蘇于珊; Su, Yu-Sha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SFBC)用於青少年身體意象的輔導效果。研究目的包含:(1)了解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2)探討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調適經驗結果;以及(3)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 以南部某國中有負向身體意象的五位國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四到六次、每次四十五分鐘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個別晤談。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前實驗設計」,並於個別諮商結束後及諮商一個月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及填寫「身體意象量表」,藉此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量化資料採無母數統計法之Wilcoxon配對組符號等級檢定與描述統計進行考驗分析;質性資料則於個別諮商後,立即進行半結構訪談,質性資料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配合MBSRQ進行八向度之討論,另一部分運用主題分析法加以歸納探討個案經過SFBC介入後之立即及追蹤的輔導效果。 研究結果共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成效,有以下兩點發現:(一)實驗組之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前測-後測與前測-追蹤測之提升未達顯著水準。就各分量表來看,「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的提升有顯著差異,而「體能重視程度」僅在立即輔導效果上達顯著;(二)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後測-追蹤測之分量表在實驗組之「健康重視程度」與對照組之「健康自我評估」之提升上有顯著差異。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經驗結果,分為「諮商後立即效果」及「一個月後追蹤效果」等兩部分來呈現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的八大向度變化,其發現如下: (一)諮商後立即效果:(1)外表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多數個案外表變瘦;(2)因個案外表變瘦,因而對外表滿意度提升;(3)體重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個案會想開始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4)多數個案體重下降,即便未達理想體重也能接受現況並有信心達標,滿意度亦有提升;(5)個案不僅提升體能狀態亦提升體能關注程度;(6)多數個案均滿意目前自己的體能狀況;(7)健康狀況因著身體意象之改變計畫而有所提升;以及(8)個案均滿意目前健康狀態。 (二)一個月後追蹤效果:(1)個案外表持續變瘦並開始接納自己的外貌;(2)因外表持續變瘦且外表滿意度亦有正向變化;(3)個案欲了解計畫成效會提升體重關注度;(4)體重減輕的個案對身體意象未來持續正向改變更有信心;(5)體能漸佳,對自我體能狀況也較能掌控;(6)因體能狀況維持,同時對滿意度亦持正向肯定;(7)健康狀態良好,並不會特別關注健康狀況;以及(8)對目前健康狀態滿意,不想改變健康部分。 三、SFBC對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包含:諮商合作同盟、正向自我激勵、有效能的目標、自主評估與督促、問題解決策略、建構未來圖像以及增進自我覺察等七項影響因子。 研究討論針對先前研究結果進行三部分的討論: 一、SFBC對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雖無顯著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但在分量表上,「體能重視程度」具立即輔導效果,而「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效果。而追蹤階段之健康向度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內均有顯著變化,其中實驗組在健康重視程度具顯著差異,對照組則是在健康自我評估向度上,有明顯變化。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主觀輔導效果則有七項發現:(1)「外表自我評估」最容易在短期內有顯著變化,且會隨關注焦點而有其正向改變;(2)負向身體意象者於諮商前已有嘗試過一些方法提升身體意象,且容易受學校課程與他人建議方式而影響;(3)「飲食調整」與「體能活動」乃提升身體意象之主要方式,且具性別差異,其中男性偏重增加肌肉量,女性以減輕體重為主;(4)獨特的生命經驗帶來多元身體意象提升方式,且受到諮商影響而更有動力去實踐改變;(5)定期檢核、動機強弱與生活重大事件深深影響身體意象提升之效果;(6)看見身體意象客觀具體的改變,帶來主觀經驗持續之正向改變;(7)身體意象參照對象對個體評估身體意象滿意度影響程度大。 三、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成效因素與SFBTA(2013)提出的六項SFBC特定有效因素媒合,其中包含以下七個有效因子:(1)諮商合作同盟:諮商中與個案一同尋求身體意象改變之可能,並找出具體解決策略;(2)正向自我激勵:賦能個案並透過身體意象之成功經驗,激發其自我改變動機;(3)有效能的目標:定錨具體適切之改變目標,建構身體意象提升方法;(4)自主評估與督促:引導個案看見身體意象具體而微的變化,並拓展更多改變之可能;(5)問題解決策略:從個案本身資源與身體上之優勢,發掘提升身體意象之道;(6)建構未來圖像:貼近個案對身體意象提升之想像,合作協同建構未來願景;以及(7)增進自我覺察:藉由對身體意象之「再看見」,接納與理解並重新建構身體意象新觀點。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與從事身體意象議題之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者相關建議。