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來自遠方的禮物-「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紀錄片
    (2019) 黃思婷
    1964年臺灣音樂家史惟亮與瑞士籍神父歐樂思,在波昂成立「華歐學社」(Chinese-European Study Group),此單位以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為宗旨,兩人在此段合作而衍生之文物稱為「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然而於1977年史惟亮過世後,歐樂思與臺灣不再有連繫,使此段歷史鮮為人知。 本研究以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回溯史惟亮與歐樂思如何透過接納和參與他人文化而產生跨國界的連結,並在過程中努力完成各自所追求的理想。再者,透過自身觀點反思保存文物之意義,進而讓觀者對此議題產生感受與省思。本論文首先爬梳史料並參考相關紀錄片,再將前述探討轉化為製作理念與規劃,並紀錄拍攝之各項作業,包含前期規劃以及後製剪接之歷程,補足無法收錄於影片的細節。
  • Item
    史惟亮德國檔案研究-紙質文件保存與影音紀錄
    (2013) 林依辰; Lin, I-chen
    史惟亮對臺灣早期音樂發展貢獻良多,他於1958年前往歐洲留學,與朋友共同組成華歐學社,該社在1965年史惟亮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及1966開始的民歌採集運動時,皆曾跨海募捐書籍和資金援助;1968年史惟亮前往德國協助創立中國音樂中心,該中心以促進雙方音樂文化交流為目標。 2013年透過訪問史惟亮的昔日好友歐樂思神父及喬偉教授,以及歐樂思所保存的相關文件(文內稱之為「史惟亮德國檔案」),使雙方的合作細節逐漸的明朗化。本論文將目前已整理之部分與前人研究互相結合,期許能成為該資料完整研究的開端;並以該檔案為範例,提出紙質文件保存流程,作為未來進行相似工作時的參考;除文本之外,筆者將蒐集到的影音資料加以剪輯,以影片方式傳遞文本中內容,使形象更加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