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緒夢者-洪筱淇彩墨創作論述
    (2023) 洪筱淇; Houng, Hsiao-Chi
    在藝術風格的創作下也有部分象徵因素隱藏其中,有母性的原型以及不同情感氛圍色彩以及線性象徵符碼,以正在幻想放空的女孩為主景,並以透明的線條融入背景,而這些隱藏的藝術符號創作出來的作品和作者表現依附親近關係的情感有關聯,描摹一種意識和無意識間透明朦朧的界線,而透明與朦朧也象徵著自覺和真實擁有變化萬千的風貌,有時朦朧有時清透。而此文亦在探究兩者之間隱晦的情緒象徵以及圖像中創作分析其對於作者未解的自身議題以及重要性,和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情緒抑制以及保護的自我防衛機制有關,需要反覆覺察生活與創作中的感性秘密並在創作的歷程中梳理與內在的對話與剖析受東西方精神與心理學家啟發關於創作的部分。撰寫內文主要分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象徵與精神學裡探析、第三章-心像空間與詩性流淌、第四章-創作實踐、第五章-結論。筆者從創作裡面的精神世界由進行淺至深層剖析,接著從象徵以及精神學裡做對照,將意識和潛意識中的抽象空間具象化,接著介紹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最後做一個自己對創作的想法以及整體的結論。
  • Item
    「嶼.海共生」-生態系下的循環與衍變
    (2014) 徐聖淵; Hsu,Sheng-Yuan
    筆者曾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在幾次經驗中到過綠島及蘭嶼,更見識到原來島嶼上還有美好的地方,島上居民與海的關係不管在交通、經濟、觀光…等都非常密切。都來自於海洋,但近年來人為破壞,水底逐漸黯淡無光,生命力日漸枯竭,使得海洋不在美麗。 在一次的浮潛中我看見小丑魚與海葵間的和平關係,海葵提供小丑魚安全的避所不被大魚攻擊,而小丑魚則引來獵物幫助海葵獵食,兩者間是和平共生的!然而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資源又是特別的重要,許多資源都來自於此,擁有寒暖流交會,所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港口的吞吐更造就了台灣出口貿易與經濟奇蹟,奇特的海岸地形也促進了觀光發展!這些一再的顯示出「海洋」對台灣的重性,也表現出人們與海洋之間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彼此牽引著對方。海洋是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與人類存在著複雜的「共生」關係,只要有一方破壞了這個機制將會造成毀滅。 台灣與海洋在過去彼此和平共生,兩者間共生的關係是一個嚴密且循環的生態系統,彼此環環相扣,近年來人類慾望的高漲破壞了這個和平的共生機制及生態平衡,因此筆者將藉由島嶼與海洋間共生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並以海中生物共生的情形與人類結合,予以圖像化,運用象徵主義,將筆者之意念寄託於圖像之中,貫穿筆者此階段創作精神,以魔幻寫實作為視覺效果呈現,最後使用超現實主義之下意識書寫之技法表現海洋生物,並予以人類做連結。
  • 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
    (2011) 朱書麒; Chu,Shu-Chi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
  • Item
    雨‧相-人物繪畫的象徵與地域氣候特質的關係研究
    (2009) 林岡弘
    文化的形成,是人類經年累月堆積出來的成就。每個民族、每個地區的種種文化特色,背後都有它發展的故事。在眾多發展的因素中,「氣候」是個一直以來對於筆者有高度吸引的部分。在北台灣,多變、多雨的天氣,造就了屬於這一塊土地的風格特色。這樣的特色,讓這塊土地有著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文化,那麼,在繪畫創作領域之中,是不是也有著直接而相關的關係呢?人物繪畫,是一個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指標,從人物的繪畫表現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文化的風俗、特質、情感甚至是歷史軌跡。可以想見,不同的氣候特質,將會造就不同的人物繪畫情感。 那麼,多雨的天氣,會帶給繪畫發展什麼樣的影響?在這些地區裡,人們會怎麼用人物繪畫來詮釋氣候的特色?人們的思維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本創作研究,以筆者成長的土地-北台灣為出發點,並延伸追尋其繪畫的緣起,探討氣候造成的土地文化所形成的繪畫特色。
  • Item
    ─ 跨界‧遊思 ─「我」的繪畫創作研究
    (2009) 許秀玟; Hsu.Hsiu-Wen
