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浯島吾鄉」水墨創作論述
    (2009) 許志麟; Chih-lin Hsu
    以「浯島吾鄉」創作一系列作品,並作為論文主題,動機在探測故鄉對個人生命的意義,而此一嘗試最終目的,仍在將藝術與人生結合,尋求立足原鄉、胸懷藝術、放眼人生。「存在永遠是生命的奇蹟」(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飛鳥集(Stray Bird)〉詩中如是讚嘆人生,可為個人藝術追求之目的。 本論文研究架構共分5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範圍、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名詞解釋;第二章創作發軔,為創作理念肇建,創作理論依據與面向的探討;第三章創作主題,提出創作內容表現與實踐,闡述創作題材:後浦舊閭巷、古寧頭聚落、飄泊出外人;第四章創作作品說明與解析,對「浯島吾鄉」系列創作一一縷述;第五章結論,為個人創作省思、心得與展望。 研究發現,故鄉在個人身上所烙下專屬的文化圖騰,不管環境如何變遷,它留在個人身上的刺青依舊鮮明;就像那些把當燈放在背後的人,影子始終在前(They throw their shadows before them who carry their lantern on their back.),這個燈的名字對我而言,即是「浯島吾鄉」。 我曾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傳統文化產生疑惑,嚮往臺灣都市生活、外國物質文明,成長後迫不及待遷移都市、遊學美國首府與西岸,在各方文化的衝擊和洗禮下,讓自己險些失去倚恃。本研究即在省思過往、關懷成長的人文與土地,並以此為創作主題及焦點,透過在藝術上的摸索與嘗試,將主題內化為形式,回歸藝術造型、色彩、材質、表現等探討,並與觀賞者一同凝視及關心,處在兩岸夾縫之間,前途不可知的浯島。
  • Item
    表現台灣次文化之數位繪畫創作研究
    (2007) 林志鴻; Lin Chih-Hung
    摘 要 人類歷史發展,每至偏執一方,往而不反的關頭,總有一股新興的反本運動繼起,要求回顧過往的源頭,從中汲取新生的創造力量。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溫故知新,以及西方文藝復興所強調再生的精神,都體現了創造源頭這股日新不竭的力量。 近一百年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發現到次文化(Subculture)對主流文化的衝擊,而彼此相互影響,成長。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人,而次文化則「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如何從封建、傳統、主流文化、次文化中用一種數位繪畫表現形式,也是一件有趣的創作思考表現。 中國傳統水墨畫,自明,清兩代盛行臨摹以來,此風延續自今仍未消除。有鑑於此,研究探討古人作品與畫理,融合西方藝術理論盼為新創作得到啟發與實踐而墨色之運用在工具的改變上得以數位軟體傳承之。本論文「表現台灣次文化之數位繪畫創作研究」希望在傳統繪畫本質上兼取諸家的理法來融入,擇善,力求明白可喻,結合數位工具中的數位水彩筆刷與可調式參數,企圖達到轉化、革新、創造暨有趣的視覺表現。基於這樣的想法,讓論文在創作上訂定出明確的方向與期待。也希望能透過具當代藝術的繪畫手法呈現之。
  • Item
    台灣水果繪畫創作研究
    (2007) 陳若慧
    本文旨在探索前人所累積的創作經驗與繪畫理念,結合自身的筆墨技巧、學養、個性、及時代背景,運用藉物喻情的手法,以水果寄情,研究水墨畫創作技法,期能推陳出新以求探索多元變化可能性的拓展,尋求水墨畫創作的新方向。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蔬果畫中水果畫之發展 分三個段代來探索蔬果畫中的水果畫之發展;一是中國古典繪畫時期之水果繪畫,二是近現代之水果畫,三是台灣當代的水果畫。解析每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畫家的水果畫,研究他們的師承、畫風、貢獻及影響。 第三章 東西方繪畫之異同 分析水果畫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價值,探索西方靜物畫的流變並且對於西方靜物畫與東方水果畫之異同進行比較。 第四章 創作思維與繪畫理念 研究如何體認客觀主體,創作構思以至實踐及完成創作,對於在此一創作過程中所依據的創作理念以及所伴隨的審美意識、加以探討。 第五章 作品解析 針對作品,就創作動機、繪畫理念、內容與形式、創作特點以及藝術價值這幾個層面加以陳述解析。 第六章 結論 探討研究當前社會環境帶給水墨畫的衝擊,展望未來之方向作為努力的目標。
