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
    (2024)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
    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
  • Item
    道法自然—楊喆水墨創作論述
    (2021) 楊喆; Yeung, Chit
    本文探討當代水墨創作與傳統水墨畫繼承發展的課題,從筆者自身對老莊的道家自然審美觀的理解與認知出發,以道家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及批判性思考特質來審視其創作,進而了解自身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思想的相關性。當代水墨創作與自然美的關係,對筆者自身創作產生啟發與借鑑作用。在道家自然審美觀的觀照下擴充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筆者運用非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方法來詮釋山水的抽象性,當代水墨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連接,具有承先啟後發展的意義。針對當代水墨創作發展的意識啟發,其意識包括了自然審美的發展歷史內容,拓印的發展歷史背景及繪畫史論中非文人筆墨思維發展的歷史,前輩水墨先行者對水墨新技法中的拓印技巧運用方式的功能與意義。筆者運用拓印技巧形成的人體元素意象而呈現抽象山水的表現,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內部結構與功能呼應的關係,是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道與自然的體現。 第一章主要是簡述了研究的動機、背景、內容與範圍,以明確論述的方向及重點;第二章扼要說明老莊自然與審美觀的重要理念,闡述老莊自然觀中的「道法自然」內涵與自身創作的理論依據,再從拓印的發展的源頭、內涵及發展去了解分析其審美意識,以五位前輩先行者運用拓印技巧特性中分析其審美意識,從中得到不少感悟與啟發;第三章主要是闡明個人創作理念的特質,是「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山水作品意象融入身體造形元素的理念,即是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密切關係的緣由;第四章透過分析個人創作媒材、技巧、形式與內容來詮釋「道法自然」的創作審美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第五章透過具體分析個人不同系列作品的特色來說明如何實踐「道法自然」的創作方式及內涵 ; 最後第六章是個人對水墨創作發展方向提出相關觀點及自身將來繼續探討方向的論點。追求繪畫的自然而然的風格特色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審美特性。透過自身創作理念與老莊自然審美思想對話,體悟藝術創作的「道法自然」自然審美特性的重要性,創立自身藝術創作特色與理念,是探索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及價值的地方。
  • Item
    彩墨自然變奏-巫登益創作論述
    (2021) 巫登益; Wu, Deng-Yi
    本論文之研究,主要是將生活的體驗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出來。本論文主題為:「彩墨自然變奏」。在基本架構上分為第一章:緒論,闡述作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及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學理與探析,探討研究藝術與自然的關係,繪畫與音樂的關聯,還有繪畫中的律動美感及主題變形的視覺構成,在創作上如何將作品與大自然產生連結,而在構圖上運用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將各種動、植物置入,而畫面不會形成突兀感。康丁斯基的作品用一句非常震撼的話來形容:「聽到顏色在靈魂跳舞」。康丁斯基所要表達的感情,是在畫面上可以欣賞與聆聽顏色在跳舞,感覺出音樂旋律與繪畫的互通與融合。在第三章的自然變奏創作實踐,筆者以黑格爾(1770–1831)的一句話:「藝術美應高於自然美」,大自然用寫生方式只不過是讓景物再現或呈現在畫面上,而筆者所要表達的是如何將大自然以抽象或半具象表現出來。雖然有些體材需借助寫生或攝影,然主要還是以自動性技法造境為主。第四章:個人作品解析中,其中第一節為自然變奏系列,在畫面上的表現猶如音樂的變奏曲一樣,將大自然的景物以半寫實半抽象方式表達出來,第二節為彩墨抽象系列,則以最新嘗試將油彩塗在銅版紙上作畫,其自動流彩的效果呈現在畫面上,肌理厚實、紋路也相對自然,由此可見創作者需時刻具有創新的勇氣與精神,絕不可墨守成規。第五章結論:創作省思與未來期許,藝海無涯,唯有秉持勇於創新、努力不懈的精神才能看見美好的未來,於此總結。
  • Item
    胡朝景「自然而然」系列作品發表暨創作論述
    (2009) 胡朝景
