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論【風入松】在樂曲之運用-以箏曲《風入四季》為例
    (2024) 王媛平; Wang, Yuan-Ping
    在臺灣漢族傳統音樂中,北管音樂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在近年來作曲家們的創作上,也開始大量使用北管音樂做為素材,嘗試運用北管音樂中各種不同樣貌、元素、動機……等,加以創作及編撰樂曲。在北管音樂做為素材的作品創作中,又以牌子的使用佔居多數。而北管諸多的牌子曲目中,因為【風入松】的多元變化,使得其被多位作曲者廣為運用,成為多首創作樂曲中的重要動機。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其中,第三章則針對【風入松】的創作加以探討。《漂》、《綺想風入松》、《蜂炮》、《舊城漫步》、《騰龍》五首樂曲,皆以北管牌子【風入松】作為創作動機,而其使用【風入松】的方式卻不盡相同,也成為本章所探討的重點之一。由於筆者翻閱呂錘寬所輯註的《牌子集成》中發現,【風入松】可分為古路、新路、倒頭、回頭、掛頭、緊、工管、六字、凡字、五馬等多種形式,使得筆者想嘗試從這五首曲目中,歸納整理出【風入松】的呈現方式,究其聲響、節奏變化、旋律運用等面向,進行研究及分析。透過研究分析以上五首樂曲後,本論文第四章中,則以樂曲《風入四季》,實踐將北管音樂納入箏樂素材創作。樂曲中筆者嘗試以【風入松】作為創作動機,結合多年的箏曲演奏經驗,以箏樂合奏的方式,呈現樂曲,使整體結構及和弦使用能有更多的層次與變化。樂曲中也適度融合古箏多變的演奏技巧,除豐富聲響,更希望透過【風入松】的融入與「四季—春、夏、秋、冬」主題的結合,為箏曲的創作,提供另一個不一樣的可能性,更期望能為臺灣漢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起到推廣與傳承的作用。
  • Item
    琴韻再現於箏鳴─以樊慰慈改編之《廣陵散》及《龍朔操》為例
    (2021) 陳品謙; Chen, Pin-Chian
    古琴與古箏,至今皆有數千年的歷史,兩者於外觀、型制等具有諸多相通之處,卻承載不同之文化背景。古琴韻多聲少、不尚聲勢,古箏剛柔並濟、聲韻相間;雖有如此不同,卻備受儒家文人推崇。以古琴曲移植、改編、創作而成的箏樂作品,約莫可追述至1950年的近代箏樂發展。當時,箏樂家梁在平隨國府赴臺,並於五十年間將古琴曲之演奏技法、精髓為基礎,創作出四十餘首箏樂曲目;陳蕾士為箏樂移植的十二首古琴曲,則在1970年代的臺灣及香港盛極一時。同時,大陸箏樂家王昌元、張燕、項斯華等人也將部分知名古琴曲如《廣陵散》、《梅花三弄》等移植、改編至箏樂上演奏,試圖以此表現古琴曲之風貌。爾後,臺灣當代箏樂家樊慰慈,融合各式古琴演奏版本,形成其獨到的、具有濃厚古琴風格的箏樂作品十餘首。為探討如何以古琴曲拓展箏樂之藝術風格,本論文將探究上述作品的移植及改編手法,希冀作為日後類似研究主題之參考選項。本論文第一章以緒論出發,第二章探討古琴與古箏的各式比較,第三章則著墨於1950年代以降,梁在平、陳蕾士、項斯華等箏樂家主要改編作品的回顧,以及作品的重新思量,第四章則探討樊慰慈改編的《廣陵散》及《龍朔操》,以及個人對於此二首作品的理解與詮釋,第五章為建議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