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論臺灣民間音樂〈百家春〉之多元樣貌-以陳中申中胡協奏曲《百家春》為例
    (2023) 張欣渝; Chang, Hsin-Yu
    臺灣民間音樂中的〈百家春〉,不止歸屬於單一樂種中,根據筆者的資料搜集,於 北管、南管、客家八音以及十三音中皆看過〈百家春〉這個詞,且在不同樂種中〈百家 春〉之間的關係和演變過程,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現象。或許也是因為這個現象,促使 許多臺灣作曲家使用民間傳統音樂素材—〈百家春〉,作為創作樂曲的發想與動機。以〈百家春〉為樂曲創作素材的作曲家,如:郭芝苑於 1954 年改編的混聲四部合 唱曲《百家春》、許常惠於 1981 年創作的作品三十六號:鋼琴與國樂團之協奏曲《百 家春》、陳中申於 1987 年創作的中胡協奏曲《百家春》以及黃振南於 1995 年創作的聲 樂協奏曲《百家春》中,都曾使用〈百家春〉作為樂曲的創作動機。本文將透過文獻彙整,分析民間音樂中不同樂種〈百家春〉之間的關聯,並搜集以 其為樂曲素材的作品,分別以郭芝苑、許常惠、陳中申以及黃振南等人之《百家春》為 例,透過文獻整理與樂曲分析的方法,研究四位作曲家的創作理念,探討〈百家春〉之 演變。其中將以陳中申所創作之中胡協奏曲《百家春》,作為此次研究的主要方向。期望 藉由分析此曲之樂曲結構,以中胡演奏的實踐與詮釋加深對本作品的理解。更希望能透 過以上的研究,於文中體現「百家春」的重要性以及可能性,作為臺灣民間音樂保存與發展的重要參考紀錄。
  • Item
    臺灣北管亂彈戲提弦伴奏研究─從謝顯魁所奏【二凡】曲腔看「托」的伴奏意涵
    (2007) 劉佳佳; Liu, Chia Chia
    本篇論文,是一篇以臺灣北管亂彈戲曲腔【二凡】為例、謝顯魁先生為取樣對象,逕由「如何托」、「托得通」、「托得好」漸呈性的三個面向,分別探討「伴奏」這個音樂行為,所相對賦予琴師、前場藝師、後場樂師,以至於聽(觀)眾,相對不同的「伴奏」意義。 首先,我們將「托」視為在一個典型框架的結構下,所形成具有相對一致性的音樂伴奏行為;試圖從謝顯魁先生師承脈絡下的四十七個抄本書寫示例,對【二凡】曲腔曲文暨曲調框架的可然結構進行歸納,循線推想琴師「如何托」的操琴理路。再者,進一步對謝顯魁先生操琴的實錄聲響,進行分析;並從撣、揉、拈、墊、滑、虛、虛等複雜瑣碎的活奏技法,歸結得見琴師「托得通」的行弦規律。最後,對於伴奏現場中,操琴者、司鼓者、唱曲者、聽眾等不同立點,及其容又有別的互動關係,進行「伴奏」意涵的觀察分析。並從觀察中舉見,伴奏行為本身,即是一種以「音」達「意」為本性的對話傳譯,琴師能不能即席地掌握「字」韻、穩定「腔」格,在曲腔的可然結構下,藉由對聲音的或然選擇,將觀感訴諸於人,又實現自身心理定勢中,對聲音期待所依托的概然意向,這也就相對突顯琴師是不是「托得好」的伴曲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