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趙咏山《黑頭與花旦》中京劇角色與京胡演奏法運用之探討
    (2017) 蕭杏芸; Hsiao, Hsin-Yun
    趙咏山所作的《黑頭與花旦》二胡獨奏曲素材來源起於京劇音樂,整首樂曲有著明顯的京劇風格,其中也不乏耳熟能詳的京劇片段《霸王別姬》,這引發了筆者對於此樂曲研究的興趣,希望透過此研究盡可能找到作曲者創作素材的來源,並配合京胡與二胡的比較,使樂曲在詮釋時能夠更具風味,找到京劇元素與二胡演奏法的最佳融合。 本詮釋報告以四個面向進行文獻分析,分別為:《黑頭與花旦》相關研究內容、京胡演奏法之相關文獻、劇目角色之相關文獻、相關訪談紀錄。筆者以高淳怡所撰寫的論文為基礎,加入京劇演員、京胡樂師、二胡演奏家的觀點進行樂曲分析,探討劇中出現的角色性格與京胡演奏技法,並提出個人對於此樂曲的見解與演奏詮釋,以完成研究。 經過深入研究後,筆者找到《黑頭與花旦》作曲者可能引用之劇目唱段,並對其進行人物性格分析與行當演唱方式分析。接著筆者分析了京胡演奏技法,並比較與二胡之異同。最後筆者從「京胡特點之應用、角色形像之掌握、戲劇張力之表現」三方面切入,並以演奏者的角度重新分析與詮釋樂曲,掌握京劇唱段與京胡伴奏,使整首樂曲依附在京劇的大框架下進行演奏,凸顯樂曲中的京劇元素,並使樂曲展現京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