    本研究以筆者的「自然而然」創作研究為主軸,內容包含「人」、「自然」、「表象與本質」的精神性探索,並針對筆者作品的創作過程分別依技法與內容兩方面加以分析。此外,於本研究過程中亦輔以兩個相關研究,包括:「塞尚《水浴圖》精神探究」與「裘利恩˙杜普雷《餵食時刻》臨摹研究」。 依此架構,本文以「創作與理論」作為起點,文中探討創作與理論之間的關係。次為「筆者的創作回顧」,針對筆者創作歷程加以分析,並例舉作品檢討問題與困境。由第四章「『自然而然』系列創作探索--人與自然」進入本研究之探索主題,論述中包含「自然」的形而下與形而上義涵,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藉由筆者的創作研究說明創作探索的構思與創作歷程,藉以印證創作與理論之間的關係。續於第五章「杜普雷《餵食時刻》臨摹研究」中敘述臨摹研究過程,同時分析杜普雷的作品特色與時代意義。另一相關研究為次章「塞尚《水浴圖》精神探究」,主要以塞尚晚期代表作「水浴圖」系列為例,論述其創作追求與「道」的精神對應,並分析塞尚藉由「表象的自然」追求「永恆的自然」的過程與具體方法。第七章為「『自然而然』系列創作探索--表象與本質」,呼應第四章筆者對「人與自然」的探索,繼續做「表象與本質」上的研究,文中試以康德的「本體論」與老莊的「道」為論述基礎,探索表象與本質的關係,並以海德格與沙特的存在哲學進一步探究人與自然的本質,同時透過筆者的創作實踐,進行對「人、自然、本質」的探索。末於「結論」中總結前文,包含:「理論架構與創作探索的對應」、「本質先於方法」、「創作研究與哲學探索的共通性」等,最後以「本研究的發展性」作結。
  • Item
    生活之歌--人與自然和諧沉靜美感的探討
    (2009) 羅淳靜; Lo, Chun-Ching
    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消費社會中,人們過的比以往舒適與便捷,但是物質生活的富足似乎沒有讓精神生活一併提升,人們顯得茫然失措、人與人的關係進而趨向冷漠、疏離進而麻木。在第二章第一節中筆者由較宏觀的社會學角度與全球視野,探討歸納出這種現象形成的成因如下:當代社會呈現多元複雜的局面,充滿了各種的可能性,人們比起以往獲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則造成壓力與不安。快速變遷的社會使傳統既有秩序崩壞,人們的生活型態有巨大的轉變,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拉扯、磨合,衍生出失序與不確定性。人們因適應不良感到焦慮,趨於冷漠、麻木不仁。 第二章第一、二節回歸東方精神,東方哲學風靡世界,從東方的哲學精神裡獲得心靈的解放蔚為風潮,筆者從東方傳統文化溯源,冀望透過文化的核心價值獲得解放撫慰心靈之道。東方審美意識深受禪宗影響,與世俗相結合產生平淡自然的趣味。中國的隱逸哲學,文人寄情於田園山水之間,懷著悠閒恬適的生活態度,體會生活的樂趣。第二章第三節著眼於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相激盪,衍生出新的面貌。筆者選取近代藝術史上顯著東西相互融合的實例:在西方方面,十九世紀自印象派以來的近代藝術,主要探討歐迪隆・荷東晚年具裝飾性的繪畫;東方方面,聚焦在日本近代藝術,以黑田清輝、東山魁夷為主。第二章第四節中筆者以身處在台灣的立場對當代台灣美術發展現況略述與反思。 第三章裡創作內容,筆者選擇生活週遭的自然景物與人物為題材,結合少女與花草兩種元素,捨棄西方透視表現法,透過平面化的空間、明快典雅的色彩和自由流暢的線條,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捕捉其安祥自適的神情與整體空間氛圍。在第二、三節中解說繪畫技法媒材的選用及使用心得。第四章針對個別作品的內容與媒材說明,第五章作結。
  • Item
    自然的脈動--黯曖之美
    (2009) 歐陽文慧; Ou Yang Wenhui
    自然做為人類一切活動之取材對象已久,不論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皆無法被取代。本研究之動機為重新提倡自然在精神上所能給予藝術創作者的靈感與態度,而藉由這個研究自身亦能從過去的藝術家以及自己對周遭環境的觀察重新發現過去未曾注意的層面。   研究始於筆者對周遭環境變遷的不安、對自身的迷惘以及對當代藝術的懷疑,藉由從藝術家自身書寫的文章、美感的探討、態度的探討以及部分取自自然科學學門的、取自文學的知識去重新認識自然之美,並從中選取較為隱晦、不常被視為主角的「黯曖之美」作為創作主軸,並透過創作的過程反覆驗證研究中所觸及的疑慮。   筆者所選定創作的主媒材為油彩,此媒材為筆者最為熟悉且熟練的材料,然而就是因為熟練與熟悉,更不該滿足於手上現有的技法,透過從研究所得的想法去破除自己的習慣亦為此研究的目標之一。   在反覆對自身提出疑問、以實際行動去探索的過程中筆者亦試圖具體陳述自己所得到的結論與新提問,作為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檢視自己的新依據。
  • Item
    彩變 • 自然--和諧的美感繪畫創作研究
    (2007) 劉盈青; LIU, YING-CHING
