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古琴家王海燕的教學與傳承—線上展製作理念
    (2022) 張軒妮; Chang, Hsuan-Ni
    古琴是中國音樂中非常重要的傳統樂器,它富有高度的文化意義,不容易讓年輕一 輩的人士認識與學習,而臺灣古琴家王海燕扮演著古琴界承先啟後的角色,故本論文旨 在就王海燕的古琴教學與實踐、古琴曲演奏與創作曲及其在琴歌研究與創作作品諸方面 進行策展,主要內容的重點如下:先從臺灣古琴琴派-梅庵琴派的傳承概況做開頭簡介,並提出王海燕從吳宗漢先生 傳承此琴派的貢獻,再介紹王海燕的師承與學琴經歷,並透過親自訪談錄音的結果,整 理出王海燕的教學經驗及其心得。其次,特就王海燕的古琴演奏曲(〈春江花月夜〉、 〈普庵咒〉)與創作曲(〈靈泉〉、〈太極〉)探討王海燕的演奏詮釋手法與創作表達 理念。再者,則對王海燕的琴歌研究(如詩詞音樂與古琴歌曲)及其對琴歌吟誦的創作 作品、元明兩代的琴歌比較、琴歌創作與教學實踐加以整理與討論。最後,筆者則對本次策展的規劃與實踐的歷程做說明,從展覽製作的預前準備(包 括:收集資料、採訪錄影、錄音)與展覽製作設計與流程(包括:剪輯影片、平面設計、 製作藏品與展示設計等),筆者打造一個富有傳統特色的線上展覽,以王海燕為主軸, 將其對古琴音樂教學的貢獻與成就,呈現在中央研究院的開放博物館,讓更多人有機會 認識王海燕老師,也認識古琴,讓古琴在臺灣梅庵一脈的傳承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