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書寫空間語境-周季蓉書寫創作研究(2024) 周季蓉; Chou, Chi-Jung本論文研究是以西方藝術理念,透過東方美學及西方藝術思想去驗證創作導入書寫創作,過程如下:首章緒論提出如何讓書法藝術在固有傳統書法理念基礎下創新的表現形式,除了銓釋書法的點、線、面特有內蘊外,重新解構字形,運用筆墨特性與技法,章法革新,而重新思考傳統的書法創作風格及結合現代性多媒材的選擇,建構新的空間表現形式,在創作實驗過程中,體現書寫藝術有更多的無限可能性。第二章探討書寫空間意識,分析筆墨本質外也探討空間與時間的重疊外,以東西方美學出發,強調以西合中文化融合,透過多元文化的刺激,注入新的意念,分析東西方受書法融通影響藝術家表現形態。第三章創作理念以解構和再現與空間語境辯證,空間與時間的對話,應用生活媒材加上影像書寫,帶入新的視覺感受外,將西方黃金切割原則、拼貼理論、幾何抽象空間表現、色域運用法則、突破行列的空間限制、進入二維,三維以至於異質空間的結合呈現書寫作品現當代性。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分為系列分析1、暢意流動系列 (拼貼再現)、2、解構造境系列 (書寫重構)、3、詩學空間系列 (古詩迴盪)從觀念藝術發想、理念傳達、造型色彩、構圖形式、綜合媒材去闡述說明。第五章 創作省思提出書法、如何接受吸社會能量出發,不僅在字內革新、在字外去開發開創,書寫核心價值,啟發更多觀念去表述前人所沒有發掘問題,借用生活觀察思考力加上方法論改造和創新,給未來書寫藝術創作者,重新思考對當代書法書寫有多樣可能性,創作屬於個人核心價值。筆者認為其創作藝術主張以新書寫空間在特定場域表現,挑戰傳統以來的各種二元對立性,從書寫中找到一個去中心化,非概念邏輯的觀念,將形式革新創作各種的可能,將傳統語言符號和意義作為一種徹底顛覆結果。創造屬於當代新的書寫空間。Item 書法結構研究-行草書法之新思維(2007) 陳炫明我國書法淵源甚早,相傳太古時代伏羲氏,觀象於天觀法於地,作八卦以垂憲。神農氏藉結繩以記事,已具文字之雛形。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之跡文理可別,初造書契,其後形聲相益,文字孳乳浸多。見於史冊者有甲骨、鐘鼎、秦篆、漢隸、行草,以至後世之楷書。字體之演進至唐可謂備矣。就風格而言,先秦、兩漢古文字書體遒勁簡質,至魏晉則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清人尚樸、近代則趨向多元融合。至其用途亦隨時代之需要而變遷,秦用之於刻石,漢之用於墓誌,南帖北碑,名目繁多,其內容或游揚德業或褒讚成功。非僅徒求記事以充生活之應用而已。而實用之餘,兼求形體之美,所謂踵事增華,變本加厲,形則窮極變化之奇,神則博采飄逸之趣。 而後再嬗變為有意識地藉以表現書者之心靈情思和創作理念。而於今日,書法藝術可以純粹是透過書寫文字以表現畫面造形結構的一種視覺藝術創作。不同時代背景與風尚,各有其異趣之書法神采;而個人之學養認知與創作理念有別,亦復具特色與書風。然而必經臨摹、研習,而後融合出新的書法研創歷程,使他又能跨越字體與時代風尚之界藩,呈現出一脈相傳而又各有所長的傳承精神,也是其極具特色的藝術特質。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目的、內容、範圍及方法。第二章:引述古代文獻,探討書法由象形表意-意象審美生發過程,行草書法之發軔及演進,台灣、日本、大陸現代書法新思維之啟示。第三章:學理依據-書法內在風神之審美意蘊及外在結構美的意涵。第四章:創作思維與實踐-個人書法創作之繪畫性表現意象,作者書法創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Item 悠遊人間──現代水墨人物新解(2005) 林政榮; Lin,Cheng-Jung本論文以「悠遊人間-現代水墨人物新解」為題,闡釋筆者對由傳統到現代水墨人物畫的思考進程,以詩、書、畫、印的古典技法結合人物、面具為主題,表現筆者對現實的領受感悟,使之貼近現代水墨的要義。 本研究論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探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創作方法。 第二章 水墨人物畫的源流與風格:本章從「中國傳統線描人物畫特色」談起,討論到「中國傳統人物畫的變形主義」,窺探傳統人物畫的內部變革,進而論「西方藝術衝擊下的人物畫」與傳統特質之差別,然後見「在開拓中的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人物畫之發展」,將水墨人物畫由古至今之沿革作一整理與剖析。 第三章 創作理念之闡釋:因為筆者有一系列面具作品,故本章介紹了中國人物畫中的「面具文化」,作為人物畫中特殊的一環。繼而討論「人物畫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闡釋筆者以繪畫反映現實社會及生活的理念,緊接著探討「台灣社會變遷下的人物畫」,以觀台灣當代畫家筆下人物畫的不同風貌。最後從「材料形式、表現技法與內容」,闡釋筆者對於實際創作所運用的各項心得與技法,尤其指出個人作品中作為畫面隱喻的符號,是個人創作風格上之特殊處。 第四章 作品解析:以前文所論述的創作理念照應個人作品,並依照個人作品內涵分為面具系列、民間群像系列、人間愛慾系列、書法篆刻系列四個主題,並對作品的創作過程作詳實的說明。 