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8
  • 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2007) 廖信榮; Hsin-Jung Lia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臺北市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學生:廖信榮 指導教授:李景美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研發一套國中七年級學生的菸害預防教育課程,進行教育介入的成效評價,探討菸害預防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的菸害知識、吸菸態度、拒菸生活技巧、使用拒絕技巧可能性、拒菸自我效能、未來吸菸可能性、吸菸行為和拒菸行為的成效。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方式,以立意取樣方式選擇台北市五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三所學校,各抽兩班為實驗組,共有六班學生進行菸害預防教育介入,並在同一學校中,抽兩班作為校內對照組;另兩所學校共抽三班學生,作為校外對照組。有效樣本人數共計489人。教育介入的時間是民國92年11-12月與93年3-4月,進行92學年度上、下學期六個模組(合計十節)的教育介入。前測問卷在第一次介入前一週施測,後測問卷在第二次介入結束後兩週內施測,經四個月後再進行後後測問卷施測。 研究結果發現,受測的國中學生有489人,男、女各半,一成的學生有吸菸,一成的母親和五成以上的父親吸菸,六成的學生家庭中,至少有一人是吸菸者。一成學生的好朋友中,有一位以上是吸菸的。 本研究的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是具有成效的,研究結果如下: 1.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方面,教育介入能提昇實驗組學生後測的菸害知識分數,並顯著高於校內、外對照組,兼具立即與延宕效果。教育介入能提昇實驗組學生的使用拒絕技巧可能性,並顯著高於校內、校外對照組,只有立即效果。實驗組學生的拒菸生活技巧、拒菸自我效能、未來吸菸可能性、吸菸行為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 2.實驗組的組內分析顯示,經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學生的菸害知識、使用拒絕技巧可能性、及拒菸自我效能明顯增加並顯著高於前測表現,兼具立即與延宕效果。實驗組學生後後測的四項未來吸菸可能性(六個月內、一年內、五年內與二十年內)均有明顯的下降,且均顯著優於前測表現,有延宕效果。 3.在過程評量方面,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兩次教育介入的全部課程與教學活動、教師授課表現、及學生手冊均有正向的評價;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課程對國中生很重要,且願意將課程內容運用到生活中,並願意將課程內容和家人與朋友一起分享。教師認為大部分班級的課程教學均是順利的,學生的參與度高,班級氣氛良好,另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評量均是「尚可」和「優良」。 本研究建議在未來研究方面,應加強質性資料的收集、增加研究對象人數、及設計追加課程。實務方面,建議國中階段應該有完整的菸害預防課程,在國中一、二年級的各學期安排菸害預防教學內容,將菸害預防課程列入相關領域的課程計畫或彈性課程中實施,以協助國中學生勇於向菸說不,遠離菸害,並建議學校應該結合家庭與社區的力量,共同培養青少年的拒菸意識與行動,創造無菸健康的生活。 關鍵詞:學生、吸菸、菸害、預防、教育
  • Item
    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高級中學為例
    (2005) 林宜蕙; Yi-Hui Li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評價一套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高中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探討學校實施吸菸學生戒菸教育計畫對吸菸學生菸害知識、拒菸技巧、拒菸自我效能、戒菸決定平衡、戒菸改變過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依賴程度、一氧化碳值、及日吸菸量的影響,並瞭解本研究的吸菸學生與輔導教師對於戒菸教育計畫的評價。 本研究設計採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立意取樣台北市立某兩所完全中學之高一、高二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接受連續六週、共十四小時的團體戒菸班課程,並於課餘時間由學校輔導老師提供三次個別化戒菸輔導;而對照組未接受任何介入,僅於問卷後後測完成後,發予菸害防制相關之衛教宣導資料。 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戒菸教育計畫介入進行之前、之後及六個月後進行問卷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藉此瞭解戒菸教育計畫介入之立即成效與延宕效果。資料處理與分析以費雪正確機率考驗、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及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進行統計檢定。 本研究主要結果敘述如下: 一、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使實驗組學生「戒菸知識」分數顯著地優於對照組,但「吸菸危害知識」分數則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 二、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拒菸技巧」分數,且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 三、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拒菸自我效能」分數,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四、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戒菸改變過程」分數,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五、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降低實驗組學生「尼古丁依賴程度」,且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 六、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使實驗組學生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間有正向的移動。 七、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減少實驗組學生的「日吸菸量」。 八、實驗組學生與輔導教師對整體戒菸教育計畫多持正向的評價。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高中學校進行學生戒菸教育計畫、及衛生與教育主管機關推動學校戒菸教育之參考。未來相關研究可在本研究基礎下,進一步發展適宜台灣本土且具成效的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並探討其成效。
