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史惟亮再探與多媒體紀錄
    (2010) 陳詩婷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將重要典藏文化物數位化,使之不再侷限於實體,受惠於科技的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靜態文物進入了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新紀元。然而,典藏物品的繁多,倘若沒有深入的研究,將只是一個「數位化」產品。在本篇論文中,除了以史惟亮為主題進行文字研究之外,另外也嘗試多媒體的影音紀錄。 史惟亮終其一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同時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為了愛國而救音樂,為了救音樂捨生命。一生奉獻燃燒自己,為的就是要照亮台灣六零年代的音樂社會。當史惟亮過世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筆者雖沒有機會正式成為他的學生,但爬梳於他所留下的檔案時,也被他熱情感染。因此決心要學習史惟亮精神,向歷史負責,將他的檔案深入研究,為這些音樂典藏物奠下基礎。 本論文掌握原始檔案的蒐集,包括音樂作品、書信手稿掃描、歌樂作品錄音、重返史惟亮民歌採集路線,並進行拍攝工作,以及深入訪談生前好友,拼湊出史惟亮短暫璀璨的一生。本論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將介紹史惟亮的求學與教育推廣;第二部份則針對史惟亮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與研究,並錄製史惟亮代表作《琵琶行》。第三部份是1967年東隊民歌採集路線的再探。除此之外,本篇論文的成果短片亦為重點之一,因此每章的最後一節描述成果短片製作源起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