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02
  • Item
    中國大陸小學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與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以「紹興鑑水」為例
    (2024) 毛巧; Mao, Qiao
    本研究基於人類世時代、跨領域課程浪潮、以及藝術教育新轉向背景下,旨在發展一個適用於中國大陸小學的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方案,引發學生思考個人與水資源之關係,激發學生關懷環境之意識與行動,同時為一線教師提供相關課程之經驗。採取協同行動研究,選取中國大陸浙江省紹興市Y小學五年級(四)班3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協同美術、語文、科學三個領域教師,以「紹興鑑水」為主題,發展與實施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學習目標6:潔淨水資源(SDG6)。透過觀察、訪談等方法,蒐集課堂觀察記錄、訪談記錄、學生學習單、學生作品、評量表、前後測問卷、教師教學省思、研究札記等資料,並進行整理、解釋與分析,從課程發展模式、教學歷程與特色、學生學習成效、教師專業成長與挑戰等方面展開探究與討論,並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研究建議。研究主要結論:一、「紹興鑑水」課程方案,融入SDG6,參考台灣跨領域美感課程,結合中國大陸2022版課標,發展出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模式,具有可行性。二、「紹興鑑水」跨領域課程之教學特色為,採取「3P教學策略」與「評量即是學習」,提升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成效;三、「紹興鑑水」跨領域課程激活了學生之學習力,提升了學生之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美術核心素養,以及批判性思考、跨領域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學生關心、保護水資源之知識、情意、行動,隨著課程之推進逐漸增長。四、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發展與實施促进協同教师之專業成長,三位協同教師之跨領域課程意識與教學信念不斷增強,學生觀發生轉變,重新認知學生的學習風格與需求。研究建議:一、課程層面,從本土連結國際,繼續推動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實踐SDGs。二、教師層面,教育部門加強跨領域課程培訓,學校行政與家長需積極支持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開展;教師需提升跨領域教學素養以及行動研究的能力。三、未來研究,擴大研究對象教育階段與參與人數,採用質性與量化混合之方式,探討藝術本位課程之成效;亦可深入探討藝術本位跨領域課程之評量。
  • Item
    碧海行旅:柯驎晏的臺灣山水當代實踐
    (2024) 柯驎晏; Ke, Lin-Yen
    本論文以「地方」為出發點,欲以文化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臺灣」在藝術史的脈絡中,是如何從一個客觀的地理空間被形塑為今日的文化地方,並審視筆者個人創作時應如何思考對地景的想像。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先說明為了回應自身創作,透過釐清相關理論和藝術史發展以闡述本文的研究動機,再對研究方法、範圍和使用名詞做了說明及解釋。第二章接著論述學理依據的部分,本段先用文化地理學的視角討論「空間」與「地方」的差異,並進一步解釋「地方」與「非地方」在當代社會進入了交織混融的複雜狀態,再來藉由上述觀念梳理「臺灣本土思維」在臺灣藝術史中之延展,援引代表性的藝術家介紹臺灣藝術從清領時期發展至當代多元的藝術面貌。第三章藉由貢布里希(E.H. Gombrich, 1909-2001)的圖像學研究及形式分析的成果,說明風格及文化養成背景,對於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影響。筆者之創作立基於山水畫形式,透過方聞對山水畫空間處理方式的分析,以及爬梳山水的三個空間發展時期,試著理解山水圖式成型的邏輯。第四章以自身創作方法為探討對象,討論創作實踐的過程和皴法的當代意義。第五章,以筆者的作品論述實踐,在地理風土及文化意象上結合臺灣土地意識的創作進程,分為四個系列:實景山水、海景文化意象、海洋休閒活動及生物多樣性,試著以自身發展之「海苔皴」技法描繪出契合臺灣土地的繪畫圖式。第六章結論整合以上論述,闡述未來創作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及展望。
