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藝術、神話與信仰下的使徒-許糴凡創作論述
    (2022) 許糴凡; Hsu, Di-Fan
    本創作以「藝術、神話與信仰下的使徒」為題,茲分為五個章節。題中「使徒」(古希臘語:ἀπόστολος),意指擔負使命的人、傳遞信息的人,而筆者即是透過藝術創作和神話文本之間的臨創轉換,體現出其中之信仰價值,將自身信念理念藉由創作傳達於眾人面前。此文探討作者從2019到2022年的作品與創作歷程,以神話敘事的手法作為個人創作主題的發展,並延伸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典故/酒神精神,試圖詮釋出筆者在檢視現今社會的脈絡背景後,而得出全人類是需要一種「痛苦的歡樂」。透過對神話文本的轉化與再述,進而表達創作者的哲學思想與個人生命經歷,將之昇華為自身創作裡。第一章緒論針對本研究主題與內容做概略闡述,其後解釋出創作動機與目的並確立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從學理研究切入,選擇了圍繞在自身創作理論中的三大學術基礎:神話文本(classical myth)、溫尼考特的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與錯覺以及戴奧尼索酒神精神(Dionysian),用此三點支撐其創作核心價值觀,與個人創作理念相互比較對照;第三章作這四年間的創作路徑之整體脈絡與梳理,闡述出創作的背景與歷程,如何一步步建構起自身的神話世界觀,並解釋其不同系列中的創作理念與脈絡,最後說明使用的創作媒材與形式,以組織整體的創作研究架構;第四章以圖像學的方法更加詳細地分析自身創作中的藝術實踐,並針對系列作品的表現形式、創作過程及理念作介紹和闡述;最後以結論作為第五章節為此研究與創作下論點、未來可能發展與省思。
  • Item
    精靈重生:劉秀芬水墨創作論述
    (2022) 劉秀芬; Liu, Hsiu-Fen
    對於精靈,人們總有著無盡的想像,特別是潛意識中我們的未竟事務,往往透過夢境讓我們進行補償,夢境中的精靈或許就是筆者潛意識所創造出來的產物。古往今來,歷史上總傳說著許許多多奇異怪誕的生物,中國最古老的一本這樣的奇書便屬山海經了!看著裡面描述的各類奇異生物與精靈,總不免懷疑,我們真的是身處同一個地球嗎?怎麼筆者從來沒有發現這些蹤跡?但愛作夢愛幻想的筆者總在腦中構築著這些精靈的美好烏托邦。無論精靈存在與否,你是否相信萬物皆有靈?抑或是你單純覺得這只是藝術家文學家奇異而美麗的想像,接下來筆者只想帶著觀賞者進入這魔幻而奇異的精靈世界!本章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心理學、道家美學等相關哲學思想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第三章透過訪談與文獻探討整理多位藝術家描繪夢境與人內在自省的關係發展等相關作品。第四章個人創作解析,將作品分為《精靈系列》與《寶貝系列》探索著藉由創作而轉生的自我。第五章結論,對自我的生命做一個更深層次的紀錄以及對未來自我精進的期許。
  • Item
    亞赫曼「超雕塑」系列之社會文化意涵與後現代性
    (2009) 林沂蓁
    一九六○年代初期,法國社會面臨消費文化、物質文明的巨大影響,興起了一個前衛的藝術運動新寫實主義。其中重要的藝術家亞赫曼經歷二次大戰,他的作品跨越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時代,也橫跨了巴黎與紐約這兩個文化重鎮,更歷經了從現代主義的尾聲進入到後現代主義,幾乎涵蓋了整部當代藝術發展史的脈絡,也見證了當代消費社會發展的過程。 