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北都會女子生活意象之創作研究
    (2006) 李昇洋
    筆者深信所有的人都聽過聖經中上帝耶和華創造亞當與夏娃的故事,筆者在此並非有意宣揚任何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意念;但世界上渾然天成的人類性別,只有男性與女性卻是不爭的事實。古往今來,無論古今中外,關於探討「人」這個議題的藝術創作始終未曾間斷,而相對於男性的女性,恰巧也成為男性創作者所關注、歌誦、甚至美化的靈感來源;雖然同性相斥的觀念,早在有同性之愛的遠古記載中已崩解,但異性相吸而昇華為千古流傳的經典藝術,卻如洪流般源源不斷的傳頌至今,各類關於描寫女性的藝術一再上演,舉凡繪畫、音樂、文學(詩歌)、戲劇、舞蹈、電影,多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 筆者自大學時代迄今,「女性」這個題材始終是筆者繪畫創作中最重要的主題,與其要狹隘的說只是異性相吸的情況使然,不如說是單純對女性美的讚嘆之餘,所發自內心的深刻感動而昇華成繪畫創作的強烈慾望;而此次的論文題目之所以會選定以「台北都會女子生活意象」為研究,一來是題材仍能觀照在筆者所熱衷的年輕女性角色上;二則主要是因為筆者從小即生長於都市中,對於都會女子的瞭解與接觸;不論是她們外表的妝扮及內心的感情世界,相信筆者對其都會女子熟悉的程度應更具有說服力。 本文為創作形式的論文,故撰寫的重點在於筆者本人之繪畫創作,而並非偏重學理的研究與探討,或涉入過多與女性主義相關的理論。本文共分為六章:壹、緒論,貳、創作理論基礎,參、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原素,肆、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伍、作品解析,陸、結論。
  • Item
    「台北‧都會‧意象」--連明仁繪畫創作研究
    (2005) 連明仁
    摘 要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反映,同時也是現實生活的投射與縮影。對筆者而言創作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追尋與自我認識的過程。台北是筆者成長、生活與工作的環境,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繪畫的表現來描繪它的各種樣貌。尤其是近年來,台北因政治的民主化、社會的多元開放、交通的便捷、人口結構的改變等因素,使之具有許多豐富且多元的活力,在快速進步的同時,這個都市也產生了屬於自己的意象。 筆者透過整理、歸納、分析、研究與實踐的過程,在創作主題上選擇關心當下的環境、社會與人的對應關係,對週遭的社會文化、成長環境投入關注與省思。在創作的內容上則強調社會性指涉,在形式與媒材的使用上則趨於多樣化與不確定。本創作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創作的動機及範圍,以自我認識與自我追尋為起點,為成長的環境留下視覺圖像。 第二章:闡述創作理念及理論基礎,以藝術創作的表現來傳達自身對社會環境的關懷與期待,並從西方藝術史中萃取前輩經驗,透過分析、理解與沉澱,轉化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探討台北的發展史,並將台北都會的意象依地域的、知識的、認知的等屬性提出看法,架構為本次創作的主題、背景、條件與元素。 第四章:詳述個人的創作內容,歸納為建築空間、街景、人群、符號等方向,並整理其形式、技法與媒材的選擇與運用。 第五章:說明作品的主要內涵及理念。 第六章:結論---省思個人現階段的創作認知,期許並前瞻未來,尋求下一階段創作的突破。
  • Item
    色影都會---繪畫光影色彩的表現
    (2002) 陳靜慧
    摘要 一、前言 大學畢業後開始教學工作,生活一直是瑣碎的,雖然一直沒有放棄創作,但面對現實的生活卻漸漸失去創作的動力,越來越不敢動筆,離創作越來越遠,多年後,當教學工作漸漸得心應手時,才驚覺自己面對創作的軟弱,發現該是誠實反省自己的時候,正逢新制教學碩士班開班,於是,便回到母校進修。這樣的過程雖然辛苦,但藉由各式課程的學習和老師們的傾曩相授、同學們的經驗交流讓我在省視自己的教學和創作過程中得到很多的啟示,三年南北的交通往返,學校同事們頻頻發問”值得嗎?”就金錢和時間的花費或許倍於其他方式的進修,但是,在這三年中的學習讓我重新尋得創作的力量和方法,這樣的收穫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感謝劉文煒老師犧牲寶貴的假日指導我們創作,不吝教導技巧和分享創作經驗和人生觀,收穫匪淺,除創作外,也從劉老師身上學習為人師的風範,和與人相處的風範,劉老師曾說:「創作就是生活。」更讓我對創作有新的看法。創作不應該是遙不可及或高不可攀的,而應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生活的常態,創作的人唯有這樣的認知才能持續不斷的創作。 二、研究目的 從迎接千禧年的第一道署光起,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藝術的表現在20世紀100年的發展裡,面貌多變,發展到後期,裝置及觀念的藝術形式,也能被大眾接受,甚至認為唯有這樣的藝術形式才是能反映時代精神的,於是傳統繪畫形式的處境就越來越艱難,某些程度被貼標籤為落伍或跟不上時代,甚至有人下結論說:繪畫已死。 但是,繪畫真的從藝術的舞台退下了嗎?