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論【風入松】在樂曲之運用-以箏曲《風入四季》為例
    (2024) 王媛平; Wang, Yuan-Ping
    在臺灣漢族傳統音樂中,北管音樂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在近年來作曲家們的創作上,也開始大量使用北管音樂做為素材,嘗試運用北管音樂中各種不同樣貌、元素、動機……等,加以創作及編撰樂曲。在北管音樂做為素材的作品創作中,又以牌子的使用佔居多數。而北管諸多的牌子曲目中,因為【風入松】的多元變化,使得其被多位作曲者廣為運用,成為多首創作樂曲中的重要動機。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其中,第三章則針對【風入松】的創作加以探討。《漂》、《綺想風入松》、《蜂炮》、《舊城漫步》、《騰龍》五首樂曲,皆以北管牌子【風入松】作為創作動機,而其使用【風入松】的方式卻不盡相同,也成為本章所探討的重點之一。由於筆者翻閱呂錘寬所輯註的《牌子集成》中發現,【風入松】可分為古路、新路、倒頭、回頭、掛頭、緊、工管、六字、凡字、五馬等多種形式,使得筆者想嘗試從這五首曲目中,歸納整理出【風入松】的呈現方式,究其聲響、節奏變化、旋律運用等面向,進行研究及分析。透過研究分析以上五首樂曲後,本論文第四章中,則以樂曲《風入四季》,實踐將北管音樂納入箏樂素材創作。樂曲中筆者嘗試以【風入松】作為創作動機,結合多年的箏曲演奏經驗,以箏樂合奏的方式,呈現樂曲,使整體結構及和弦使用能有更多的層次與變化。樂曲中也適度融合古箏多變的演奏技巧,除豐富聲響,更希望透過【風入松】的融入與「四季—春、夏、秋、冬」主題的結合,為箏曲的創作,提供另一個不一樣的可能性,更期望能為臺灣漢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起到推廣與傳承的作用。
  • Item
    從後場伴奏到器樂人聲-北管戲《北管福路-陰陽會》唱段在二胡上的實踐
    (2022) 張慈欣; Chang, Tzu-Hsin
    北管,是臺灣傳統音樂中的一大重要樂種,經由長時間發展而有了在地性的 變化。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及筆者的學習經驗,從北管在臺的發展歷程、兩大系 統中的唱腔板式,及北管音樂中常使用的樂器做一個詳細介紹。提弦為北管福路戲曲之主弦,在演奏手法上雖然沒有二胡的複雜技巧,卻有 獨特的表現手法,在口傳心授的傳授方式下,缺乏系統性之紀錄與保存,透過與 藝師邱火榮學習,記錄提弦的加花演奏方式並加以整理。「器樂聲腔化」是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於 20 世紀 90 年代所提出的學術命題, 本研究嘗試以「聲腔器樂化」之方式,將北管福路戲曲《陰陽會》中的正調唱段 改編為《北管福路-陰陽會》二胡小品,並加以分析與詮釋。本文僅是筆者踐行「聲腔器樂化」及北管音樂之傳承保存等相關研究,為當 前階段的第一步,筆者將持續學習於此。期盼通過本研究的小小成果,為以上兩 個學術命題達到拋磚引玉之效果。
  • Item
    潘玉嬌之北管戲曲唱腔藝術研究
    (2015) 吳佩璇; Wu, Pei-Hsuan
    潘玉嬌女士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職業北管藝人。十一歲進入再復興,開始接觸北管戲,跟著戲班表演為生。曾搭班再復興、新全陞、老新興、慶桂春、永吉祥、太豐原、樂天社、新美園,並於1990年自組亂彈嬌北管劇團。前後共經歷了六十年的舞臺歲月,奠定了潘氏北管表演藝術成就背後的深厚基礎,也是為教育部1990年國家民族藝術薪傳獎―「北管亂彈戲」的得主。即便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以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或是重大節日慶祝活動為主的職業北管戲班現已如鳳毛麟角,但高齡八十歲的他仍為傳習盡心盡力,並於2014年受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潘玉嬌的戲曲生涯,以訪談與資料收集,描述潘玉嬌女士的生平、養成訓練及演戲生活,從實際調查中了解潘玉嬌女士傳習的現況與教學歷程。第二章,以潘玉嬌女士於新美園及亂彈嬌北管劇團的演戲生活為軸,找尋相關之新聞報導與資料,論述其演出概況以及影音保存的成果。第三章,呈現潘玉嬌女士在古路戲〈蘇武牧羊〉、〈羅成寫書〉與新路戲〈南天門〉之唱腔,採譜分析其唱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