Item 吸菸青少年戒菸行為階段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竹市吸菸高中職學生為例(2011) 姚克武; Ke-Wu Yao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研究樣本:選取新竹市十二所高中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85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生活習慣調查問卷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問卷部份係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國內外文獻並實際引用李景美「高中職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問卷而成。結果: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有顯著相關;研究對象如為男性、每日吸菸量1-10支、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兄弟姐妹愈少吸菸、父母親愈不同意吸菸、朋友對吸菸愈不同意、公立高中學生及學校對禁菸態度較嚴格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在戒菸。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考慮戒菸者(沉思期與準備期)最多、其次為從未考慮戒菸(沉思前期)、已在戒菸的者最少(行動期及維持期)。建議:建議未來教育及衛生相關主管單位在規劃戒菸計畫或課程時,應著眼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建立輔導機制,以有效改變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Item 高中職吸菸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八所高中職為例(2010) 林雅婷; Lin Ya-Ting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高中職吸菸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立意選取臺北縣市八所高中、高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30人。資料整理後以SPSS17.0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敘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以從未考慮戒菸者(無意圖期)較多(42.3%)、其次為考慮戒菸(含意圖期和準備期)(40.0%)、已採取戒菸者為最少(含行動期和維持期)(17.7%)。 二、研究對象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社會人口學變項、吸菸情形、及戒菸保護因子有顯著相關。母親教育程度愈低、父母婚姻狀況為單親、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較少要好朋友吸菸、及朋友吸菸態度為不同意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採取戒菸。 三、社會人口學變項、吸菸情形、戒菸經驗、戒菸保護因子可顯著預測青少年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以「考慮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並沒有變項顯著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但就「已採取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母親教育程度」、及「戒菸自我效能」為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的重要變項,亦即研究對象的母親教育程度較低、及戒菸自我效能愈高者,愈傾向於已採取戒菸。 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在規劃戒菸教育時,可著重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設計戒菸教材,並且建立輔導機制,達到戒菸行為改變的成效。Item 青少年發展性資產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2010) 詹佩芬; Pe-Fen Chan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基隆市公立國中學生發展性資產與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並探討發展性資產與危害健康行為之關係。研究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基隆市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抽樣方法採兩步驟抽樣法,以叢集取樣抽取六所國中,再從每校七至九年級各隨機抽取一個班級,得有效樣本數為517人。研究工具採結構式調查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蒐集資料,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發展性資產、危害健康行為等三部份。所得資料以t檢定、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點二系列相關、複迴歸分析、複邏輯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的發展性資產平均而言屬中等程度,從外在資產與內在資產兩大類來看,外在與內在資產均屬於尚可。就發展性資產分組而言,發展性資產總分、內在資產和外在資產、八項資產類別均有偏低的情形。 二、受測學生整體出現危害健康行為的頻率不高,顯示大多屬於有過一至二次的危害健康行為。各項危害健康行為中,較常出現的有喝含糖飲料、未喝超過2000C.C以上的水、騎(坐)腳踏車未戴安全帽、未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天看電視連續超過2小時、課業造成的壓力、擔心某件事而失眠、罵別人髒話。 