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小琉球三隆宮壬辰年三朝醮之科儀與音樂研究
    (2014) 吳芝茵
    摘 要 原本先於漢人居住於小琉球的平埔族居民,荷據時期從小琉球島上謝幕,小琉球地區居民,今全是漢人為主,漢人的文化,包括道教文化,也在此討海之鄉落地生根,在其人文發展上也多一份海島風情。三年一次、全鄉動員的迎王祭典是小琉球在宗教信仰上的一大特色,恭奉著主神「三府千歲」的「三隆宮」可說是小琉球迎王祭典的指揮執行中心,平安祭典之委員會於整個活動中運籌帷幄,使得傾全島之力的平安祭典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王醮法會是平安祭典前的重要儀式,不對外公開的法事內容依循其既定的法事節目表的進行,法事在廟側一座有蓬帳遮蔽的棚中進行,宣行期間除主事人員參與隨拜外,禁止閒雜人等觀禮或入內,其法事中宣行的科儀:第一天有《發奏玉壇》、《啟闕玉皇心經》、《午供》、《分燈捲簾》,第二天的法事有《早朝》、《午朝》、《晚朝》、《宿啟》,三天宣行的法事有《重白》、《進表》、《普度》。 本文的研究主旨,在於以平安祭典前的三天王醮法會之儀式與音樂為主,並以小琉球之文史背景為輔,將三天法會的內容,以實地觀察紀錄、攝影、錄音、訪談、採譜分析的方式做一完整的描述與整理;於第一章中對小琉球住民的居住生活環境、住民遞嬗、宗教信仰與平安祭典等始末做一研究整理;第二章對於三天法會中的儀式與音樂,以實地調查所獲得的資料,作客觀的質化的描述與量化的研究統整;第三章則就實地調查所得的道士唱曲錄音資料,作一採譜紀錄,並對其唱曲之音域、音高、調式、樂曲結構、唱詞內容、演唱方式等進行分析。
  • Item
    「雞籠中元祭」之道教科儀唱腔研究
    (2009) 俞思妤; Yu,Sih-Yu
    「雞籠中元祭」為流傳一百五十餘年的傳統民俗節慶,不僅擁有悠久深刻的歷史背景,更與基隆地方上的文化、藝術與宗教密切融合,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本文自序論始,由中國傳統中元節日的典故為首,接續描述屬於基隆地方性特有的「雞籠中元祭」之源起與其百年來的重要變遷,再加以闡明基隆地方音樂與相關研究概況。 第一章,以「2008戊子年雞籠中元祭」為例,敘述當年度輪值主普的郭姓宗親會對於各項活動的籌畫,與筆者親身參與各祭典相關儀式、活動之實地記錄。第二章則以「雞籠中元祭」的道教儀式為題,概述基隆地方上三個重要道壇與其道法傳承的情形,再深入戊子年七月中旬為期兩日的「中元普度法會」的流程,最後探討百年來佛、道兩者於「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中所扮演的主副角色與其消長之影響原因。 第三章探究道教科儀唱腔,首先採集「中元普度法會」當中所宣行的科儀,包括《發表》、《啟請》、《放水燈》與《普度》四者之科儀唱腔,再將曲調記錄於樂譜上,接著探討曲調運用情形與唱腔音樂形態,前者分別剖析道教唱腔的字與音、曲與辭的運用;而後者則分析唱腔曲調的音階、音域、調式與樂曲體裁結構等,以充分了解道教科儀唱腔的音樂本體。
  • Item
    屏東慈鳳宮中元普度法會科儀音樂研究
    (2015) 藍佑亘; Lan,Yu-Hsuan
    每年的農曆七月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相當重要的節日「中元普度」,又稱作為「鬼月」,在這段時間內孤魂會四處流串於人間,也因此台灣各個地區的廟宇、住宅社區等都會有信眾準備非常豐盛的祭品來供孤魂們享用,藉此希望孤魂們在這段時間裡不要為禍人間,並且能夠保佑家家戶戶平安。 而位在屏東市中心的慈鳳宮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之一,同時也是屏東市民信仰的中心,除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是慈鳳宮一大盛事之外,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更是慈鳳宮一年之中相當重要的日子,期間透過一連三天法事之進行,進而達到讓孤魂野鬼能夠早日昇天的境界。 筆者自小生長於屏東,從小到大雖參與過多次廟宇所舉辦之活動,卻未曾真正深入了解每一個活動其背後之意涵,不過很幸運的筆者能夠在研究所的階段遇到呂錘寬老師,不僅從平常的課堂得到相當豐富之有關道教等各種傳統文化的知識,更是啟發筆者為何以道教音樂做為此次論文撰寫之題材,因此希望藉由此次機會對其作一深入之了解與記錄。 透過以下幾個方向之進行,來針對屏東慈鳳宮在普度儀式上法事之內容以及施作儀式的道士與後場樂師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記錄。首先是透過錄影的方式,將普度儀式完整的記錄下來,並且對於進行儀式的道士們及後場樂師作一對一的深入訪談,藉此了解其學習過程甚至營務狀況,同時也收集相關的書籍資料做為參考,最後再將實地調查過程中所獲得的各類相關資料以樂譜及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