第五章 結語:重述筆者對於現代水墨人物畫應融入生活,走近社會的主張,並能承繼傳統,注重作品的意境內涵,並指出未來持續研究關注的焦點。包含生活、政治、社會面向、人文精神的融入;詩、書、畫、印的結合;民間藝術的採擷;裝裱形式與畫面結合的運用。Item 八法散聖,字林俠客--徐渭書法研究(2001) 洪光耀在研究步驟上,第一章為緒論;本章除陳述本文研究的主旨、文獻探討、研究重點及章節安排外,另將徐渭的生平也作概略性的介紹,以利以下章節的行文。 第二章則直接切入徐渭的作品風格來作探究。陶望齡於〈徐文長傳〉中云:「渭行草書尤精奇偉傑」 。從現存的書蹟觀察,徐渭的傳世作品以行書、草書和行草書為主,楷書很少,而且卷、軸、冊頁和題畫書法的風格因表現形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其書法成就亦以行草最高。 因徐渭書法有明確紀年的作品尚屬少數,在幅式上集中於手卷、冊頁和題畫書法,為數頗多的立軸作品有明確紀年的僅有一件 ;在年代上則集中於徐渭五十三歲出獄之後的作品;在書法風格的表現上,立軸書法和手卷、冊頁、題畫書法等不同幅式的表現方式有明顯的不同,而這不同則體現在章法的安排上;大體說來立軸的創作一般都以不作字距與行距之密不透風式的密集章法為主,而手卷、冊頁與題畫書法的創作則行距較為明顯,所以本章在書蹟的討論上,即依此將之分為兩大部分,即第一節的手卷、冊頁與題畫書法和第二節的立軸書法來處理。作這樣的分類主要是為了說明的方便,當無損其間的關連與延續。 作品風格的呈現則將從運筆技巧、章法佈局和整體風格等項目上著眼分析,作這樣的區分,是為了兼顧徐渭內在的書學思想 及適應新的外在表現形式(巨輻立軸)所作的嘗試;最後再總結徐渭整體的書法風格,尋繹幅式、理論與創作的搭配手法,歸納出徐渭如何在其實踐中完成從學習到創作的轉化。 了解了徐渭的書風及特色後,接下來第三章為徐渭書藝探源,探討致使其書風產生之書學淵源與書論觀點;首先,在書法的師承上,由於徐渭在《畸譜》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文集中亦僅提及學自鍾繇、王羲之和索靖三人,所以筆者即以前一章的現存書蹟的作品分析為依據,就史籍所載和徐渭的書畫題跋三方面互相參照比較,尋找出風格影響較大者,來探討徐渭與傳統之間的承繼關係;其次,在徐渭的書論觀點上,因考慮到其書論資料的有限,參輔其它詩文、繪畫、戲曲等藝術創作觀及美學觀成為必須。詩、文、書、畫、戲曲等文學與藝術,雖表現之工具各異,但其源於主體的美感與創作觀必有一貫共通之處。所以本章將以其有限的書論資料,輔以其它文學、藝術的創作觀與美學觀,並結合時人的書論著作,試著重構書家的精神面貌、創作理念,推敲出徐渭於文藝上異於時人的審美取向。 其中「本色」、「表情」與「重己意」的概念是極被強調的,而三者皆統攝在「天成」的最高指導原則下;要達到「天成」的必備條件為對文字的掌握與對表達工具的熟悉,而這一切都建築在基本技法的鍛鍊(即對傳統的學習)上;「由工入逸」,此為徐渭的文學、藝術創作進程,自然也是書法藝術的創作進程;徐渭對書法創作特有的認知過程與品評方式也是以此為基準。所以本章在安排上,先由其書學淵源梳理出在傳統上他到底繼承了些什麼?然後再觸及其創作思想所具備的主要內容。 回顧此一時期書法美學所提出的問題,和徐渭所處當時時人對這些問題所持的觀點,然後聯繫到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及文藝思潮,其書學思想就不難看出所以產生的原因和依據了。 而欲了解書家的書學理念及其淵源,勢必對影響書家甚深的時代背景有一客觀清晰的掌握,所以在第四章的安排上,分經濟社會、思想發展和書壇概況等三項來作探討。 從宋代以來,中國社會除了農村以外,商業性城市也在發展中,至少到了明中業以後,城市社會巳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發展場域,中國文化也在這個場域開展出新局。江南的經濟特別發達,消費風氣蓬勃,藝術品亦趨商品化,因應市場的需求,吸引大量於仕途不順的文人投入生產,這些職業書畫家自然不能免於市場經濟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有負面也有正面,徐渭亦不例外;其中巨幅立軸的需要為書畫創作提供了向氣勢恢宏方向發展的可能,徐渭存世的幾幅超過三.五公尺的巨幅立軸的製作,當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而在思想發展方面,其時,陽明心學為對抗程朱理學的思想主流,打破了「理」的絕對權威性,陽明弟子遍布天下,並發展出不同的學派。而浙中王學中,季本為徐渭之師,王畿為其表兄,浙中王學對徐渭的影響從其藝術觀中可見一般。至於文學觀的改變,例如唐順之倡導的「文本心源、直抒胸臆、貴在本色」,在思想與文藝上開風氣之先、引領風潮的主張,亦對徐渭於藝術創作觀上有深刻的影響。 在當時的書壇概況方面,當由皇室的獎掖與提倡、科舉盛行下的明代書風為開端,並以吳中書法為轉折為論述重心,來作為認識徐渭於理論與創作的傳承與創新的基礎,才能體會徐渭書學理念之所由從出及其所欲解決的課題。 第五章的結論則針對徐渭書法的評價與其在書史上的意義作一探討;在徐渭書法的評價部分,將綜合各家之論,考慮論者之時代書法風格、書性之評論背景及個人好惡,以期能得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在徐渭書法的影響部分,本文將依前述研究,以徐渭作為一個晚明個性化書法表現的先驅者,在書史上的傳承與開拓上,所凸顯的意義,做一具體總結。 