亞赫曼一九九五年的作品《超雕塑系列》,在風格上延伸了他六○年代以後以現成物品集積、切割的創作方法,作為對抽像表現風格繪畫的反動;也反映了消費社會與工業文明的過程;並受到八○年代復古思潮影響加入了希臘羅馬神話雕像,新舊元素在亞赫曼的作品中並存,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 在亞赫曼《超雕塑》系列的後現代性可以從四個方面得到印證:首先,亞赫曼以現成物、古代雕像作為文本,自由地在古今的美術史大寶庫中擷取既有的藝術史內容,以懷舊復古的方式,打破時間的深度感,提供了新的藝術觀賞模式;第二,亞赫曼大量運用古代雕像與日常物品為文本,使其中的物品與神話產生不同意涵的新指涉,創造新的文本;第三,他觀察到城市在脫離工業化發展為消費中心的過程中,凝聚了各種商品拜物的消費社會景象、混合的符碼,從而導致了後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超雕塑》系列融合高雅精緻文化與大眾工具機械,使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融合為一體,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第四,亞赫曼《超雕塑》呈現了優雅與詼諧,神聖與低俗,崇高與幽默的對立並存,以詼仿的方式反映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在詼仿中不僅有著喜劇性、幽默的元素,也有批判性,因此「詼仿」與「雙重編碼」,是亞赫曼《超雕塑》系列中重要的後現代性之特質。
  • Item
    當代自然神話衍義─「比‧異‧彼‧亦」 林倖安水墨創作自述
    (2014) 林倖安; Lin Shing-Ann
    此次為探討筆者自進入研究所階段2011年到2014年間,透過所學重新檢視過往的創作脈絡及創作歷程 以「神話」為媒介,經由研究傳統神話與現代神話的功能、結構、目的與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尋找與自身創作的關聯性,並以「自然生物」的寫生為主題,重新再造「傳統神話」文本敘述的神靈形象 以傳統水墨、膠彩技法和質地氛圍進行創作表現。 以傳統為限制,由創作者經驗出發,重新創造自我建構的當代神話,結合社會意象進行主體性討論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以及創作者與這些相對現象,彼與此之間的關係 進一步探尋主客體之間的差異性與不和諧現象,如何自東方文化傳統出發,與高科技現代全球化社會連結,透過不和諧而尋求和諧,並藉由畫面的和諧反諷當今社會充斥的浮誇風氣與人性強欲貪婪的不足之處。
  • Item
    解嚴後台灣藝術家對政治神話的解構--以楊茂林、吳天章為例
    (2010) 龔加恩; Kung Chia-en
    以神話題材反諷政治議題藉以解構台灣政黨政治下所操弄的意識型態,是8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特殊現象。在西洋美術史中也有類似的表現,如James Gillray的政治諷刺漫畫。後現代理論學者羅蘭‧巴特則認為神話與歷史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神話本身即具有歷史性。 本論欲討論台灣當代藝術表現中,使用神話題材的作品,其背後的議題論述到底為何,以及觸發這些畫家神話題材美術表現的時代氛圍如何形成。並藉由分析神話題材創作的內外在形式,以了解藝術家塑造神話故事的方法模式,並探討神話與神話背後所指涉的真實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最後藉由政治事件的時空對照,探討在神話創作中採用的反諷手法與隱射內容,以作品反映的心靈不安與依歸及政治議題,作為神話學角度的探討。 本論藉由台灣藝術作品中的神話表現的分析,追溯台灣藝術作品中的神話形式的起源,建立神話形式在台灣美術史上的發展脈絡,並探究在解嚴後達到巔峰的神話表現形式的意義,確立在台灣美術史上神話的特有的定位以及分析出神話表現在台灣美術史進程中的作用與影響。
  • Item
    島嶼神話─張克享創作論述
    (2009) 張克享; chang ko hsiang
