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3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科技教學內容知識融入師資培育課程「班級經營」的教學實踐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6-??) 陳碧祺; Pi-Chi Chen研究者任教於臺灣南部一所同時培育師資生與產業人才的師範大學。本研究旨在探討:(1)如何在師資培育課程「班級經營」中實踐「TPACK(科技教學內容知識)」教學理念,以及(2)如何以「透明化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協助師資生在此課程中同時培養「班級經營」知能並體驗TPACK的學習情境。研究者應用「自我研究」的回溯、前瞻、分析以及整合四步驟,分析、探究以TPACK理論為基礎的「班級經營」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應用、教學實施效益與檢討改進歷程。為評估此課程的教學效益,研究者整理103至106共四學年度來自文學院、教育學院、科技學院和理學院不同院系共429位師資生的教學評量量化評分,並依據以下素養面向做為學生質性文字回饋的檢核架構:(1)教育部所公布的師資職前教育階段的五項「教師專業素養」、(2)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三項「核心素養」、以及(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等三大面向。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師教學表現有高度的評價,對於教學內容、教材教法、作業設計以及課程中的資訊科技運用也都有正向的體驗與感受。然而如何提高課程中所運用的多元質性評量的公平性和公信度,仍有待研究者深思並克服。研究者最後提出三點的後續教學研究改進省思與規劃,作為日後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的改進方向。Item 新制師資培育課程基準下的課程發展:「合作教學」與「教師專業社群」融入「教育實踐課程」設計(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6-??) 洪承宇; 王淳瑩; Cheng-Yu Hung, Chun-Ying Wang研究目的新頒《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簡稱《課程基準》)於108學年度正式施行後,師培課程除了教育基礎學與方法學外,增加了「教育實踐課程」比重,期許職前階段能與教學現場有更豐富的連結。為實現《課程基準》中師資生應培養「團隊合作」與「持續專業成長」之素養,本研究藉由北部某師培大學開設的教育實踐課程帶領師資生至鄰近社區高中進行8週英文課後補救教學為例,運用精熟學習法架構,採「三人一組」的入班合作教學模式,探討此課程設計能否為準教師奠定教師專業素養之基礎。研究設計/方法/取徑師資生團隊入班之設計,在人力充足的情況下,能在課堂中將中學生分流進行更細緻的差異化教學,運用師培課程中習得之理論於真實情境。三位師資生同時搭配師培教授與現職教師進行共備、觀課與議課,除了激發教學創意,也模擬現今教學現場的公開課活動、教師社群討論等,將中小學教師共學的氛圍向前延伸至職前教育階段。本研究訪談了18位修習本課程之英文科師資生與1位指導教師,並搭配師資生期末「教學歷程檔案」中的課堂記錄與反思,進行訪談與文件分析。研究發現或結論此實踐課程設計可作為師資生們於未來成為教師獨立授課與班級管理之中介課程。團隊入班減緩師資生的教學焦慮,在集體腦力激盪的團隊合作下,能相互觀摩與成長;師資生透過形成性評量將學生進行差異化分組,輔導高、中、低不同程度之同學,增益自身基礎概念與加深加廣內容之教學技巧。同時,連續8週的短期帶班經驗彌補了師培課程中欠缺的班級經營實務,能作為橋接理論與實務之課程,逐步培養獨當一面之能力。此外,師資生與指導教師在過程中彼此給予支持與回饋,展現教師社群共備、觀課、議課之氛圍。研究原創性/價值《課程基準》強調「團隊合作」素養之重要性,然而師培課程中較少將此項素養實際運用於現場教學之設計。「三人一組」於實務現場的合作教學是本實踐課程之特色,師資生能在同儕支持下嘗試不同的教學策略,並體會共備社群之助益;師培教授與中學指導老師的加入,也確保入班授課品質,而非將合作學校作為實踐的白老鼠,肩負大學之社會責任;此研究最後提出三項針對教育實踐課程設計之建議:師培機構應連結實務現場作為師資生「探究與實作」的場域、鼓勵師培課程加強「合作教學」的素養培育、「教師社群」氛圍應融入於日常的師培課程之中。Item 科技教學內容知識融入師資培育課程「班級經營」的教學實踐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6-??) 陳碧祺; Pi-Chi Chen研究者任教於臺灣南部一所同時培育師資生與產業人才的師範大學。