從本文的探討中,可以窺知徐渭汲古創新的奮鬥歷程及其創作思想,對徐渭的書風形成及藝術創作語彙的背後動機能有更深入的暸解後,進而對其書風面貌能有更客觀的評價;我們從徐渭的書法實踐中看到的不僅是表現風格及審美觀上的突破創新,亦看到其書法與時代脈動深切關聯的省思,並對現代書法能在精神上有所啟發。Item 國中學生書法態度之研究(2000) 朱錦娥書法藝術在中國雖稱為文化中最重要精華之一,但在學校書法教育未明確定為下,其成效及未來發展頗令人憂心。基於對書法藝術教育的關心,本研究乃針對學校書法教育中,有關學生的書法態度進行研究,試圖從學生的書法態度分析其原因,提供學校改善書法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的目的,除在了解目前國中書法教育現況之外,更希望了解國中學生對書法的態度;此外更希望進一步了解造成學生書法態度的原因。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學生態度資料的蒐集;再輔以焦點團體訪談,幫助問卷統計數據作深入的質性分析。而根據分析討論,針對學生書法態度之研究,可得以下幾項結果: 國中學生的書法態度,整體來說皆不夠積極。 國中學生的書法態度,在年級上來說差別不大;在性別上,女生較男生積極些;在城鄉上,一般地區較偏遠地區積極些。 國中學生多數不愛寫書法,因為寫不好;但過半數願意欣賞書法作品。 國中學生認為學校及學校教師並不重視書法。 國中學生肯定書法功能與文化價值,且並不認為比外國藝術落伍。 國中學生對目前之書法課程不滿意,若設「書法專科教室」則願意學。Item 以書法藝術作為審美輔導教育之研究----桃園少年輔育院為例(2000) 張瑞香; Chang Jui-Hsiang論文摘要 本研究鑑於現代國人的書法藝術審美理論知識參差不齊,試從歷代與現代書法理論中,探尋諸多零散立論,且參酌近人所作實驗研究報告,了解書法藝術習作與創作有助於靜心澄慮、修身養性,擬從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為出發點,探討所引發的作用與成效。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理論,設計適用於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的課程結構與教學策略。 (二)擬定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的評量標準,作為評量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學習書法教學成果之參考。 (三)探討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對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具有由審美教育入手,培養自主性快樂學書與定靜工夫的輔導作用。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法」探究相關理論,並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設計實驗教學進行研究。主要研究對象係取自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實驗組一四○名、控制組七○名,共計二一○名學生。他們全部接受「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測驗」之前 測與後測,同時實驗組一於課程結束之後,填寫「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活動學習意見反映調查表」。 為期十二週的實驗教學結束之後,分別將蒐集的前、後測驗分數,使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次數分配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另有團體觀察記錄、個別觀察記錄、學書答問,作為輔證,以驗證本研究之各種假設。 綜合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簡要歸納約有下列幾項主要發現: 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理論的探討方面: (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包含書法批評、書法史、美學與習作、創作四領域之教學,各領域之性質與教學的模式經過分析探討,發現在書法批評與書法史二項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對於桃園少年輔育院的學生而言,以書法批評教學為基礎,配以書法故事的陳述講解,再進行書法 史教學較能提升同學自主性學書法的興致,尤其是寓教於樂的輔導活動,在師生教學互動中,已有增強習寫自信心,定靜等潛移默化的功效。 (二)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結構與教學策略之相關研究分析方面: 1.