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醫療與我: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大學生的自我認同
    (2020) 諶芃; Shen, Perng
    本研究旨在了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ADHD)學生在醫療診斷之後對自己的認同之關係。邀請兩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大學生參與本研究,以敘事研究進行,透過五次結構式深度訪談ADHD大學生,再以「內容-類別」敘事分析模式,將ADHD大學生敘說之生命故事內涵,以自我調整模式(Self-regulation Model) (Leventhal, Brissette,& Leventhal, 2003)理論架構進行重述與討論。兩位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所歸納之結果有三: 一、就醫前ADHD個體的經歷影響他們對就醫的感受,與對診斷名稱與醫療的解讀。此歷程的重點在於個體的心理資產與外在因素(環境支持度及疾病汙名感受)的影響。擁有愈足夠的個人與環境資產之個體,其成就動機就愈強,承受環境衝擊的能量也愈強。環境的支持是正向外在因素,而環境對疾病的汙名則是負向因素。 二、ADHD個體於醫療介入後經歷一段調適歷程,反覆經歷Leventhal等人(2003)所提出的錨定目標問題→付諸行動解決問題→獲得結果之歷程,從認知疾病到覺知疾病,最後賦予此歷程評價意義,反覆經歷認知疾病-因應-評價的歷程,逐漸深入認識自己與ADHD的關係。 三、個體從「接受」自己被貼上ADHD的標籤,走向「接納」自己是個ADHD,關鍵在於醫療介入後,個體是否認知到自己因疾病的診斷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本研究參與者因為對自己及ADHD有正確的認知,習得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自我效能和自我認同,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後更容易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與社會的認同。   最後,提出本研究之限制和建議。
  • Item
    國中學生校園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之研究
    (2007) 吳嫦瑜; Chang-Yu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法規、環境與教育三面向之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對國中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及「校園運動事故傷害發生率」影響之成效。本研究採不對等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包含兩所國中之八年級學生,有6個班級,學生共215人,其中實驗組116人;對照組99人,有效樣本數共計186人。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時間為2006年4月至6月間,於95年4月3日至4月7日間進行問卷前測,後測於介入結束後一週內進行施測。所有資料以SPSS 12.0 for Window 統計軟體進行各項變項分析。 本研究對國中學生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介入後可有效增進實驗組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對於「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則未造成影響。以實驗組的前後測成績得分比較時,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後測成績均高於前測成績。 二、 介入後可有效降低實驗學校校園運動事故傷害之發生率。 三、 教學過程評量方面,學生及教師對本次教學活動及教材看法整體評價大多成正向支持。對各單元喜歡程度、幫助程度、符合需求程度及時間掌握性大多表示滿意,而運動傷害防護、處理認知及整體行為表現是有提昇效果存在。
  • Item
    介入策略對難養型嬰兒母親的育兒自我效能之試探性研究
    (2006) 賴怡璇; Lai Yi-Hsuan
    本研究旨在了解難養型嬰兒氣質表現及母親育兒狀況,並發展個別性介入策略,以探討對難養型嬰兒母親之育兒自我效能的成效。本研究以8位難養型氣質嬰兒(四為單胞胎及兩對雙胞胎)及其6位母親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分為兩組,一組為「接受介入」的實驗組;另一組為「未接受介入」的控制組。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均先接受「母親育兒自我效能量表」的前測,研究者再對實驗組進行為期二個月,每週一次,共8次的家庭介入。個別性的介入策略目標為促進母親的育兒自我效能,五大介入策略包含母親對嬰兒氣質有所認識、能採適配的策略來回應嬰兒;母親對嬰兒狀態、行為線索有所瞭解;母親對嬰兒發展及其能力有所察覺;母親能增強照顧嬰兒的知識和技能;母親能適應母職角色。介入歷程全程錄音,並於每週介入結束後撰寫逐字稿及紀錄表以進行質性分析。介入完成後一週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進行「母親育兒自我效能量表」的後測,介入完成後一個月再進行後後測,最後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之育兒自我效能是否因「接受介入」而有所差異。 結果發現:一、活動量大、規律性低、負向情緒、堅持度低是本研究難養型嬰兒氣質之共通點。二、難養型嬰兒之規律性低、負向情緒、反應強度大、堅持度低、分神度低、分神度高、反應閾低都會影響母親照顧時的感受。三、介入前難養型嬰兒母親對自己的育兒能力能肯定,但其育兒信心明顯不足。四、介入策略對難養型嬰兒母親之母親育兒自我效能的提升有顯著的成效,且具保留效果。研究者於介入過程中亦另有所得:難養型嬰兒氣質也許會影響母親育兒自我效能,但不一定會影響母親的育兒行為(如忽略、負向回應等);影響母親育兒自我效能的因素應涵蓋嬰兒、父母本身及家庭三個層面;個別性介入策略有助母親對嬰兒敏銳度的提升。
  • Item
    青少年所知覺之父母衝突及其因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3-09-??) 方紫薇; TZU-WEI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