    本創作論述以跨界遊思─「我」的繪畫創作為研究主題,意指無拘無束、深沉的思惟遊走於感官界與精神界,以「心靈」深刻的觀察頓悟複雜的事物,「自我觀照反思」,而不固執自我、去除生命的慾念而「喚回自性」。 主要的創作元素取自平日生活中的體驗所轉化成的內在精神象徵,以內在象徵意念、超現實的創作理念及手法和心理學層面的探討,來描繪自我的內心世界。從〝人與物〞、〝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面向切入,透過時間的流轉,時空背景的轉換及自我角色的多重扮演,來探索自我內在思惟、情感思緒,透過想像與現實共構的世界來表達自我的潛在心象。象徵手法是人們傳情達意的表現方式之一,筆者藉由象徵所傳達的想像及其隱藏的隱喻來反映自我心靈的潛在意象,擷取超現實主義的幻想風格、創意與空間重組的概念,作為創作的表現手法及理念。 本創作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步驟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確立學理研究欲探討的中心主旨及範圍,並訂定自我的創作方向。第一章﹝創作的學理基礎﹞,闡述自我創作的理念並探討影響個人創作的脈絡源流─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學思想與佛教唯識論相應的觀念之比較。第二章﹝創作實踐與理念之探討﹞,包含自我的創作理念、創作風格的轉變以及「我」的哲學探討與作品相關性之分析。第三章﹝繪畫構成要素之探討﹞,針對創作的內容、表現形式、油畫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做一探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闡述本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內涵與實踐。﹝結論﹞部分主要針對本研究作綜合性的結論、省思及未來之展望。
  • Item
    花顏與三次元空間的對話
    (2011) 張建雄
    藝術,是藝術家藉由創作之作品,呈現出人類內在心靈與外在環境的一種交流,是一種美的經驗的表現。筆者在長期的創作經驗累積與深入的藝術理論研習後認為,繪畫作品應超越以往平面式繪畫的視覺表現,藉由複合媒體藝術和繪畫複合媒材將藝術家內在的情感,表現在其藝術創作上。不同於印象派記錄自然物像與光影的瞬間變化,或寫實主義者所追求的事物真實面貌,複合媒體藝術能讓藝術家將平面繪畫與立體空間物件結合,使其作品具有實用性價值,並藉由互動環境裝置藝術,啟發繪畫美學與物質存在空間的主題性對話。 「花顏與三次元空間的對話」¬-都市叢林一作,屬複合媒體藝術。筆者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單一獨創的不可複製性,絕不同於攝影或印刷製品,是人類的智慧財產,更是內在心靈與外在視覺的溝通橋樑。筆者以二次元平面繪畫中的超寫實技法作為繪畫創作的基礎形式;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空間理論及象徵時空內容的符碼意像,呈現當代繪畫視覺藝術中的創意想像。在每件創作作品中,將花顏與女性的身體以及夢境空間相結合,以「象徵主義」詮釋出人類複雜的心理情感。將平面空間繪畫藝術表現在三次元立體空間物件的創作,也許是這個世紀的藝術之新契機。
  • Item
    童話故事--童顏 童年記憶圖像之創作研究
    (2010) 賴慧霞
    本創作研究旨在表現生活感悟、回憶與夢想三者之組構。作品以童話故事為發想,挪用童話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做為夢想的符號表徵,畫面結合童顏與童年記憶中家園植物之圖像,進行集中、概括、組合,構築真實與想像並置的情境空間。將藝術理念透過客體傳達愛、夢想與關懷。 筆者採自傳式的繪畫方式,以主觀的情感,將主體與客體意象交融,使物像經由心靈形式的打扮,表現主觀心靈之創造。 第一章「緒論」說明了個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名詞釋義。 第二章「創作研究之理論基礎」是將影響筆者的美學理論做分析、闡述與歸納。其理論亦呼應在個人作品中。經由閱讀美學,內化成自我能量,使作品經由物象背後的真實與自我心性調和,產生一種接近心靈之真實。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涵蓋了個人對人文、社會現象及自然之關懷,創作時融合親情與母愛的情感,在實踐上將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之「挪用」理念,此三種藝術觀結合,呈現筆者之思想、精神與生活脈絡。 第四章「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此章介紹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創作過程、媒材類別、技法表現等概念。 第五章「作品解析」,作品內容以童顏、白雪公主及植物做為主要的繪畫元素。對於每幅畫作的創作理念、形式,分別說明。筆者以直覺的語言、感性的思維追尋美的理念。畫中展露自我心靈狀態的痕跡,直探深層之心象世界。 第六章「結論」筆者以直白的表述,敞開心扉,剖析自我繪畫之心路歷程,並期許自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努力!永不停止!
