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idu lja vuvu先祖歸來兮——排灣族高士部落迎祖靈祭儀式與音樂研究
    (2022) 張心柔; Chang, Hsin-Jou
    迎祖靈祭(icacevung)為屬於南排灣paliljaliljaw群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近八十年來唯ㄧ每年固定舉辦之祭典,是排灣族中少見以「迎靈」、「送靈」為完整祭典,並在農曆除夕與初二舉辦。目前部落僅剩下一位靈媒張順枝女士有能力舉辦此祭典。本論文根據文獻與田野考察,分析迎祖靈祭與五年祭(maljeveq)、召亡靈儀式(zemala)之關係,指出迎祖靈祭相當可能為擷取自五年祭的部分儀式,又融合了靈媒召喚亡靈的儀式而成。在日據時期文獻記載中的高士五年祭,有「男祭司持祭竿面北招呼祖靈,靈媒瓢卜詢問祖靈是否到來」此項儀式,且此儀式為南排灣paliljaliljaw、tjakuvukuvulj兩個群體所特有,如今只見於高士迎祖靈祭。迎祖靈祭以音樂作為儀式的核心與媒介,以靈媒(pucemas)演唱的祭歌、男祭司(parakaljay)呼喊祭辭來招請祖靈,並透過歌舞來表達族人與祖先歡聚的心情。在迎祖靈祭歌的曲調上,高士部落的祭歌與現今舉辦五年祭的代表部落古樓、土坂部落的五年祭迎靈歌並不相似,而在樂曲結構上與土坂部落召亡靈儀式的召魂曲較接近。高士部落地處排灣文化的邊陲地帶,其文化也融合了鄰近的東排灣、斯卡羅、平埔族,客家人的特色,本研究除了記述迎祖靈祭之儀式與音樂,也梳理高士頭目家系與歷史脈絡,以此呈現高士傳統文化豐富美麗的樣貌。
  • Item
    排灣族傳統鼻笛音樂研究及現況之探討--以Butsul亞族為例
    (2010) 李佳玟
    根據文獻記載,部分南島語系族群有使用的鼻笛的記錄;獨特的是,台灣原住民中的排灣族與魯凱族使用的鼻笛屬於罕見的雙管鼻笛系統,以排灣族在鼻笛方面的推廣與傳習最為重視。然而,隨著時代轉變,人與人溝通的媒介更為多樣化,使鼻笛在排灣族社會中的功能與以往不同。 排灣族鼻笛之所以再度被重視,主要是1995年下半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及1997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分別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主持「排灣族鼻笛、口笛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報告」與「排灣族鼻笛、口笛技藝保存計畫」,後者邀請錢善華、賴朝財擔任協同主持人,對鼻笛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近年來,排灣族除了傳統鼻笛外,更出現了新的鼻笛形制。賴朝財參與傳統鼻笛的推廣傳習過程後,激發出不同面向的思考;於2001年與2008年以「西洋音階理念」分別製作出雙管旋律鼻笛及新式六孔單管鼻笛,使之應用更為廣泛。此外,大陸學者葉紅旗撰寫博士論文〈台灣原住民樂器研究〉時,驚嘆排灣族鼻笛音樂之美及其獨特性,但也觀察鼻笛傳承上面臨的危機。於2008年與大陸製笛名家常敦明討論後,以「十二平均律理念」製作新式六孔雙管鼻笛。 現今原住民歌舞音樂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但器樂方面仍有相當大的研究空間,因此,本文以排灣族的代表樂器—鼻笛為研究主軸。從樂器形制與音樂特色討論排灣族傳統鼻笛與新式鼻笛之異同處外,也試從文化觀、社會觀、音樂觀等方面對兩者發展脈絡進行相關探討,期望本文所提出的建議,可成為日後推廣與傳承之助力。
  • Item
    排灣族古樓部落Maljeveq祭歌調查研究
    (2016) 吳慧嫻; Wu, Hui-Xian
    排灣族古樓部落舉行Maljeveq(五年祭)和Pusau(送靈祭)時,「祭歌」是進行祭儀之間的溝通橋樑,無「首」(song)的區分。在歷次記載中,古樓Maljeveq祭歌偏向採集記錄居多,因而形成多元模式,使得無法確認祭歌種類,實為可惜。本研究宗旨以「質性研究」進行調查,除了記錄古樓部落第十一屆(2014-2015)Maljeveq至Pusau的「祭儀」與「祭歌」之外,並分析祭歌曲調的樂曲結構與骨幹音型,亦藉此從中分類與統整過去的珍貴採譜記錄。 研究成果:祭歌可以區分為五種曲調,除了「固定」與「非固定」的歌詞,亦有重疊的曲調於祭儀之間反覆歌唱。此外,演唱形式是以單音歌唱為主軸,並以「朗誦式(Recitative)」、「唱誦式(Chant)」和「應答式(Responsory)」的歌唱方法為主。最後,藉由數次的實地訪談與討論,融合古樓人對於祭歌的認知與觀點,期盼本文研究成果,能作為古樓部落舉行Maljeveq祭典傳承的參考資料,亦助當地文化保存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