  • Item
    原住民藝術研究的當代藝術史學可能性
    (2024) 吳姍蒲; Wu, Shan-Pu
    本論文旨在以藝術史範疇中的「原住民藝術研究」為對象,分析其中所呈現之當代藝術史方法可能性。本研究是來自對五位當代學者,進行之案例討論所形構。這些論者都來自英文世界,其討論對象橫跨加拿大、美國、澳洲等地的原住民藝術作品。特殊的是,這些研究除了再一次地標記出原住民藝術所處的跨學科知識系統的交匯與碰撞,更觸碰了全球化論題、在地聲音、人類移動與世界網絡這些今時代議題,展呈著多元繁雜豐厚的討論面貌,形成了有別於以往的藝術史討論方式。問題正在於:「原住民藝術」自上個世紀末後殖民激烈批評以來,在藝術史學術中的難題已是千頭萬緒,而今日的藝術史研究,如何從「藝術終結」之後的一片戰爭殘骸中,處理這個詞彙、以及其所涉及之相關概念與歷史問題?他們所採行之討論方式,究竟如何另闢蹊徑?是來自上個世紀批判理論的直接繼承?或者為了回應今時代命題、提出各種新興的實驗呢?此外,當這股形貌變化多端的研究持續擴張時,他們是否有可能被描述?又能被如何描述?經本研究發現,這一股研究發展,正逐步勾勒出當代藝術史「將來」的新面孔,「轉變」正在持續發生中,它以相當獨特的姿態,對時間與空間的向度進行重新劃定,它也回應著當今藝術史研究,所反復定位自身的問題,而以此為憑藉,這也正是本論文在研究過程中嘗試對方法問題施行的探測實驗。
  • Item
    影像媒體演進下的人物繪畫創作研究
    (2024) 尤瑋毅; Yu, Wei-Yi
    本論文首先探究影像媒體和數位科技如何深刻影響人物繪畫創作。從後印象派時期至今,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下,人物畫的創作過程和藝術家的媒體傳播方式都經歷了顯著變革。除了媒體形式的演變,這些變革同時也觸及藝術與心靈的更深層交互。研究以潛意識心理分析為出發點,探索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適應或改變繪畫中的元素和技巧。透過具體的實例解析,本研究更進一步揭示了藝術作品如何反映創作者和觀者的心靈狀態。本研究涵蓋了多個角度和主題,包括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哲學和心理學的影響,以及具體的創作實例。本論文共有八個章節: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架構;第二章:「西方人物畫發展概要與影像媒體的演進」,分析了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社群媒體時代,影像媒體如何影響西方人物畫的發展;第三章:「人物畫與心靈的哲學探討」,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藝術與心靈的相互影響;第四章:「人物繪畫創作理念、形式與自媒體應用」,聚焦於人物繪畫創作的視覺表現及在自媒體中的具體應用與影響;第五章:「人物繪畫創作作品解析」,透過作品解析不同生命階段的視角,深入探究了人物繪畫創作的多重面貌;第六章:「結論」,對全文進行總結。
  • Item
    植物肖像—吳又予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吳又予; Wu, You-Yu
    本研究「以物喻人」,將筆者感知身邊的人物、人群特色,以植物幻化表現其特色、個性,以筆者主觀想法、直覺式描繪其生長姿態與環境佈局,並嘗試以當代語彙表現傳統題材及媒材使用,呈現代表不同人物的「植物肖像」。在將人物轉換成植物過程間,筆者執著於特定的美感表現,使筆者想探究自身的美感養成,並追朔其源頭,逐一梳理其中的演變與影響,對應如今於作品裡的運用與效果。結合筆者碩士班過程中生活裡的觀察,將成長中的人性體悟、疫情裡小人物的求生、現今社會必備的電子產品、社群軟體之下的現象,逐一列為關注對象,透過創作系列作品,將這些鮮活的生命以筆者的視角重新展現新的姿態。