  • Item
    夏一夫(玉符)繪畫之研究
    (2007) 張俊雄
    中國繪畫的發展,在各個時代都有其開創及筆墨上的突破,基本上這些突破也都依循在傳統的文化本質中發展,這樣的文化本質縱使在非漢族統治的朝代,似乎也能得到認同而得以延續。但是這樣的觀點,在民國之後產生了一些變化,國勢衰弱的影響下,對於傳統文化似乎也產生了存疑,面對傳統水墨畫也有了一些改革及反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不論台灣或大陸都對水墨畫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看法,雖然政治情勢或文化政策也一度影響到兩岸繪畫的發展,但是這也無法阻止水墨畫發展之局勢。 當然如何在既有的傳統文化特質中,尋求水墨畫的新徑是重要的,以文化移植的來解決文化改革,最終似乎也只能得到暫時療慰的假象,要解決這樣問題,或許必須回頭來面對自己的文化。因此,在創新及改革中還能保有傳統的文化,也就是最能展現文化特質的文化反省。 夏一夫在台灣畫壇默默的耕耘了數十年,在水墨畫的創新上,也有了些許的成果。但由於與畫壇間的往來並不密切,真正認識他的人屈指可數。因此本文就夏一夫繪畫的幾個面向,來探究畫家的繪畫資料及成就。由於當代的畫家,相關文獻的討論較為不足,因此文章較為著重在畫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本文主要的章節重點有畫家的生涯、與藝術界的互動、藝術風格的形成及藝術成就的探討等四個部份。畫家的生涯主要是記述畫家的生命歷程,以及生命的經驗對於往後創作的影響。藝壇的互動部份,是在探討畫家與藝術界的往來,藉由釐清畫家與藝術界的關係及生命的經驗,整理出畫家繪畫當中的精神史。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從畫家的藝術學習、自我探索及風格創造三個部份來探討畫家創作的歷程。畫家的藝術成就,是以美術史的角度,來討論畫家的藝術定位。但是實際上有關畫家的相關探討實在有限,在此筆者提出了個人研究的微薄觀點,這一部分也尚須往後有更多的討論。 本文資料來源多為畫家提供的原始資料,圖像也多為筆者經由原作翻拍的圖檔,經由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於畫家資料做一完整的建檔,以期對往後有志研究者,提供可為詢查參考的資料。
  • Item
    近十年國中教科書水墨畫學習內容演變之分析
    (2007) 廖振聰
    摘 要 水墨畫學習內容自我國有中學課程以來,一直都是重要的繪畫媒材,尤其近十年以來的演變,最引人注目。本研究針對八十六年起至九十五年期間的教科書,分析各版本水墨畫學習內容的實質演變。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及建議如下: 一、83年版國中美術「課程標準」對編輯水墨畫學習內容之影響較具體;89年版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則無具體規範。 二、83年版國中美術教科書水墨畫學習內容之實質內涵比較豐富;89年版藝術與人文教科書則有縮減之現象。 三、現行版教科書之差異為:採大單元設計課程、專題型式課程大幅縮減、科內統整課程增加、且新增併科統整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及生活化等。 四、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媒材,從課程綱要的規範、歷年教科書、教育政策與相關研究等發現,水墨畫學習內容有編輯的必要性。 五、建議後續研究,能深入探討縱向思考的學習問題,以改進現行版教科書水墨畫學習內容在課程銜接上的盲點。 六、後續研究可根據藝術教育的重大演變,檢驗教育主管單位的指導機制,並探討建立藝術教學基準之具體策略。 七、為因應現行版教科書專題課程大幅縮減、科內統整課程普遍增加之差異性演變。藝術與人文教師應具備自編教材、教案,以建立優質教師之教學檔案。 現行的課程綱要明訂,教師可自主編寫或慎選教材,若能克服教材的連續性、順續性及統整性,水墨畫教學將有更寬廣的表現空間。
  • Item
    水墨畫藝術推展之研究——以勝安藝術獎為例
    (2017) 楊勝傑; YANG, Sheng-Chieh