三、受測學生的發展性資產會因其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完整性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受測學生的危害健康行為會因其年級、父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完整性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受測學生的危害健康行為與發展性資產呈顯著中度負相關。 六、受測學生的七個社會人口學變項能顯著預測其危害健康行為,其解釋總變異量為5.6%,具有低度的解釋力。其中「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家庭完整性」均有顯著預測力。 七、受測學生的外在資產與內在資產能顯著預測其危害健康行為,其解釋總變異量為37.2%,具有中間強度的解釋力。其中「外在資產」與「內在資產」均有顯著預測力。 八、受測學生的八項資產類別能顯著預測其危害健康行為,其解釋總變異量為39.3%,具有中間強度的解釋力。其中「學習投入」、「社交能力」均有顯著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強化與建構青少年發展性資產,藉由家庭、學校、社區等多方的連結與支持,幫助青少年學習更多積極的經驗、關係與機會,有助於青少年建構每項優勢和技能,藉此累積更多的資產。在預防危害健康行為上,建議可強化青少年外在與內在資產、學習投入資產,有助於減低其危害健康行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Item 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體位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相關研究(2010) 陳麗婷; Chen Li-Ti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飲食行為及身體活動與國中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國中學生體位影響因素大致可分為遺傳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已無法介入改變,而環境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飲食以及身體活動,本研究以此兩大變項為主軸來探討;以嘉義市八所公立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抽取12個班級為樣本,共有452人,採用結構式問卷由研究者及各校校護協助施測,問卷分為三部分,個人基本資料、飲食及身體活動,飲食部分參考教育部(1999)所編之學生體重控制手冊中的飲食狀況評量表進行修改,身體活動部份則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國中版)─自填圖卡短版」,此量表是國立陽明大學劉影梅博士於2003年取得版權,了解飲食及身體活動和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可以與實務相結合,了解嘉義市國中學生不良體位主要原因之後,對於教育單位想要施行的改善不良體位方案可以有所助益。 本研究發現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以體位正常者居多約占五成,過重/肥胖者約占三成,過瘦者則接近兩成;國中生的體位會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生過瘦情形比肥胖情形比率更高,男性則是肥胖情形比過瘦情形比率更高;國中生的體位會因為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體位過重/肥胖的國中生,其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情形較體位過瘦及正常的國中多;國中生體位會因為進行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 建議在健康教育課程上應務實進行營養教育,將男女生分開上課,對於女性國中生可以著重讓其認識自我身體意象,避免一昧崇尚「瘦即是美」的錯誤觀念,學習正確看待自己的身體;男姓國中生的部分可以教導正確的飲食觀念及食品的選擇,讓其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選擇對自己較健康的食物。在點心、飲料及宵夜部份,也應落實在營養教育中,教導食物的選擇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在運動部分則應設計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讓學生可以每天運動,並且持續的加長運動的時間。Item 內化問題行為和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網路成癮的關係:以CABLE計畫為例(2017) 陸皖君; Lu, Wang-Chun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青少年國中時期內化問題行為(憂鬱、社交焦慮、社交孤寂)及社會支持(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與高中時期網路成癮程度之相關性。 方法: 本研究使用國內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hil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簡稱CABLE計畫)資料庫,以2008年及2011年部分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樣本共1,646位學生。統計分析以SAS 9.4及STATA 13.0進行,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性檢定,以及階層式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結果: 本研究結果發現,內化問題行為(社交焦慮、社交孤寂、憂鬱)與網路成癮程度達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與網路成癮程度達顯著負相關。根據多元線性迴歸分析之結果顯示,國中時期的內化問題行為、父母支持、性別及父母教育程度可顯著預測高中時期網路成癮程度。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驗證了國中時期的青少年其內化問題行為表現及來自父母、同儕方面的社會支持皆會影響高中時期網路成癮程度。