    摘要 島嶼在地理特性上本身即存在封閉性及開放性的兩個矛盾的對稱性,而台灣社會在物質及精神層面也同時存在類似的矛盾對稱性。這種對稱性令人感到困惑卻又著迷,這種對於生存環境的感受即成為筆者創作此一系列作品主要動機。在實際創作之前,筆者先行閱讀台灣這個島嶼社會,閱讀的方式包含了實際現象的觀察及神話文本閱讀。 在觀察台灣社會的重點在於尋找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的群眾集體意識行為,本文以台灣民間信仰現象作為切入社會的角度加以分析,對台灣諸多具有「類原始性」的社會行為或意識加以討論。討論的重點在於民間信仰所反映出的台灣社會現象,其中包含了台灣宗教心靈所呈現的神聖與世俗對話關係,及原始色彩濃厚的巫醫心理治療。另外對於民間信仰所特有的符咒靈驗的功利色彩以及神奴性格,其對於群眾心理造成的影響是另一個觀察重點,並希望由其中找到造神信仰。 除了觀察資料的解讀之外,本文加入了神話文本分析。將當代社會現象與古老原始神話加以結合,作為後續實際創作的文化養分。 配合解讀現象所採用的神話主要是人類起源及洪水兩大神話系統,在人類起源系統除了人類誕生的命題之外,關於物種起源及人類變形議題也是相關的討論範圍。洪水神話則是強調物種消失及再生的圓形生命觀。藉由神話系統文本分析及台灣民間信仰現象觀察,筆者的創作過程亦分為兩個領域同時進行創作,一是採用文字寫作,創作出「島南殘篇」及「巫歌神詩」兩本神話記事及詩歌之作,分述天地創生及人類演變及天地滅絕等情節,藉以鏡射台灣這片島嶼。另一則是實際繪畫作品創作,以眾多人形流動來描繪詩歌中所述及的神話情景及背後象徵意識。以詩歌及繪畫同時創作的方式,使本次創作作品在繪畫的表現之外,同時具備史詩的神聖性及敘事詩特有的時間性美感。 關鍵字:島嶼、神話、巫信仰、萬物同源
  • Item
    馬克思.貝克曼三聯屏繪畫之研究(Max Beckmann, 1884-1950)
    (2005) 詹志婉
    綜觀貝克曼(Max Beckmann, 1884-1950)的藝術生涯,啟發作品的靈感始終不墜,創作的驄量相當豐富,媒材以油畫居多,版畫亦有其獨特之處。本研究擬以貝克曼創作的三聯屏繪畫為主,從三聯屏繪畫的形式發展論述其脈絡,以及在脫離宗教附屬品的角色之後,如何定義其產生的新意義。以外,貝克曼的圖像爭議性頗大,似是而非的場面與情節,往往造成研究上的困難。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攸關貝克曼生活背景的歷史事件加以探究,從中找出其關聯性。最後,再從貝克曼的三聯屏繪畫創作中 理出他的創作理念與藝術觀點。 縱使貝克曼這一路堅持著具象的繪畫方式,但是在風格的呈現上,卻有著明顯的轉變。年輕時的貝克曼,採取傳統與保守的作風,畫作中處處有著先前大師的影子。一九○七年柏林所舉辦的德拉克洛瓦(Delacroix, 1798-1863)的展覽,給予貝克曼很大的影響,轉而呈現悲劇式的主題與壯偉的場景,這樣的創作方式為他贏得了「德國的德拉克洛瓦」稱號。一九一二年的首次個展,貝克曼的作品被形容為「有著魯本斯(Rubens, 1577-1640)的悲情,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的光與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筆觸的偉大聚合體」。這段時期,他的畫作一度得到很高的評價。後來,第一次世界戰爭爆發,戰爭的經驗改變了貝克曼的人生與藝術。畫作的內容不再著重於英雄式的壯偉,取而代之的是戰醉的殘酷與傷害。夢魘般的場景,就此縈繞於貝克曼內心,精神上的焦慮,像是不時從畫布上透出的無言吶喊。 從貝克曼創作他的第一幅三聯屏畫開始,他從法蘭克福遷居柏林,接著流亡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最後落腳於美國。這段曲折的歲月給他磨難,也給他歷練,同時也成就了他繪畫生涯中的精采尾聲。
  • Item
    隱隱山語-羅志英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羅志英; Luo, Chih-Ying
