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文化創意產業國家投資策略之研究—以主權財富基金為例
    (2021) 王定亞; Wang, Ting-Ya
    本文從臺灣政府擁有豐富金融資源,但比起外國較不重視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談起,透過國家基金與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有關理論和實證研究的一系列探討,同時經由國家競爭力與美學經濟的介紹,歸納出政府在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上的重要議題,試圖從政府、企業界、學術界的角度研析相關應對策略。希望藉由爬梳文獻、個案研究與深入訪談,以及實務統計資料分析的結果,找出現象問題的根源,從中尋求適當的對策與因應之道;研究過程採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深度訪談法與比較研究法等,從理論文獻及國內外國家主權基金運作,檢視我國政府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現狀;最後,歸納出國家資本在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決策上的策略思維,並依循觀念架構進行命題探討,作為對政府、文創業者與學術界重要的參考資訊。透過文獻與實證,經過命題分析過程,本論文發現重要之研究結果:一、國家領導階層欠缺上位思考的能力,國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目標應在於提升國家競爭力,並強化國民幸福感;二、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歷經20年發展,仍存在產業間觀念隔閡的衝突,影響文化產業發展至鉅;三、我國文創產業面臨的挑戰,在於產業生態鏈的不足,其關鍵主因在於「跨文化與經濟之人才與人力」不足、「資本」不願投入、消費「市場規模」無法擴展、「創新研究」機能疲弱;四、政府運用投資作為國家發展的工具,透過資金運用與配置,經由乘數效應,擴大政策效果;五、政府在推動特定產業發展的初期,應透過成功的投資行為,吸引民間資金跟隨投資;六、國家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的優點,在於集中管理國家剩餘資本,或利用金融市場過多游資,將國家資本發揮最大的運用效益。論文最後,提出對政府施政、對文化創意企業經營、對學術界後續研究之重要建議。
  • Item
    閒賞山水畫山水〜王素珍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王素珍; Wang, Su-Jen
    論文題目:《閒賞山水畫山水》,以「閒賞」的審美觀看視野,作為本論文的座標。而論文探討的時間深度,從渾沌的神話開始,一路走向線性的歷史。因此,神話的山水觀,是本論文的切入口,繼而臚列分述山水進入歷史後,分別在儒家和道家哲人們的觀看下,自然山水如何被披上人文哲思。以及騷人墨客的敏銳感官,及其五色彩筆的揮灑,山水又是ㄧ番綺妮風采了。除了厚實了閒賞山水的奇「趣」外,山水也成為藝術家們,創作取材的後花園。自然山水因神話、哲人與詩人不斷增衍其意之下,使得閒賞山水與畫山水的樂趣,增添了不同時空,才能疊映出的厚實感,其生發的妙意與層次,更是姿態萬千的。而山水畫外的曲終江上之致,也因時空的積澱下,吹拂的更為詩情畫意。
  • Item
    蘇東坡美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林鈺鈴; Chueh-Ling Lin
    本論文壹冊,約十萬餘言,前後分為七章,二十節。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東坡是中國藝術精神領域中的傑出代表,故 此引發筆者之研究動機,並希望透過本文之研究,掌握東坡思想,以促 進現代人生活與藝術創作,兼有質與量同時遞嬗飛躍之目的。在研究資 料上是以東坡文藝實踐,創作理論,社會文化等作為建構東坡美學思想 體系的三大範疇:實存意義層、創造意義層和實現意義層。並應用歷史 研究法、理論分析法、綜合法、直觀法、比較法與圖解法等來解剖、檢 證東坡美學思想,以張顯本文之信度與效度。 第二章「北宋社會文化環境與美學開展」,旨在全面性、概略性地考察 影響東坡美學思想形成、發展之社會景觀與文化環境等因素。 第三章「蘇東坡美學思想探源」,旨在考察東坡美學思想之整體內涵及 特殊審美性格成因,以運動內化於東坡生命主體之儒、釋、道文化意識 、理學思潮與才學敦厚之審美意識,作為尋溯根源的著力點。 第四章「蘇東坡審美主題」,旨在考察東坡美學思想體系中的理想主題 ,就自然與理趣;平淡與清新;意境與神韻等來分析研究,以闡明其所 以作為審美規準之特質。 第五章「蘇東坡藝術造詣」,旨在考察東坡詩詞、文章、書畫等具體創 作理念、特徵、審美價值觀與其美學思想體系間高相關之脈絡,並進一 步分析其影響性與前瞻性。 第六章「蘇東坡美學思想與現代意義」,旨在闡明將東坡美學思想化作 當代人生活與藝術創作實質之發酵劑,就其與美學思想落實、與美術教 育、與現代美術三個側面間之交互作用,綰結陶養成一堅韌活潑之審美 完型,歷久而彌新。 第七章「結論」,證述了東坡美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就虛實相生、相 因相恃來揭櫫本文之研究深度與具體成果,並針對現代人在面對西方文 化價值沖擊下,所產生的文化迷思,指出文化價值沈澱之向上一路,換 言之,東坡「應變」之審美張力乃是東方美學思想文化特質之輝揚,是 超越時空限制,亙古迤邐的東方藝術精神,故此,本文之研究將作為來 日博士論文「陶淵明、蘇東坡美學思想比較及其在東西方美術創作上之 因素分析」研究之起步。 至若本文之創見,前人未曾論及者,厥為數端: 從東坡寖淫的中國哲學系統思維切入,並注重以東坡的作品為直接推 論的材料,再創出解讀東坡美學思想的圖構或模型,每一章之始,都以 「圖構」來展開,此「圖構」乃是理解東坡美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的基 本籌碼,是本文之研究基模。 在資料演繹歸納下,將東坡美學思想建塑出新格局:就實存意義層而 言是一砂一世界的時間觀照;就創造意義層而言是一花一天國、一掌一 無限的空間觀照;就實現意義層而言是一剎一永恒的古今時空觀照。 以東坡美學思想的超越質地嵌入現代人之生活實質,作為筆者「成一 家之言」的確義,因此是問渠(現代人) 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 東坡美學思想) 來的表現;是「拿古人思想作今人生活的真實」;是古 今照顏色。 以上幾點為本文之特殊創見,姑不論精確與否,大抵為前人所未曾 論及,詳細內容,則請閱讀本文上列之章節。 