第一章闡述本研究創作動機與目的,並界定研究範圍與內容,說明所運用之研究方法;第二章著重在筆者探究自身美感的源頭,決定循著膠彩的脈絡回朔並梳理日本繪畫歷史中花鳥畫的演變,以及至近代日本畫的變革,找出歷史洪流中傳承保留下來,彼此呼應的美感與技法,加上西方文化的加入而產生的新樣貌,正好是筆者所受藝術教育之源頭,釐清筆者嚮往之風格與畫面追求。後段藉藝術家的創作闡述相同語彙下的瓶花創作,試著分析植物背後的意象。最後再以肖象的三種意義作為筆者「植物肖像」的理論依據。第三章回應自身創作,說明創作理念、紀錄創作內容與使用媒材,解釋系列作品的特殊手法、形式安排;第四章分別描述系列作品各自背後的故事,再深入解析每件作品之畫面形式與風格,歸納個人方法與特色。第五章結論,每個生命的獨特,都值得從不同角度理解、品味每個階段的歷程。筆者因對人心境的好奇、透過「以物擬人」創作期間對於人的挖掘與探索,讓心中追尋的美感得以釋放,並期許未來能持續發展創作。
  • Item
    「失去了身體之後,這次我們不再想回到故鄉」——蔡明軒創作自述
    (2024) 蔡明軒; Tsai, Ming-Hsuan
    本篇論文名稱取自作者自身的創作系列名稱「遊子——失去了身體之後,這次我們不再想回到故鄉」。遊子有遠遊、離鄉之意,而我挪用了遊子與故鄉兩者之間的關係。「遊子」代表著當今的我們,生活在數位日常中,時常游移在虛擬世界裡,遲遲不願返回現實——也就是我們的「故鄉」。當我們失去了肉身,將意識投入到這片數位汪洋中,也許我們不再像以前的遊子般,流連著現實、留戀著故鄉。本篇論文以創作者自身於碩士階段的創作為研究主題和對象,進行剖析、實驗、實作(展覽)與檢討。創作大致分為「泳池派對」、「遊子」與「義體計畫」三個系列,均是環繞當代人與數位空間之間的情感關係為主題,表現當代獨有的語彙和日常狀態,但所用之媒材與形式各有所不同,藉以表達該主題的不同面向。本篇論文首先以分析自身過往的創作,從中找出對於碩士階段創作的動機與目的,並且提出幾點疑問:若創作者選擇繪畫或實體裝置作為媒材,且以數位媒體的特殊形式、虛擬網路的視覺特徵、社群媒體之於當代社會的關聯與數碼時代有關的視覺文化為題材,為何選擇以寫實繪畫和立體裝置呈現而非使用數位媒體進行?在剖析自身的背景和對創作的疑問後,於第二章與第三章研究數位原民、後網路藝術與實體創作的靈光,從中找出自身創作的論點與價值。第三章以自身創作系列中的符碼和語彙進行說明,並將自身實驗創作的過程與展示方式加以描述。在第四章透過碩士階段所創作的各個系列進行詳細的論述,並總結本研究的結果與未來規劃。
  • Item
    高中美術資優班術科教師因應108課綱專長領域教學的轉變與歷程
    (2024) 陳易希; Chen, Yi-Xi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究高中美術班的術科教師,如何因應108課綱《藝術才能資賦優異專長領域課程綱要》所帶來的教學改變與歷程。因此,本研究先瞭解術科教師對於課綱的熟悉程度,並探討術科教師在教學策略與內容的轉變,以及在實施上遇到了哪些困境,最後給予未來術科教師在課綱實施上的一些建議與參考。研究者以質性研究立意取樣,選擇五位高中術科教師為研究對象。資料蒐集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相關文件進行分析,並將研究資料與相關文獻進行探討與歸納,得到結論如下:一、課綱實施前術科教師對藝才資優課綱的認知程度,會因教師身份是否為課綱委員,以及任教學校是否為新課綱前導學校而有所差異。二、對術科教師來說,藝才資優課綱的實施鞏固了美術班的專業術科課程。三、術科教師們依課綱來規劃學生三年的「課程地圖」,讓課程間更具系統化,且課程跳脫以往偏技術層面課程並趨向多元。四、術科教師透過跨領域課程、引導式教學以及分組教學來進行術科課程之實施。五、藝才資優課綱的實施,增加了術科教師之間的教學討論與共備。六、學校給予美術班的教學資源不足,會侷限術科教師在課程設計以及實施上的多樣性。七、高中美術班術科教師應打破教學慣性,並提升教師間的凝聚力。依上述結論,予以建議如下: 一、藝才資優課綱雖然對於專業術科課程方面,課程趨向多元,且學分數穩定。但在學科以及其他藝能科領域的學分數分配,是需要再去做思考的。 二、有設立美術班的學校,在行政端必須重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理念與目標,並瞭解藝才資優課綱的課程目標與內容,積極爭取更多資源,成為教師們堅強的後盾。 三、術科教師應打破教學慣性且不斷自我增能,並多與其他教師進行共同備課,透過教師之間的共備與討論,讓美術班的術科課程能更加多元且系統化。 四、未來亦可針對學生以及家長的觀點,來探討學生以及家長對於藝才資優課綱實施之後的體認與想法,為未來高中美術班術科教師在教學上之參考,並且讓美術資優教育受到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