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2013) 鄧仁川; Jen-Chuan Teng在繪畫上,一次大戰後由德國藝評家佛朗次.羅(Fronz Roh,1890 -1965)所提出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這種稱謂,大致適用於任何顯示出小心翼翼於草圖工程與精雕細琢的平面表現藝術,他們將現實加工或重建,在畫面中創造出高度的離奇感和困惑的情境,但反對「超現實主義」之過度幻想。 隨著時代的演變,魔幻寫實主義加入了不同文化的觀點與轉化,時有和「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幻想藝術」等相重疊的地方。整體而言它是:基於「人性的」與「現實的」主題精神,採用具象寫實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人的形象」為符號進行創作;其詮釋手法各異,但又共享某些特點,諸如重視傳統繪畫技能、回歸秩序與永恆,以及改造與轉化自然現實成為具有個人風格的「心靈畫境」等。其所關心的主題與表現方式,一直以來也是筆者在創作上所認同與追求的。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藉由「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檢視筆者之思想脈絡與創作軌跡、探究個人作品與魔幻寫實繪畫的相關性,期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Item 展線— 線條對於當代水墨風格之開發探討(2006) 陳寬儒; Chen Kuan Ru本研究從圖像之線條風格出發,探討線條表現在畫面中風格呈現的重要性,分析探討古今風格強烈的名家對於線條的運用,並闡述個人創作中對於線條表現在各種題材上的運用,除了單純線條本身的造型表現,使用各種形式的線條組合堆積形成畫面,表現「速度感」,或是「質量感」也是本文研究重點。 從十八描法切入探索從古到今線條描繪的發展,進而探討從有法到無法的線條風格演進,如何在成千上萬難以計數的眾多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個人獨特的風格表現是相當重要的,若是沒有個人風格,畫的再好都可能埋沒在畫家群中。 在創作論述中,將作品分為兩大系列,「山水意象」系列:描繪出心中對於山水的詮釋,「生活感受」系列:敘述內心對於生活的種種感觸,此外利用特殊的線條風格語彙以及另一個創作元素,使用的特殊半自動技法「皺縮法」類似潑墨潑彩,強調顏料碰觸到上了重墨的宣紙,皺縮沉澱所產生的線條肌理,我因此命名「皺縮法」。控制墨的濃淡,或是顏料流動沉積的方向,可以運用在各種形象表現上,與手繪線條交互運用,未來將更進一步研究發展使之更加成熟成為獨特創作風格。Item 繪畫語言及其構成探討暨個人創作研究(2001) 劉家鈞; Liou Chia-Chun本研究的範圍主要界定在「繪畫語言」及「個人創作理念」的探討上,期能透過對於繪畫構成因素解析,進而豐富個人的繪畫創作。但有人認為,將一件藝術創作的構成因子,如同數理般,以科學化的方式加以分解研究,如此只會更早宣告藝術創作的死亡。一般而言,他們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他們認為一件藝術品,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生命,若將之支解分析就不復存在藝術的生命及價值了。筆者認卻為不儘然如此,唯有對藝術創作所使用的語言能有深刻的了解,才有可能藉此將心中的意念情感表露於作品中,甚至加以轉化,形變、移植、重塑語言的生命,並發展出個人的獨特語彙,深化個人的創作縱深。 繪畫語言的探討也就是對於繪畫表現形式的研究,繪畫是在怎樣的情況底下被創作出來的,而創作者又要如何去面對在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本論文將從繪畫史的角度切入,探討過去的藝術發展潮流及藝術理論,並對針對部份的作品分析,將實際與理論結合,以客觀理性的探討,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期能在視覺藝術蓬勃發展的現代,用最能真切還原自我的表現形式從事於繪畫創作。 本文在第二章中將針對繪畫構成的幾個重要因素,如線條、空間、色彩、構圖、光影、視覺焦點等,按節次加以分析,試圖在拆解繪畫創作語言的過程中,以一種較為客觀的研究方法,綜合歸納找尋自我創作的養份,再以個人主觀的意念,運用繪畫語言創作具獨創性的作品,並配合筆者現階段的作品剖析這些繪畫要素,在我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藉以澄清自我的創作理念。第三章將運用研究方法上所常見的比較法,將幾種在繪畫史上曾出現的重要風格做比較,嘗試探討各種繪畫風格特徵,以期能在自我的風格試探中,反芻過去,找尋日後自我發展的脈絡。第四章的主題是繪畫語言的構成,如何運用我所能掌握的視覺元素,選擇主題,運用最適切的技法、媒材,構築自我的藝術世界,深切的傳達個人的情感、理念,是本章所探討的重點。第五章即本論文的結論,嘗試提出個人現階段對繪畫的觀念,為自我的創作提供一個更理性的綜合與分析,沉澱複雜的心智思維,拓展更寬深的繪畫境域。Item 海上畫派形成背景及其花鳥畫風格之研究盧福壽; Lu, Fwu Show海上畫派之成立已為美術史家所共認,其形成背景複雜、風格多樣, 成員眾多,歷來對個別畫家之探討,成就可觀。本文則以宏觀的角度,就 畫派整體成因,結構及風格(花鳥畫)試作析論。全文架構為-首章略述 研究目的、文獻資料及與論旨相關之名詞解釋。