本研究建議父母、教師和其他健康工作者應盡早評估青少年心理狀況,以及社會支持狀況,同時指導學生瞭解心理健康議題及正確解決的方法,如此應有助於減緩後來依賴網路的情形。Item 發展三項健康飲食指標評估臺灣北部地區青少年與母親飲食質量(2019) 徐桂婷; Hsu, Kuei-Ting青少年正值兒童至成人期的轉換階段,此階段飲食營養需供應青春期的生長及發育,同時也奠定成年後的飲食習慣及健康基礎,但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數度指出青少年的營養狀態及飲食攝取不甚理想。良好的飲食質量能滿足個體的營養需求也會影響到孩童的生長發育,甚至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本研究欲從飲食質量的層面探討青少年飲食表現,包含飲食變化性(dietary diversity)、飲食多樣性(dietary variety)及飲食品質(dietary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並進一步分析影響青少年飲食質量的相關因素。 受訪者為本研究室民91及93世代中124對青少年及其母親,於青少年11-15歲間每年收集其24小時飲食回憶,歷年共累積257份有效問卷。為更符合本土的飲食習慣及建議,本次將以臺灣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建立三種不同的飲食質量指標:飲食變化性分數(DDS)、臺灣健康飲食多樣性指標(TW HFD-index)及臺灣健康飲食指數2015版(HEI-2015-NTNUR),並以此分別評估青少年及其母親的飲食變化性、飲食多樣性及飲食品質。 研究結果顯示,11-15歲間男性身高年變化量顯著高於女性且男女性身高及體重在14歲後具有顯著差異。青少年發育方面,女性初經年齡(中位數11.8歲)早於男性變聲年齡(中位數12.9歲)。另外,女性初經年齡與BMI呈顯著負相關(r = -0.32, p< 0.05)。飲食部分,母親及青少年於追蹤期間營養素攝取量大多維持穩定,但青少年及母親歷年平均的平均營養素足量比分別僅達0.67及0.62,有營養素攝取缺乏(< 70% DRIs)的情形。 飲食質量方面,青少年歷年平均飲食變化性分數為4.36 ± 0.72,飲食多樣性0.46 ± 0.06,飲食品質51.30 ± 6.21,飲食質量表現隨年齡上升顯著變差;母親表現則歷年持平,飲食變化性分數為4.34 ± 0.85,飲食多樣性0.47 ± 0.06,飲食品質53.62 ± 8.94。各評估項目中,全榖雜糧類、奶類與水果類得分最低。母子間營養素攝取量及飲食質量具顯著正相關(r = 0.19-0.54, p < 0.05),可見青少年飲食深受母親影響,但隨青少年年齡上升,母子間飲食相關性有減弱的趨勢。 青少年及母親飲食質量與多數營養素攝取量及足量比呈顯著正相關(r = 0.18-0.65, p < 0.05),能適度反應營養素攝取情形。與體位的相關性,青少年的飲食質量與身高年變化量呈顯著正相關(r = 0.24-0.31, p < 0.05),而飲食質量對青少年及母親現階段體位無顯著影響。分析影響飲食質量的相關因素,青少年睡眠時間及母親飲食質量表現對青少年飲食質量有正向影響;母親僅職業對其飲食品質具顯著影響力。 綜上所述,良好的飲食質量確實能使個體攝取較充足的營養素,也有助於青少年身高增長。另外也發現隨青少年年齡增加,與母親飲食相關性減弱,顯示除提供主要照顧者飲食教育外,也應特別針對青少年進行營養教育,以增進其飲食質量表現。Item 青少年目的感經驗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王玉珍; Yu-Chen Wa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目的感經驗,包括其內涵、發展與影響因素,以及相關因素間之差異情形。參與者為152位國中生,其中62位男生、90位女生,年齡介於13至16歲間,平均為14.16歲(SD = 0.97)。透過研究者設計的青少年目的感結構式訪談大綱,對參與者進行一次、約40分鐘訪談,所得之訪談內容,以質性內容分析方法,歸納未來志向、生活重心、理想生活以及理想社會等四個目的感之內涵與相關經驗,包括內涵、理由、何時發展、行動投入等相關經驗,以及其人際資源與支持情形。另外也計算相關類別之次數分配,探討相關因素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為約有一半參與者產生具體志向,選擇志向依據個人興趣特質或專長、外在期待建議或條件、助人利他及存在意義。生活重心內涵為學業升學、父母家人、同學朋友、興趣娛樂。理想生活內涵為實踐理想職涯、擁有外在經濟條件、平安平凡的生活價值,及建立家庭與父母同住。理想社會內涵為朝向正向社會和諧、環境生態保育、教育文化運動以及多元公平正義。此外,年齡與部份目的感的形成時間與行動有顯著差異。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Item 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生態脈絡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9-??) 林惠雅; 蕭英玲; Huey-Ya Lin, Ying-Ling Hsiao本研究探討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軌跡,同時,本研究也檢視生態脈絡因素變化(包括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朋友支持、學業成績)對於親子關係滿意度變化的影響。本研究以成長曲線模式進行分析,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使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中第一、三、六波作為分析的資料,共1226 人完整填寫三波的問卷。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滿意度由國中7 年級至高中3 年級呈直線下降。此外,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變化與父親和母親親子關係的變化有所關聯。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知覺父母越多採用說明理由、監督教養行為,越少採用體罰教養行為,其與父親和母親關係滿意程度越高。同時,青少年知覺父母婚姻快樂程度越高,其與父親和母親關係滿意程度越高。青少年知覺朋友支持及學業成績的變化與母親關係滿意度的變化有關,但與父親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無關。本研究結果或許可以增進青少年親子關係變化的理論知識,並提供實務運用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