本研究旨在探討:(1)如何在師資培育課程「班級經營」中實踐「TPACK(科技教學內容知識)」教學理念,以及(2)如何以「透明化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協助師資生在此課程中同時培養「班級經營」知能並體驗TPACK的學習情境。研究者應用「自我研究」的回溯、前瞻、分析以及整合四步驟,分析、探究以TPACK理論為基礎的「班級經營」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應用、教學實施效益與檢討改進歷程。為評估此課程的教學效益,研究者整理103至106共四學年度來自文學院、教育學院、科技學院和理學院不同院系共429位師資生的教學評量量化評分,並依據以下素養面向做為學生質性文字回饋的檢核架構:(1)教育部所公布的師資職前教育階段的五項「教師專業素養」、(2)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三項「核心素養」、以及(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等三大面向。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師教學表現有高度的評價,對於教學內容、教材教法、作業設計以及課程中的資訊科技運用也都有正向的體驗與感受。然而如何提高課程中所運用的多元質性評量的公平性和公信度,仍有待研究者深思並克服。研究者最後提出三點的後續教學研究改進省思與規劃,作為日後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的改進方向。Item 新制師資培育課程基準下的課程發展:「合作教學」與「教師專業社群」融入「教育實踐課程」設計(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6-??) 洪承宇; 王淳瑩; Cheng-Yu Hung, Chun-Ying Wang研究目的新頒《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簡稱《課程基準》)於108學年度正式施行後,師培課程除了教育基礎學與方法學外,增加了「教育實踐課程」比重,期許職前階段能與教學現場有更豐富的連結。為實現《課程基準》中師資生應培養「團隊合作」與「持續專業成長」之素養,本研究藉由北部某師培大學開設的教育實踐課程帶領師資生至鄰近社區高中進行8週英文課後補救教學為例,運用精熟學習法架構,採「三人一組」的入班合作教學模式,探討此課程設計能否為準教師奠定教師專業素養之基礎。研究設計/方法/取徑師資生團隊入班之設計,在人力充足的情況下,能在課堂中將中學生分流進行更細緻的差異化教學,運用師培課程中習得之理論於真實情境。三位師資生同時搭配師培教授與現職教師進行共備、觀課與議課,除了激發教學創意,也模擬現今教學現場的公開課活動、教師社群討論等,將中小學教師共學的氛圍向前延伸至職前教育階段。本研究訪談了18位修習本課程之英文科師資生與1位指導教師,並搭配師資生期末「教學歷程檔案」中的課堂記錄與反思,進行訪談與文件分析。研究發現或結論此實踐課程設計可作為師資生們於未來成為教師獨立授課與班級管理之中介課程。團隊入班減緩師資生的教學焦慮,在集體腦力激盪的團隊合作下,能相互觀摩與成長;師資生透過形成性評量將學生進行差異化分組,輔導高、中、低不同程度之同學,增益自身基礎概念與加深加廣內容之教學技巧。同時,連續8週的短期帶班經驗彌補了師培課程中欠缺的班級經營實務,能作為橋接理論與實務之課程,逐步培養獨當一面之能力。此外,師資生與指導教師在過程中彼此給予支持與回饋,展現教師社群共備、觀課、議課之氛圍。研究原創性/價值《課程基準》強調「團隊合作」素養之重要性,然而師培課程中較少將此項素養實際運用於現場教學之設計。「三人一組」於實務現場的合作教學是本實踐課程之特色,師資生能在同儕支持下嘗試不同的教學策略,並體會共備社群之助益;師培教授與中學指導老師的加入,也確保入班授課品質,而非將合作學校作為實踐的白老鼠,肩負大學之社會責任;此研究最後提出三項針對教育實踐課程設計之建議:師培機構應連結實務現場作為師資生「探究與實作」的場域、鼓勵師培課程加強「合作教學」的素養培育、「教師社群」氛圍應融入於日常的師培課程之中。Item 師資培育的創新—MOOCs 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課程之初探(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0-06-??) 洪儷瑜; 袁銀娟; Li-Yu Hung, Yin-Juan Yuan研究目的補救教學開始走向專業化師資,教育部於100 年推出師資基本資格,但近年來傳統實體研習的補救教學師資培育面臨瓶頸,補救教師師資缺口持續存在。本研究旨在透過對學習者學習背景、歷程與經驗的分析,探討以MOOCs 途徑作為擴充型補救教學師資培育途徑之可行性。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以一門依據教育部規定之補救教學師資研習課程架構所設計的MOOCs 國中階段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課程為研究平台。