    勝安藝術獎自2005年以紀念年輕藝術家楊勝安為名成立,十二年來長期專注推展台灣高中職水墨畫藝術,引領學子熟悉水墨畫媒材及學習水墨畫創作的內涵,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協助下,成為台灣民間唯一長期持續專注推動高中職水墨畫藝術的創作大獎,亦成為臺灣高中職青年水墨畫創作的指標獎項之一。本研究以第一屆至第十屆勝安藝術獎得獎學生為主要調查樣本,輔以資深志工及創辦人訪談,探討勝安藝術獎推展水墨畫藝術帶來之影響,運用問卷與深度訪談獲得的資料,歸納分析各項內涵。 依統計資料顯示,投入水墨畫創作的高中職學生數前五名依序集中在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屏東縣;六都直轄市的全國參加比率與學生得獎比率,則反映出台灣城鄉間的差距。研究發現,勝安藝術獎給予得獎學生未來生涯的方向考量,成為繼續水墨畫創作的動力之一,實質獎學金的鼓勵對於學生更有顯著的影響。得獎學生認為勝安藝術獎不僅提供一個美好的水墨畫創作經驗學習,更是一堂生命教育的課程,並且對於水墨畫藝術傳承有顯著之影響。超過九成的得獎學生認為勝安藝術獎有持續存在的價值,顯示十餘年來勝安藝術獎在水墨畫藝術之推展有著卓越的成效。 勝安藝術獎延續楊勝安熱愛藝術之精神,傳承水墨畫藝術教育與文化,與認同理念的資深志工共同成立非營利組織讓愛分享與傳遞,提昇社會正向循環發展,期待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未來台灣藝術推展與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依據。
  • Item
    日治時期新竹地區水墨畫發展之研究
    (1999) 林雅娟
    本文探討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水墨畫發展,首先對該地區清代的社會發展及藝文狀況做了一些探究,發現藝術活動的推展和社會領導階層的文質化密切相關,初期的藝文活動僅限於少數的士紳階層及客寓人士,參與藝術是高社會地位的表徵、是上流社交活動的一環,也是儲存文化資源的方式,透過地方士紳的贊助、推動及參與,清代中葉新竹地區藝文活動之盛為北台之冠,為地方藝術發展奠下良好的文化根基。 其次探討殖民政府新體制下新竹地區的社會發展、書畫活動情形。透過《台灣日日新報》相關報導的整理,勾勒出書畫益精會及麗澤書畫會成立的過程及活動情形,並根據上述活動及作品落款等,歸納出水墨畫蘊涵的社會功能。 再者分析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水墨畫作品,舉出若干重要的大陸來台及在地水墨畫家,分析其作品題材與風格。來台畫家風格上未脫大陸畫風的窠臼,雖以擅長花鳥畫者居多,但以擅長人物畫的李霞對地方的影響為最;至於在地畫家仍舊沿襲中原的畫風,不過,善於山水畫者較清代明顯增加,與其書香背景及當時中流以上社會階層的休閒喜好有關。 最後總結全文,並提出本文研究限制及待繼續探究之處。
  • Item
    探索生命存在的形式——依存與無常
    林耀坤
    『文』和『質』的思辯,孔子曾經明確提出。隨著時代推移,衍生出對『質』的激辯,諸如:中庸的『自誠明』和『自明誠』的修身順序,唐初的駢文革新,宋明理學『格物』和『心即理』的對立,六祖惠能的『頓悟』及神秀的『漸修』、、、,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如何由本質的確立而導引出符合人心世道的真理,這是由『質』到『文』的創新歷程。『質』的定位固然不容易,成為創造的前進動力更是難能,所以,中國繪畫的精華,需加以省思其價值-——莊學引導的文人繪畫觀,思考其不足之處,進而以西方浪漫思想的活潑性、自我表現性來增潤之,這是『質』的探究。從中國繪畫學習歷程上說,基本的筆墨訓練往往艱難高深,加上思想上瞻前顧後,以至於呈現貧乏狀態,反不如西方浪漫思想表現的自在。筆者從年少時代,對人生哲理的探求具有濃厚興趣,所思所感,醞釀出以探索生命形式無常的方式,來嘗試表現個人筆墨能力和繪畫理想的實踐,在基礎的『質』上,希望是個人誠懇的心象表出,配合筆墨的直觀感受,輔以浪漫表象的形、色及構圖,論文的呈現順序因此如下: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生命形式創造多樣化的可能。第二章、研究方法,理解中國和西方的主要繪畫思潮,來增進生命形式創造的理論根據與實踐能力,充實繪畫內容和形式。第三章、作品賞析,呈現個人『傳達』上的實技和成果。探索中的理論或具體作法,常常見其長又見其短,非以固定形式表現能竟其功,是以形象元素及思想的妥貼表現,常是辛苦經營,嘔心瀝血之所在,也唯有在不斷試驗及挫敗中,培養出兼容並蓄的宏觀思想及堅毅創作性格,才是本研究所要呈現和達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