  • Item
    蕨行間-水墨繪畫創作研究
    (2011) 陳梅君; CHEN,MEI-CHUN
    能在台北生活,是需要勇氣與毅力,與不被打垮的精神,需隨時保持上場應戰的心態。在生物界,生命的堅韌是生存的唯一方式,各自發展絕佳的能力與技巧,絕處逢生,好比自己的存在定位與生存適應力。 本研究從觀物自然的蕨類造型,空間生存的共生觀念為起點,去探討生命的生存方式與堅忍的精神性象徵,進而頗析自己內心對於環境的所處感受與領悟。 蕨類的幼葉造型,非常醒目而特殊。像是問題的符號在人生上產生疑問態度。捲曲的造型,打開時又如同伸展的雙臂,是一種領悟理解的人生觀,外以物造型為趣,內可以透出自己心中思想,以物喻抒情表達作者內心的語彙。 『從精神分析到存在主義』、『象徵意涵到象徵主義』、『符號與象徵記號的傳達』此範圍做為作品創作的中心思想。作品創作主題以蕨類型態的造型表現為傳達。創作形式與技巧,以當代思維為考量,帶入了西方技巧、哲學理論、東方的精神性,空間感等一種複合式的當代水墨。 本研究共分六章節分別為: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蕨行間創作理念與象徵符號探討 第三章 蕨行間創作主題概述 第四章 蕨行間創作解析 第五章 創作作品說明 第六章 結論
  • Item
    尋夢圖誌 —「圓夢」與「童玩.兒戲」系列之創作研究
    (2007) 鄧詩展
    將長久以來對夢境魅力的追求,轉而成為繪畫創作的思想來源。並深入探求自我內在思維,透過夢境與現實所組構的真實世界,進而表達個人的心靈活動、傳達情感為目的,並作為個人創作發展的新嘗試。 本創作論文以作品創作為發展主軸,配合美術史發展中相關夢境繪畫主要的繪畫理論: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以及夢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作為文獻探討,進行作品中夢境與現實所組構的真實世界在思想、美學理論、內容與形式的探討。以此夢境的研究探討為基礎,將夢對個人的價值、對夢幻的追尋與藏於內心對世界的觀感、文化的傳承、人生的憧憬、情感的表露、慾望的追求、末世感的隱憂與思慮等等,將意識與潛意識的思維運作,刻意的、聯想的或是不經意的,透過夢境式的幻象與象徵性的描述予以組合呈現,藉以從中剖析透視夢境心理與現實際遇交織而成的私我體會的真實,顯露潛意識的恐懼與慾望,作為對自我心靈世界的認知與剖析。 【 圓夢 】系列表達的是個人追尋人生夢想、情感依戀及思索人生意義與價值。【童玩.兒戲】系列經由對童年無邪生活的描寫,結合現實世界中相似事物卻隱含不同面向的情境與象徵,藉由夢境的隱喻性作為對現實一種無言的批判,投射出個人內心的思維,成為意念的出口。
  • Item
    「形」、「塑」真實寫實繪畫技巧在複合媒材創作上的應用與表現
    (2005) 曾俊豪
      人類漫長的歲月裡,繪畫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管是影像記錄或是事物的記載,繪畫它皆能詳實地刻畫出一幕又一幕「真實」的影像,文中筆者試圖從美術史的角度中去論述寫實繪畫的發展,藉由古典技法與材質的探索去剖析寫實繪畫中漫長的歷程變化,重新在我們已知的範籌中學習古典繪畫的表現方法及應用在現代複合媒材創作中的可能性。   在東西方思維的探討下,文中重新了解東西方彼此之間的表現方向與思維模式,並觀察繪畫呈現方式的差異性,企圖再次建構自我創作觀點及在美學基礎上的表現方式,以提供創作時的基本依據。然在面對不斷改變的社會環境中,了解繪畫形式的改變與發展,探討「形式」與立體空間中的對映關係及雕塑繪畫的可能性,進一步創作出個人的表現張力,也正是筆者研究中十分關注的對象。而這些便是本次創作研究中主要的方向。 面對諸多形式藝術的表現方式裡,筆者試圖創作寫實繪畫的新視覺感受,當重新思考繪畫能否產生新發展時,嘗試與社會脈動相關連的表現形式結合,在媒材與單純寫實對像物上對立與衝突所產生的畫面碰撞張力下,表達出虛實思維、造形及色彩的力量,在形式創作上揉合了東西方思想的優缺點與表現方式,再次整理及創造出屬於自己與這時代的相連接的寫實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