該課程共13 單元,包括教學影片、隨堂作業、議題討論、大作業、課程簡報和參考資料等6 項學習項目。以第一期開課期間註冊的421 名學員為研究對象,全體學員在學習平臺的學習歷程資料以及課後調查問卷回應的部分學員(N=65 名)兩筆不同資料分析,綜合多元資料回應研究問題。研究發現或結論(1)所有註冊學員約一成完成者,其他未完成課程學員依據其線上參與行為分未出席者、中輟和潛水學員等三類。根據整體參與情形發現前兩個單元是學員退出課程的最高峰,隨課程陸續上線各單元瀏覽量大體呈逐步下降趨勢。MOOCs 的學習項目中以隨堂作業總體瀏覽量最高,議題討論次之;觀看過八成共同科目影片學員僅佔9.4%。(2)課後問卷調查所得學員背景以在職教師和職前教師為主,但有少量社會人士;學員註冊課程的主要動機包括對補救教學師培課程內容本身、以及對MOOCs 學習方式感興趣;持續修課的主要原因有本課程能增進其對補救教學的認識和經驗,另外可能由於本課程架構符合教育部規定,期待獲得完成修課證明為持續修課的次要原因。(3)本研究綜合學員背景、滿意度和參與者在線上學習的表現等資料,支持MOOCs 作為教師研習之擴充形式的可行性。回應問卷之學員普遍肯定本課程內容與形式,以及自身學習收穫;能開放研習對象包括在職教師、社會人士等多元背景,且不限時空、進度的研習方式滿足學員個別化的專業發展需求,一期完成的人數和學習表現不亞於一般實體研習,且具重複運用等優勢。研究原創性/價值本研究將教育部規定之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課程首創採MOOCs方式,試圖以MOOCs 的優勢探討補充補救教學師資培育之可行性,並在首次實作經驗採多元資料獲得本土運用成效,對臺灣學習者對師資培育的線上課程提供本土的樣貌。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本研究之結果反映出臺灣對於MOOCs 途徑運用在補救教學師資培育或推廣補救教學專業知能之真實結果,採用MOOCs 補充不易補足的教師專業知能確實可行,本研究發現線上學習的不同類型、學習者對MOOCs 線上活動的反應,所得之結果均可作為未來MOOCs運用在其他教師進修課程之參考。Item 熔合斷裂(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0-12-??) 黃源河; Yuanher Robin Hwang2008年國中小學「數學教師培育跨國研究」結果顯示,在15 個參與國中,我國國中小現職教師對實習教師的指導成效分居二、三名,但實習教師認知大學所學與實習現場的契合性排名則是倒數二、三名。這樣的結果說明了中小學現職教師的實務知識對實習教師的幫助頗大,但大學所學理論與教學現場則有相當的落差,形成教育理論與實務間斷裂的現象。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的斷裂是長久以來未解決的議題,本文冒在探討理論與實務斷裂的原因,以及國際上解決理論與實務斷裂有哪些實際作法,可做為我國師資培育的參考。本文首先對理論知識與實務知識進行概念分析,其次探討兩種知識斷裂的原因,接著說明解決理論與實務斷裂的演進,而後介紹國際上解決兩者斷裂的現有模式,最後提出適合我國解決理論與實務斷裂的建議。Item 準教師從真實情境中建構教學模式的認知因素分析與機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9-12-??) 左台益; 胡政德Item 師資培用策略聯盟可行性指標之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8-03-??) 鄭勝耀; 蔡清田本研究旨在探索因應臺灣人口結構少子化與異質化的趨勢下,師資培育大學、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以及學校教學現場三者之間的合作關係,希冀師資培育大學之「培」與學校教學現場之「用」,能在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協助下達成均衡的發展。本研究先經由文獻分析、文件分析與焦點座談發展出師資培用聯盟28項因應策略,並據以形成研究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共分為職前師資養成、教育實習、教師資格檢定與甄選,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等4大面向,針對師資培育大學、各縣市教育局,以及縣市國高中、小及幼稚園等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推動師資培用聯盟時的5項重要策略、2項可行策略與7項較有疑慮的策略。Item 科技融入師資培育(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5-03-??) 張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