課程結構: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的組成要素包含學生、書法作品、教師、教學情境等;而課程取向主要是以書法藝術審美取向的學科為中心;教學活動設計則注重連續性、順序性與統整性;教學模式是以費德曼之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程序來進行;另有輔導智能活 動的催化作用。 2.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經常運用的教學策略有:觀察法、發問法、討論法、比較法、探究法、書法藝術審美結合創作法、輔導智能活動法、統合教學法等。不同的教學策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提升學生的視覺感受與開放性思維能力。 二、有關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標準方面: (一)本研究擬定書法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標準,其中包括: 1.學書認知能力:包括書法基本語彙、書法史常識的認知能力。 2.學書鑑別能力:包括書法基本語彙、書體常識的鑑別能力。 3.學書審美能力:包括各類書體、流派風格特色之審美常識。 4.學書輔導能力:包括接受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後所得輔導成效之定靜能力。 5.學書技巧能力:包括書法習作、創作方面的技巧能力。 (二)書法作品不同流派風格的辨識能力:不同書體辨識能力、流派風格特色之認知、書法流派與書法家之辨識、流派風格特色之辨識、個人風格特色之辨識能力。其中包括: 1.不同書體辨識能力。 2.篆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3.隸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4.楷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5.行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6.草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此評量工具,經過信度、效度分析,結果發現有顯著的相關,可見本測驗之評量標準與方式對於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具有適用性。 三、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對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影響方面: (一)有關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之學習成效 實驗組一學生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顯著優於實驗組二與控制組的學生,即表示採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統合教學法的實驗處理,對於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有影響;而實驗組二與控制組之間也都有差異,但兩者的差異並未達顯著效果。 (二)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認知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基本語彙、書法史常識等認知,受到實驗處理之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作品之審美鑑賞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而有所提升。 (三)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鑑別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基本語彙、書體常識的鑑別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 (四)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審美能力分析 (五)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輔導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因練習書法時數不足十小時,文房四寶不得發下自由使用經常習寫、輔導活動未能確實一一進行等因素,導致未能受到研究假設的支持。 (六)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技巧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習作、創作技巧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 (七)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不同書體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不同書體辨識能力、篆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隸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行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而楷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草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因教學限制未能 受到研究假設的支持。 四、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的意見問卷的反映方面: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從實驗組一學生在學習意見的反映問卷上看來,約有70%以上的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均有正向的評價,可見此教學活動頗受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的接受與肯定。 (一)實驗組一學生,有70%以上認為自己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對於教學活動方式與作業練習覺得有變化,而且感興趣,也增加面對書法作品時思考判斷的機會。 (二)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66.7%認為自我的感覺與信心有所增加;有48.3%認為會自主性練習書法;有43.3%認為會主動參觀書法展。研究者認為若能有長期的教學與習寫,意願相對會提高。 (三)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86.7%認為自己的書法術語、語彙有增加;70%認為書法流派風格辨識能力有增加;68.3%認為自己寫書時會更有信心;66.7%認為自己用毛筆寫字的熟練度有所增加;更有80%認為自己的定靜程度已有增加 ,為「學書輔導能力」添加佐證。 (四)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50%希望能繼續加入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課程;有68.4%認為自己會運用書法審美鑑賞的方法步驟來欣賞書法作品。可見學生們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中是頗有收穫的。 五、桃園少年輔育院院方擬於暑假正式聘約研究者擔任「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教師,有意廣為推廣書法教育。 六、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探討,對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與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215 一、中文部份………………………………………………………215 二、西文部份………………………………………………………219 附錄一 實驗組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教學課程大綱………220 附錄二 實驗組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設計……………223 附錄三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實驗教學申請書……235 附錄四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任課教師自述表……236 附錄五 (杜忠誥,民8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通識課程」 「書藝與人生」課程大綱………………………………237 附錄六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學生問卷調查表 預試卷……………………………………………………238 附錄七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學生問卷調查表 正試卷……………………………………………………246 附錄八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學習意見反映調查表」250 附錄九 思想開闊,器度恢宏──陳振濂教授來台辦展、講學 綜合報導…………………………………………………252 附錄十 好性情,寫好字──專訪磊翁夫子謝宗安先生………267 附錄十一 處理衝突情境檢核表…………………………………273Item 書法意象與舞蹈神韻結合的繪畫─筆歌彩舞朱幼華; Chu Yu-Hua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在於探討書法意象與舞蹈神韻結合的繪畫,透過研究書法與中國舞蹈在筆法與舞步之間的共通性,期能對繪畫的結構有一新的詮釋。