    摘要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在世界的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具有中國人自古以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尊重天地,及崇尚自然之意境表達,並營造人與自然的連結是一種心靈相照、氣息相通、天人合一的關係與哲學思想。 神話,進入理性時代後就不再是古人記錄歷史的寓言,而是不斷創造新的想像世界,掙脫理性和邏輯的的束縛,讓人透過藝術發展形成新的結合方式,藉以傳達重要事物與訊息,並提醒或思索對生命的影響;同時對令人不安的世界帶來全新的見解。所以神話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可以迫使我們的心靈改革,帶來新的希望。 從藝術的起源發展深究藝術的脈絡,每一時代的藝術家們除了對藝術領域的執著,更皆有一份不斷創新的使命感。石濤語云:「筆墨當隨時代」,所以現代的水墨創作應依據現代人的觀念、思想、價值、哲學、科學、技法等去改造和重建水墨。筆者以中國的水墨元素與精神為基石,融合現代水墨的形式與技法,運用異材質媒介實驗,發展另類的皴法融合創作,以「似是而非」的象徵、借喻等手法,讓水墨創作上有新的表現形式與面相,並藉以討論現代急迫的生態生存問題。 關鍵字:神話、自然、現代水墨
  • Item
    《魔幻神通》李品陞水彩畫創作研究
    (2017) 李品陞
    近年來媒體娛樂的推波助瀾,魔幻類的藝文題材受到大眾的熱愛與注目。其中不乏取材於古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和繪畫創作品,而且這類作品通常都充滿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藝術創作表現重要的一環。以往偏向神話的想像,題材大多來自宗教故事與神秘的傳說。研究者因受文化環境的影響,自幼對神佛感到敬畏,同時也對神仙擁有的超能力感到好奇,因此透過研究神仙的神奇法力的視覺傳達方式,從事本項繪畫創作研究。 本創作研究目的,期望經由神話的內容、文詞,理解古人想像出的奇幻場域與暗示。藉由文獻的探討的分析,從中了解神通法術誇飾的形式,以及其對文明發展、美學所呈現的正向思維。創作研究的方法係透過神話故事彙集符合創作題材的情節,並於文章中擷取具有幻想意涵的詞彙,將其導入創作主軸,著重氣氛、造型的營造與敘事性。整個創作研究歷程,由筆者以往繪製圖書插畫與卡通的經驗,以及對於情境式繪畫的熟悉、玄學的鑽研,融入區域民族性。筆者以中式風格為基調,使用水彩與丙烯媒材製造神秘魔幻的視覺效果。 透過創作的經驗與自我評估,魔幻式議題創作背後包藏著作者暗示的意圖,藉由虛幻美學包裝來突顯現代人壓抑或逃避的心情。魔幻神通創作的內容,讓目眩的法術呈現出精緻、華麗的視覺效果。創作的過程尋求內心真實感受,並尋求新的發展方向。本創作研究,歷經長期的創作準備、構思,確立創作題材和創作實踐。最後完成創作理念的撰寫與創作成果的展示,並提出結論與未來的創作發展願景。
  • Item
    千面英雄----中國神話系列創作自述
    (2002) 許文政
    本創作論文的書寫流程是從動機寫起,對影響我思想極深的幾本神話書作一些整理與研究。其次是針對作品的故事內容及表現手法作說明,還有討論個人在繪畫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第一章緒論內容是個人在觀察感受台灣現今眾多文化藝術的表現中,似乎欠缺一種較具剛健威猛的男體形象,所引起的創作動機論述。另外,在研究所兩年間的生活與學習的一些想法,以日記形現。 第二章針對繪畫內容—中國神話—在儒家和專制的中國社會下,如何地被看待或重視;並以西方對神話藝術的態度,以布洛美學的觀點提出看法。 第三章則進一步發展神話故事中「英雄」的主題,以容格的集體潛意識說明神話在人類心中所能引起的共鳴,指出東西方心靈的相通,各個文化中的神話故事都是指向同一種對生命挑戰的「英雄」。又因為文化多樣,故稱之為「千面」。 第四章將兩年間所創作的作品做一些整理,並一一敘述其背景故事的情節及表現方式。 第五章則以未來創作方向與心得感想作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