第二章由地理環境及政治 ,經濟與社會背景探求海上畫派成立之因素、及贊助者的文化修養與審美 品味。第三章就西化、科舉、民俗版畫等文化背景、尋求和繪畫相關影響 之程度與可能性。第四章則評析畫派的分期、起止時間、畫家生平事略及 結社交遊。第五章、略述花鳥畫史發展,花鳥畫派中較盛之原因,並從內 容、構景、技法試求分類。第六章:比較海上畫派花 類型表現上的差異 性。並歸納其風格特質,分條詳述,兼而評析可能的影響和淵源。末章則 論述畫派的整體評價和影響,並作總結。 海上畫派的形成與壯大緣於 上海開埠後優勢的經濟力,其主體-移民與商人,則促成海上畫家通俗與 多樣性的風格取向。而清末學書與金石考證的風氣興盛,對海上畫家繪畫 風格也造成普遍性的影響。 書畫會由純聯誼,演變為多功能與性質的 組織,乃繪畫商品化的必然結果,而畫家以此為交遊學習之所、易於相互 影響,形成異體之共趣。 就發展而言,以出身民間,純職業書家為主 體之前期花鳥畫風格較重筆墨格法,偏向自然唯美之表現,造形準確、技 法巧熟、能表現花卉與翎毛的融合機趣。而後期以文人為主體,並受金石 書法直接影響的畫家,則注意書法筆趣之表現,個性之抒發極強,題材做 為內容之意義與效果漸弱。但綜觀海上畫派之花鳥畫仍表現出下列的共同 風格特質。 一、由工而寫、兼工帶寫,二、以書入畫、融書為畫,三 、師法前賢、自用我法,四、鮮麗而俗艷的賦色,五、形式化與平面化- 由疏體到密體的演變。 海上畫派之創變,褒貶不一,但就美術史發展 而言,仍在傳統之內,而其影響近代繪畫甚大,並在持續之中。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School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rt historian. The school has a background of complex formation, a varied style and a large membership.Constantly,its achievement on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individual painter is consinderable. This essay try to analyse the school's entire cause of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tyle (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with a grand point of view. The structure of this essay is like this : 1) The first chapter is a 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purpose, documentary material and the defining of the ter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urport. 2)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element of Shang-Hai School's establishment and the supports'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 ground. 3) The third chapter is from some culture background such as westerni zat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folk print to seek the degree and possibility of the interrelated affect about the painting. 4)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the school's stage and the beginning and end time first, then to discusses all the painters'life and circle of friend. 5) The fifth chapter relates briefly how the history of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developed and why it is more popular than others in Shang-Hai School. Then this chapter tries to classify the painting from the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technique. 6) The sixth chapter is going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Shang-Hai School's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in the st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painters' type, afterward to induce the painting' s character of style with detailed artical and finally to analys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and source of the painting. 