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8

民族音樂研究所創立於民國91年8月,前身為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及「表演與傳承組」。民國95年,為提升學生之競爭力與資訊能力,以及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能夠和現代資訊化社會脈動相結合,增設多媒體應用組。民國104年起為培養學生具跨領域之能力,同時具備音樂展演能力,加強傳統音樂文化之研究與教學,整合「研保組」及「表演組」為研究與傳承組,致力於臺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展演教學以及紀錄保存。

近年配合本校推動國際化,陸續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首份系所學術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音樂學院締結姊妹校、建構華人地區音樂數位典藏標準與合作網路等,並積極邀請海外專業教師擔任本所客座教學人員,類型涵蓋民族音樂學、音樂展演及媒體設計等,全程皆以英語授課,為學生提供最新之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國際交流管道,利於日後學習深造有更多元的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排灣族古樓部落Maljeveq祭歌調查研究
    (2016) 吳慧嫻; Wu, Hui-Xian
    排灣族古樓部落舉行Maljeveq(五年祭)和Pusau(送靈祭)時,「祭歌」是進行祭儀之間的溝通橋樑,無「首」(song)的區分。在歷次記載中,古樓Maljeveq祭歌偏向採集記錄居多,因而形成多元模式,使得無法確認祭歌種類,實為可惜。本研究宗旨以「質性研究」進行調查,除了記錄古樓部落第十一屆(2014-2015)Maljeveq至Pusau的「祭儀」與「祭歌」之外,並分析祭歌曲調的樂曲結構與骨幹音型,亦藉此從中分類與統整過去的珍貴採譜記錄。 研究成果:祭歌可以區分為五種曲調,除了「固定」與「非固定」的歌詞,亦有重疊的曲調於祭儀之間反覆歌唱。此外,演唱形式是以單音歌唱為主軸,並以「朗誦式(Recitative)」、「唱誦式(Chant)」和「應答式(Responsory)」的歌唱方法為主。最後,藉由數次的實地訪談與討論,融合古樓人對於祭歌的認知與觀點,期盼本文研究成果,能作為古樓部落舉行Maljeveq祭典傳承的參考資料,亦助當地文化保存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