  • Item
    台北市某完全中學拒菸宣導活動對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研究
    (2005) 顏麗娟; Li-Jiuan Ye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評價校園拒菸宣導活動對學生吸菸危險因子、保護因子和吸菸行為之影響。採用準實驗研究法,選擇台北市二所市立完全中學,一為實驗組並自2003年進行一系列校園拒菸宣導活動,是台北市無菸校園輔導計畫之示範學校。而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且非為台北市無菸校園輔導之實驗示範學校。 隨機選取四個實驗學校班級和七個對照學校班級進行問卷施測。前測於九十二年十月進行,後測為九十三年五月進行,以二次皆填答完整個案才納入統計分析,總計國中實驗組63人,國中對照組90人,高中實驗組68人,高中對照組133人。 問卷內容包含三個層面,1.危險因子:(1)個人層面:未來一個月、六個月、一年、五年、二十年吸菸意圖。(2)家庭層面: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的吸菸情況(3)學校層面:老師吸菸情況和校園無菸環境知覺。(4)同儕層面:好友吸菸情況、同學吸菸、同學邀約吸菸情況。2.保護因子:(1)個人層面:吸菸態度、拒菸行為、拒菸自我效能、拒菸活動認同度。(2)家庭層面: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的吸菸態度。(3)學校層面:老師吸菸態度、校園無菸環境、訊息暴露程度。(4)同儕層面:好友吸菸態度、同儕參加拒菸活動比率。3.吸菸行為:過去一年吸菸行為、過去三十天吸菸行為。 本研究有以下發現: 一、受測學生具有良好保護因子包括:1.高度拒菸自我效能。2.不贊成的吸菸態度。3.重要他人的吸菸態度為不贊成。4.六成的校園無菸環境的項目被實施 二、受測對象危險因子分佈頻次不高:1.家人的吸菸情況以父親最嚴重(國中為62.8%,高中54.7%),其次為母親(國中為11.8%,高中11.5%),在其次兄弟、姐妹吸菸情況在5%以下。2. 吸菸意圖方面,國中和高中組皆有八成回答未來一個月、六個月、一年、五年、二十年不可能吸菸。 三、吸菸行為:國中組曾經吸菸盛行率為9.2%,高中為11.5%。過去一年吸菸率國中組為4%,高中組5%。過去三十天吸菸率國中組為2.7%,高中組3%。 四、高中實驗組於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學校保護因子「拒菸訊息暴露」、「校園無菸環境知覺」和同儕保護因子「同儕參與拒菸活動比例」,皆顯著高於對照組。 五、國中組實驗組於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學校保護因子「校園無菸環境知覺」和同儕保護因子「同儕參與拒菸活動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 六、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國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以 及高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其危險因子(重要他人吸菸情況和吸 菸意圖)皆不因組別不同而有不同。 七、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國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以及高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其過去一年吸菸行為和過去三十天吸菸行為不因組別不同而有不同。 綜合上述,本研究校園拒菸宣導活動雖可有效增加學校和同儕的保護因子,但危險因子和吸菸行為並未因拒菸宣導活動介入而有所改變。建議未來實務和研究上可參考健康促進學校模式和危險和保護因子模式來設計拒菸宣導活動,持續推動宣導活動並輔以質性研究探求影響宣導活動成效因素。
  • Item
    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之建置與介入研究
    (2005) 吳紋如; Wen-Ju Wu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之建置與介入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發展一套適用於課室教學的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並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及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 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三週有資訊融入「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的菸酒檳榔教學,而對照組則接受一般的菸酒檳榔傳統教學。研究工具分為四種,包括1.前後測問卷2.媒體測試問卷3.菸酒檳榔教學活動設計與教材4.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經前後測資料比對後,扣除無效問卷,最後有效人數為123人(實驗組58人,對照組65人)。研究對象介入前一週均接受前測施測,後測則於介入活動後一週進行施測,而後後測於介入活動後二個月進行。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共變數分析等進行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在立即效果上,對照組「檳榔認知」、「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是優於實驗組。 二、在延宕效果上,實驗組「檳榔認知」、「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皆優於對照組,並且教學後實驗組「檳榔認知」與「自我效能」仍持續不斷地提升。 