7) The last chapter states the whol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the painting and gives the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School has been recognized byItem 以母親節為訴求的臺灣報紙廣告1949-1991年的風格分析謝省民; XIE, XING-MIN廣告是社會文化的反映,是集體潛意識的具現。本研究以涉及親子關係的台灣母親節 報紙廣告為主題,探討其風格發展與內涵意義,以及其在教育上的價值和可行性。 本論文的研究法,以H. Wpg 217Item 任伯年人物畫風格之研究印淳玉; YIN,CHUN-YU本論所探討,任伯年在清末動蕩不安,風雲變幻的時代活躍於畫壇,如何能夠創造出 獨樹一格的繪畫風格,進而試圖了解時代潮流又如何影響到一個藝術家的畫風。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首先說明研究對象、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重點。第二章探討任 伯年的時代背景和生平。時代背景包括清末畫壇的趨向;生平部份包括畫慫與師友。 第三章分三期來探討人物畫風格的形成與演變。第四章先以題材來分類,進而從內容 、形式兩方面分析其風格及藝術特點。第五章則是任伯年在畫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 影響。第六章為本文的研究成果。 研究結果顯示。一個畫家風格的產生與發展,都在其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相對的, 藝術家的作品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及文化潮流,都有相當程度的反映。任伯年步入畫壇 時,接觸到隨時代而起的商賈和中產階層的市民,他們的藝術趣味無法滿意毫無生氣 的正統山水,卻欣賞活潑生動的人物或花鳥。任伯年為了適應來自新興都會群眾的需 求,不斷地拓展主題範圍,不顧通俗性的題材,并配合環境中廣大民眾的審美觀,而 創造出「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他在人物畫的創作上,突破了文人理論所囿困的形 式與內容,特意把平民大眾趣味帶入一向文人士大夫襲斷的藝術領域,不但建立新的 人物形象,而且更進一步使其平民化、大眾化,這些都在人物畫發展上,突顯出開創 性且深具意義。由於本論文的研究,更深切了解中國人物畫發展的經過與意義,對於 未來中國人物畫的再開拓,提供一項沉思與反省的空間或有助於此項藝術的再發揚。Item 傅抱石研究張國英; ZHANG,GUO-YING傅抱石(1904-1965) 從困阨的環境出身, 而能以堅毅的精神, 不懈的努力, 使他的藝 術創作能融貫古今, 終於達到登峰造極的非凡成就。其所遺留下大批的畫蹟和著述, 不僅在質與量均極其可觀, 而且也是研究他藝術奧秘之最佳材料。 留學日本, 感受到東洋文化之刺激, 盱衡時局, 痛斥流弊之外, 有懷於民族藝術之危 機, 而積極展開創作, 以圖勵新。爾後遭遇時局之遽變, 與夫在內心之衝擊與省思, 可說是造成他創造風格與內容豐富多變的契機。 傅抱石如何在表現與再現、稽古與創新、現實與藝術之間的界限上開展其繪畫事業, 與今日我們在創作之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并無二致。因此本文從生平、畫歷、交遊、 著述等各方面加以推敲與探討; 然而主要還是以作品作為依據, 嘗試作一合理的解釋 與判斷。在研究上綜合了風格、社會學、圖像學諸方法, 嘗試去解開這位綜合古今的 集大成者, 在因應時代遍歷山河之際, 其藝術上孤心苦詣之奧秘。 研究結果, 對於出傅抱石與日本畫的關系, 以及其受到那些日本畫家影響與啟發, 已 顯示了較清晰的輪廓。同時了解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 傅抱石展開了兩種不同之創作 途徑, 并未降低其創作活力與水平。終其一生歷經不同環境, 而能把志趣、胸懷、心 境作不同層面的表達, 在昂揚、成熟、內省三個不同的表現時期。皆各具特色, 充分 發揮其風格典型而難軒輊高下。 本研究嘗試促進對所謂「藝匠」的了解, 也作為自我實現的創作得到某些引導與借鑑 。Item 元代山水畫風格演變之研究洪顯超; HONG,XIAN-CHAO本論文主要以元代山水畫風格之演變為論述探討對象,研究重點包括二項主題:一為 一個時代之繪畫風格足以反應當時代社會意識與文明之特征,并且對后世具有啟發性 之發展;二為著重在創作動機表現內涵技巧的探究,可以累積前人經驗,對吾人繪畫 思想有所啟示,以促進繪畫創作之興趣。基於以上的二項主題,本論文一方面從當時 的政治、社會及時代背景、地理環境、經濟、宗教因素以及繪畫材料的改變等影響元 代山水畫發展之因素,來探討其所產生的效應與歷史作用。另一方面則從元代山水畫 的代表性畫家與作品,配合各種不同背景因素,排列成為一種相關的關系,建立一個 體系,然后再予以分期。并比較和分析元代山水畫的形成、內容、表現特征與風格之 演進。 