    摘 要 從事藝術創作需要極強大且敏感的心靈將自己的思維投諸在個人的創作作品上,將種種複雜的情緒感受轉化成外顯的圖像,讓觀賞者感受到美感傳達與訊息接受,透過不斷思維與修正將自己的創作表現完整傳達。 本文主要以「彩變.自然」作為創作主題,以變化多端的自然生活經驗進行和諧的美感繪畫創作研究,藉由個人繪畫創作與美感學理整合,並對各系列作品產生的因素與影響分別撰寫,共計五章: 第一章 說明創作主題「彩變.自然」之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創作研究範圍與方法,探索自然環境對創作的影響。 第二章 論述創作理念,探尋創作學理基礎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創作理念的形成、創作內容及圖像意涵、美感探討及創作中所使用的技法與媒材應用。 第四章 「彩變.自然」之繪畫創作實踐,作品分為三大系列:自然觀照系列、人與自然系列、奇幻自然系列,創作作品配合歷程圖片進行說明分析,了解創作觀點及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所得,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 關鍵詞:彩變、自然、和諧、美感、繪畫創作
  • Item
    自然無語
    (2019) 黃綠迎; Huang, Lu-Ying
    本文以景物與內在的對應來探討,借自然中諸多的物質,找尋與情緒相貼合的質地,加以描繪。例如就水來談,有潭水的沉靜微波,溪水的奔放流動,海水的洶湧涵藏。用淺顯易懂的形體做為溝通的媒介,並著墨於畫中的勁道、速度、氣流等,試圖描繪萬物所蘊含的能量。 行走於自然之中,多次感受到自然中的神性,並在那份美感下深刻體會萬物皆有靈,因此所想描繪都不僅是對唯美風景的追求,而是景物與靈的共鳴流通。用最真誠的方式去描繪,不受拘束的與觀者對談,我想真實的藝術是沒有讓何框架和界線的。 文中也藉由歷代畫作深入探討了畫面的簡化、抽象與純化。自然裡無限生命交織,越是繁複越需純化,物與物之間循著生命道理生長,豐富卻不混亂。在了解自然生長道理後,隨心所欲的應用,理解過後的刪減和增添,能合乎於自然的法度內,並遊走於似與不似之間,符合中國繪畫的中庸性。
  • Item
    《原初》—水彩與蛋彩混合之創作研究
    (2019) 童武義; Tung, Wu-Yi
    現代工業科技的發展是人類用來征服並支配大自然的產物,由於急速發展,勢力強大到成為人類與自然間的第三強國,自然從此被人工化而失去原形,農地與田園被蠶食壓縮甚至荒蕪,鳥語花香的樹林被改造成「都市叢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風景被新興建築一一取代,從此斷開人類與自然的交流。生活在空污與噪音充斥、灰色泥牆與金屬鋼樑林立的環境中,自然已經疏離,人們最初存在的生命意義受到衝擊而逐漸變質,出現錯置與混亂,反而產生更多的孤寂與不安。 一生致力於讓世人《看見臺灣》的齊柏林(1964-2017)曾說:「山是我的童年,也是我夢想原初的起點。山像是事物的起點,是河川的源頭,孕育各種生物 ,是我夢想的起點,也是我投入空拍領域,一個開始的啟發。」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存或物質享受,在忙碌且失序的工商社會中掙扎,或許早已喪失真實面對自我及初衷的本能? 本創作研究乃以出生地-故鄉農村的自然景像為出發,延伸發展到對臺灣本土的觀察,以渾然天成的臺灣地貌如山川、河流、森林與湖泊為背景,因循內心積累的感動,透過自然界的水木循環生態,探求生命的開端,試圖找回最初的真我。以筆者親身走過的生命經驗與體悟,走出戶外,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作為療癒,讓現代社會令人窒息的龐大壓力得以紓緩;試圖找回如出生嬰兒般,最原始也最積極進取的初心,以最純真的心靈,無差異地看待世間萬物。 「原初」系列畫作採用蛋彩混合水彩技法,蛋彩是一項古老且傳統的媒材,在畫作的表現上十分貼近筆者的「原初」思維。研究中除了探討蛋彩技法的學理及脈絡,也記錄筆者對此技法的研究與心得。企盼藉由本創作的研究探討與反思,讓繪畫技法與創作思維更加精進,也盼畫作得以完整傳達生命的原初,與觀者產生共鳴。
  • Item
    隱隱山語-羅志英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羅志英; Luo, Chih-Ying
    摘要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在世界的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具有中國人自古以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尊重天地,及崇尚自然之意境表達,並營造人與自然的連結是一種心靈相照、氣息相通、天人合一的關係與哲學思想。 神話,進入理性時代後就不再是古人記錄歷史的寓言,而是不斷創造新的想像世界,掙脫理性和邏輯的的束縛,讓人透過藝術發展形成新的結合方式,藉以傳達重要事物與訊息,並提醒或思索對生命的影響;同時對令人不安的世界帶來全新的見解。所以神話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可以迫使我們的心靈改革,帶來新的希望。 從藝術的起源發展深究藝術的脈絡,每一時代的藝術家們除了對藝術領域的執著,更皆有一份不斷創新的使命感。石濤語云:「筆墨當隨時代」,所以現代的水墨創作應依據現代人的觀念、思想、價值、哲學、科學、技法等去改造和重建水墨。筆者以中國的水墨元素與精神為基石,融合現代水墨的形式與技法,運用異材質媒介實驗,發展另類的皴法融合創作,以「似是而非」的象徵、借喻等手法,讓水墨創作上有新的表現形式與面相,並藉以討論現代急迫的生態生存問題。 關鍵字:神話、自然、現代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