This Study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in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enty parts altogether, amount to approximately 100,000 words or so. The first chapter is a brief explanation: Su Shi, who has the greatest artistic temperament in Chinese Art history, wiht an introduction and a description of his aesthetics and metap- hysics. Chapter Two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culture and envir- onment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in which Su Shi lived. With an age for a background, Su Tungpo made himself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Chapter Three traces the philosophical evolution of Orie- ntal idea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Daoism and Neo-Confuci- anism. Su Shi, being based on th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cultivated himself as an aesthete. Chapter Four explores the style of Tung-po's art works(p- oetry, composition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in detail. From Tung Po's art works we can trace some of the aesthetic and met- aphysical links between the style, ideas and imagery. His family influences, Buddhist and Taoist friends and teachers all served as inspiration and confirmation for his creation. Chaper five presents Tung Po's Aesthetic themes (nature, soul and essential harmony "[shen]神and [yun]韻", aesthetic t- aste and image "[ching chieh]境界and [yihsiang]意象", refresh- ing style and plainess and so on), which are his aesthetic cor- es, and will be elucidated as complete as possible, and they constitue the very significance of his Aesthetics. Chapter Six i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velation of Tung Po's Aesthetic thoughts toward modern life. That is: the embo- diment of Tung Po's Aesthetic into actions (art instruction, art criticism and art creation and so on), only this revelation is well understood and applied, could we catch the modernity of Tung Po's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integrates all dimensions of the influence of Su Tung-po's Aesthetics and its modernity. This study,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focuses on three vi- ewpoints which vary to my predecessors and are original. These different aspects are as follow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lucidate the context with diagrams-- namely, each diagram as a scheme affords a distinct outlook on the dissertation. This study has suggestedd three levels of meaning: The ontological or existential meaning: To see "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 The creative meaning: To see "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 and to "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 The phenomenological or consummate meaning: The " eternity in an hour ".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 the outstanding Tung Po not only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us but also inspires us to have qualit- ative thinking, aesthetic problem solving the mode of qualitat- ive intelligence and so on. Hence, Tung Po has created a unique style that belongs not only to the ancient or modern time ,to the East or the West, but also to the whole world. Tung Po has created an instance of immanent beauty. This Study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in which are div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