全文共分五章,第壹章緒論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重點與限制,研究範圍 與方法作原則性的假定,以利研究工作之進行。第貳章陳述元代以前山水畫發展之概 況,以了解元代山水畫風格與前代歷史、文化傳統的關聯。第參章就影響元代山水畫 風格發展之因素加以探討,并剖析其所產生的效應與歷史作用。第肆章分別闡述(一 )元代山水畫風格之形成(二)元代山水畫分期之依據及各期主要代表畫家之共同思 想趨向與作品之風格面貌,尋繹出元代各時期山水畫風格之發展(三)歸結出元代山 水畫表現之特征。第伍章闡述元代山水畫之成就以及其對后世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元代山水畫所展現的獨特畫風,乃基於元代政治、社會及時代背景、 地理環境、經濟因素、宗教因素與繪畫材料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承繼五代,北 宋以前的優良傳統,在師法古人、以畫入畫、師法自然下,呈現出一種文人寫意畫的 時代風格。初期在復古中創新,為元代山水畫確立了發展方向;中期則反映出另一種 士大夫類型的風格,頗能迎合元代當時人們的精神需要;末期則以筆情墨趣,抒發畫 家的主觀心緒,將文人寫意山水發展到最高峰。其藝術成就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扮演承 先啟后的地位,實為繼宋代山水畫后的另一高峰。於此藉本研究,表達繪畫風格基於 時代、環境、創作心理、表現內涵之不同,以提供今后國畫創作者之參考。Item 敦煌早期壁畫風格初探吉星台; JI, XING-TAI敦煌莫高窟佛教石窟藝術中,表現的最多而且有系統的,主要是壁畫,其次為塑像。 就中內容豐富的壁畫,可以代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一個宗教繪畫發 展的階段。尤其是在隋唐以前的真蹟流傳非常稀少之情況下,透過敦煌壁畫來了解分 析當時的繪畫風格,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隨著佛教的傳入,同時也帶來了外來佛教美術的若干新樣式。當時敦煌的能工巧匠們 雖然沒有「固執厄」或「保守排他」,但是也並不滿足於那些外來樣式的模仿;他們 在人們一般的傳統審美習慣上,吸收了外來的技術成就,逐步地創造了中國佛教美術 史上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不僅表現在繪畫技巧上,也表現在繪,畫內容上。當時的 作者(包括畫工、藝術家),除了以佛教經典為主要描繪依據外,他們卻也按照自己 對佛經的理解與意願,用來自生活的藝術形象去表現,因此,畫面上雖然帶有濃厚的 宗教色彩,同時也廣汎的反映了當時人民對於生活與美的認識。如各種本生故事和因 緣故事題材的選擇,表現出人民的願望和對於善惡的批判;而畫面上描繪的建築、遊 獵、宴樂等等,皆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風俗習慣、衣冠制度等。這些壁畫不僅留給我 們美的享受、宗教的感染,同時也給歷史、繪畫史、服飾史等多方面的學者,提供了 極珍貴的研究資料。 敦煌壁畫獨特風格的創造,並不是短時間傳統技法、傳統形式與外來題材的勉強拼湊 。這種創造是在適合於主題的表達、形象的塑造的前提下,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實踐, 通過畫家對生活的觀察與研究;在技巧上不斷的鑽研之下,逐步通過社會考驗而形成 、發展的。敦煌早期壁畫的製作者,對佛經的詮釋、汲取外來技法、融入固有審美形 式等過程中有成功的表現,是為敦煌隋唐時期卓越成果的有力導因。 然而僅是早期壁畫,其涵蓋的時代、表現內容、形式、技法以及反映的時代意義等等 ,廣汎且複雜,並非才識精淺的學生所能全盤認識,做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僅就敦煌 早期壁畫風格,試探其生長的自然環境因素,和發展的演變過程-即它是接受了那些 外來影響,並繼承那些傳統文化,如何使二者相互融匯,成為偉大敦煌石窟藝術的基 礎,作為學生未來繼續研讀此一領域的開端。換言之,人文地理概況、石窟壁畫的源 流、內容與形式、價值與成就,實為本論文之主要架構。Item 王蒙山水畫風格之研究林章湖; LIN, ZHANG-HU壹、目的─以往研究王蒙繪畫的範圍裏,大多僅止於概括的敘述與解釋作品,缺乏就 書史觀點來探討其一生繪畫藝術。本文研究,即試圖整理其各期的畫風,以研討王蒙 畫蹟風格為基點,首要了解畫家個人的畫史演變與意義,並期作為今後客觀面對畫家 、畫蹟與畫史等方面綜合批判能力的訓練。 貳、資料來源─除本文參考書外,圖版主要參考:(1)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品(2 )日本文人畫粹篇(3)Richard Barnhart,Along the borded Heaven (4)Jam- es Cahill ,Hills beyond a River(5)Fong Wen,Sung and Yuan Paintings 等 。 參、方法─過去著錄文獻輾轉抄襲,即造成風格解釋的偏失。現代印刷圖書科技媒體 發達,今人所能接觸到的畫蹟複本,其便利了解風格的途徑。本文研究乃本諸「畫蹟 為主,著錄為輔」的原則與方法,按畫蹟創作年代順序進行。 肆、結論─早、中、晚三期畫風之有機結構的演變,非拘泥於一家之法,故能成豐富 之風格。獨善長條畫幅山水格局,寓北方體山水之貌,寫江南山水之質,是其成功處 。畫風廣披,影響明清至為深遠,為中國繪畫傳統開創出另一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