三、電腦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專心程度」、「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對教學內容「理解程度」、「學習動機與注意力」、「學習成就」、積極「學習態度」及「上課保持愉悅的心情」。 四、實驗組對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網站之整體評價至少有五成以上持正向評價。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青少年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課程時,可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理論、練習式電腦輔助教學、教導式電腦輔助教學、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遊戲式電腦輔助教學來進行訊息轉換與發展,將有助於使抽象化知識轉化為具體經驗或示範行為,引發高度學習動機,對學生檳榔預防教育必有果效。 關鍵字:檳榔預防教育,電腦輔助教學,青少年,學生
  • Item
    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5-06-??) 黃景裕
  • Item
    臺灣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沈六; 呂啟民; 周亞貞
         公民教育的目的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公民教育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今日公民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創作、設計與選擇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而此種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要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相配合,並符合社會的需要與期望。本乎此項認識,本研究擬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礎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欲發展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在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國中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本研究結果將對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建構,具有學術性貢獻,且研究結果將對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創作與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獲致如下的發現:一、影響我國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但仍以家庭、學校人物為主。二、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三、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成普遍受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學生對公正的法律、完善的教育、和諧的社會等課程內容評價最高。四、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性。五、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其中以學習本國歷史與政府組織的公民活動,最受學生們的喜愛。六、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呈顯著差異性。七、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受公民活動方式的影響,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學生最喜歡藉由戶外活動、觀賞活動方式學習公民知識。八、公民活動方式,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呈顯著差異性。九、我國國民中學學生的公民發展具階段性。十、大部份的我國國民中學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水平的社會關係的階段(第五階段)。
  • Item
    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林威志
    自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於八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作成第382號解釋文,賦予學生訴願及行政訴訟的權利後,攸關我國學生重大權益之保障制度,正式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旋即而來,行政院教改會於總諮議報告書中,呼籲建立學生申訴管道,及教育部於八十六年七月十六日頒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規定各級學校儘速成立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受理學生申訴事宜,至此電力的我國學生申訴制度之基礎。惟教育部對於學生申訴制度之建立,係採取「授權」省市廳局及各級學校成立申評會之方式,是否確能保障學生之權益,不無疑問。本擬經由文獻探討、相關法規之比較,及對於「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要點」之評析,整理若干意見,用作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建立及運作之參考。
  • Item
    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78-06-??) 吳武典; 陳秀蓉; WU-TIEN WU AND HSIU-JUNG CHEN
  • Item
    精熟學習策略配合微電腦化S-P 表分析診斷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9-05-??) 何英奇; YING-CHYI HO
  • Item
    不同師生關係學生在自我表露及生理回饋情境中GSR 和EKG 活動的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3-12-??) 林清山; CHEN-SHA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