其實不然,繪畫永遠不會消失,因為繪畫是人的本能,只是隨著時代、環境、觀念的改變,繪畫的表現和內容也改變了。 個人認為,不論用什麼材料作畫,就繪畫的表現來看,仍然脫不了基本的繪畫要素,這些要素在畫面上的呈現是互相關聯、互相牽制的,如何在畫面上安排這些繪畫要素,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影響了繪畫的觀念也帶動新的風格。 那麼,生活在都會的我可以利用光、色表現出什麼樣子的形體來反映我所體會到的現代生活?這就是我想研究這個主題的動機。 從繪畫美術史的發展中,可以發現19世紀以前對於描寫自然的光線的畫作占大多數,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科技的發展還未到達跳躍的階段,我想『電腦』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且人們的生活型態還介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間,自然對自然的光源和景物關心。但是,也有一些先驅者已經提出新的看法。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生活中,變化多端的藝術面像,已經麻痺了大眾的視覺神經,回過頭觀察西洋的繪畫歷史,在漫長的自然寫實風格發展後,在十八世紀進入二十世紀後,產生了極大的革命,特別是科學的新發現造成新觀念的啟發,人類從以往的傳統的古典人生觀和自然觀改變為對新的世界觀的追求,這樣的思潮對當代繪畫的影響甚鉅。由於對個人自由及注重個性的主觀意識的重視,畫家在繪畫創作的主觀表現愈發強烈。 就繪畫形式而言,繪畫的表現包含了形、體、光、色等要素,這些要素在畫面上的呈現是互有關聯,也互相牽制,可說是動一髮牽全身,如何在畫面上將這些要素配合得很好是一個大課題,畫家藉由畫面上對形、體、光、色這幾個繪畫構成要素的經營表現畫面的空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影響了繪畫的觀念也帶動新的風格,尤以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繪畫思潮,更是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形式,例如: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視物象為一種光線,對色調分解與混色的觀點,初期雖只是憑在調色盤上混色,後來則發展至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新印象主義的畫家依據物理和生理學的理論,加以科學的方法排列色點,這樣注重光與色的純粹客觀的寫實呈現的表現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人們發現其中缺乏主觀及內在精神,畫的內容顯得薄弱且沒有感情,於是強調主觀表現形體光色的後期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應運而生。自此繪畫發展進入史學家所謂的「現代繪畫」時期。 就藝術表現的內容來看,我們觀察藝術史的發展,可以發現藝術家的創作是敏感而直覺的,因此從藝術層面所反映出來的各種表現,正是畫家們對時代精神的探索和冒險,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人生的面面觀。尤其,當我們的文明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後,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型態改變甚鉅,脫離了悠閒的農業生活,人們開始忙忙碌碌的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生活,科學與物質的昌明固然對於人類有很多貢獻,但另一方面,卻又使人類精神沒落、道德頹喪。 筆者試圖研究繪畫形式上光影色彩的表現和主題內容的觀察,嘗試運用光影色彩傳達對於現代都會生活的人群,在霓虹燈光下的冷漠、孤單、和一種面對生活、面對生命的無力感的情懷。 三、研究方法 筆者將藝術的表現分為形式和內容,認為在藝術的表現中,形式和內容是並重的,一個好的創作應該兼具兩者。 所謂「形式」就是藝術家運用熟練的技巧,去處理特定的題材,將表現的要素作適當的安排,產生新的組合,給觀賞者以美的感受。 藝術的「內容」,也就是指藝術品中表現的是什麼?換言之,便是指藝術品中所包含的意義,也就是所謂的題材。(註1) 本論文將藝術形式上的分析按時間順序的發展,對於歷來畫家如何將光影和色彩運用在二度空間上以表現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的觀念演變開始著手,特意從美術史上將對於描寫非自然光線的畫作列出並作比較。 藝術內容的分析將著重在時代環境、生活型態的改變如何影響畫家選擇題材、安排畫面的結構、畫家如何運用光影、色彩表現現代都會生活的心理層面。 四、論文架構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理論的建構,探討及比較形式和內容;第二部分個人創作理念分析。 第一部份分兩章各自探討藝術形式上光影、色彩與空間的關係,並以畫家的作品說明,希望將光影色彩如何從自然主義的客觀觀察和表現轉變成現代繪畫主觀的觀察和表現作一呈現。 第二部分以作品為例說明筆者如何將光影色彩作主觀的呈現,以表達生活在都會民眾的心理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