研究方法則依文獻分析、美術心理學、美學、風格分析等研究法的原則為之。 本篇論文共計四章,緒論部份提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第一章書法與舞蹈的關係之探究,旨在敘述舞蹈的意義及書法與舞蹈的關係和形態上的比較。第二章談到書法以繪畫方式的表現和具有繪畫性的書法的範例。第三章以書法結合舞蹈的個人繪畫創作理念,融入書法的內涵─空間感、動勢、連續性以及結合舞蹈的神韻與西方行動藝術的比較。第四章為個人繪畫實際創作分析,剖析繪畫元素──空間、線條、色彩、與構圖。畫面的組成,及創作形成加上作品說明,並援引西方美學與行動藝術。結論部份,提出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結果。Item 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蔡耀慶書法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門藝術類別,他所代表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意義,同時也蘊含著文化傳承的特性。歷代書體的變革與書法理論的完成可以說是在唐代,這一時期不僅是國勢強盛,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對於這一時期的書法面貌,在明朝以後常被以「法」的框架去做認識,然而,此一時期豐富而多樣的書法作品,是無法用簡單的一個法字來作概括式的認識。本文希望經由流傳於世的作品與書法理論作出了解,而去檢驗這一說法。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與方法,第二章對唐代這一時期引發書法的一些狀況作整理與分期,歸類出引發書法發展的社會狀況有1.朝廷對於書法研究的提倡與重視。2.文學與書法的相互輔助。3.書法理論的大量產生。第三章將唐代的書法作品依照各種書體分類作討論,整個唐代的書法作品分為承繼建立期、勃興發展期、衰退整理期等三期。第四章說明唐代書法理論,第五章作總結,說明唐代書法中「法」的意義,與文字符號的意義,並對重法的說法進行再認識。就整個唐代書法來看,本文所注意的並非是唯物思想下的社會與藝術的互動關係,而是社會底下真正突顯的精神表徵。歷史的進行,就中國而言,絕不是單純地在以需求作為進步的主因,相對的,他同時是一種不斷的吸納和反省,唐代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正是因為這種觀念的充分發揮。是以本文主要是對唐代的書法發展做出以下的論證:後世以為唐代書法的「法」並非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對於筆法的指導說明;唐代的書法也著重情感的表現,也基由此種方向導引,而使後來的書法發展有所典範。Item 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廖新田; LIAO, XIN-TIAN本篇論文主要探討清代後期興起的書法改革運動─碑學書法。透過史料、文件、著 述、作品等分析其成因、理論、美學、風格、成就、歷史地位與影響。全文分為六 章。道章論述碑學書法之淵源、界定,並對清代書學作一概述。次章論述清代碑學 書法的成因。依據其性質,可分為外在要素-政治社會、學術文化與內在要素兩大 部分,共計十七項。第三章論述清代碑學書法的理論與體系。從阮元、包世臣與康 有為三人的著述中整理出碑學書法的理論內容,並對三人的理論加以比較。第四章 論述清代碑學書法美學。著重阮、包、康三人美學理念之分析,碑學書法審美特徵 之描述,金石氣美學風格之釐清並歸納出清代書法美學發展三部曲。第五章論述清 代碑學書法風格。從歷史發展與書家作品等之分析將其分為三個時期與書風:啟蒙 時期的狂怪風格、發展時期的由野入雅風格、全盛時期進入百家爭鳴的風格。末章 論述清代碑學書法的成就與書史的地位,並對中國近代書畫、日韓書風均有極深遠 的影響。Item 鄭板橋書法之研究李秀華; LI,XIU-HUA本論文以鄭板橋書法為研究主題,藉由鄭板橋所處時代背景、生平經歷、創作思想及 其書風發展和對后世之影響,得以明了其如何以最大功力,從優秀的傳統里打出反傳 統的旗幟來,并試圖為其在中國書史發展上的時代意義,給予客觀的評價與定位。全 文共分七章: 第壹章,<緒論>,說明本文撰寫之旨趣,範圍,材料和方法上之運用,以及研究目 的。 第貳章,<清早期書史的發展>,分為兩節,首述清初時代精神,再述及書史發展。 述其由承明季書風,帝王尊董崇趙,再到館閣體束縛,帖學漸入頹勢,以至別辟蹊徑 的畫家書法興起,開引書學上的另一番天地之歷。 第 章,<鄭板橋的生平事蹟>,探討其生平經歷,詩書畫三絕的藝術成就,以及和 「揚州八怪」及時人的交游。 第肆章,<鄭板橋的書法創作思想及其書法特色>,由其家書、詩文、書畫題跋及印 刻上,歸結其創作思想;并就其作品觀察與分析,歸結出他的書法特色。 第伍章,<鄭板橋書法之承襲及其書風發展>,將其作品依年代順序分為三期,由早 年的醞釀期,而至中年的蛻變期,再到晚年的成熟期。透過作品本身及其師承淵源, 來討論其風格發展和特征。 第陸章,<時人及后人對鄭板橋的評價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綜合各家之說法,及其 書法對后世之影響,做一客觀性的評論。 第柒章,<結論>,依據前述研究,做一具體綜結,對其在中國書史發展上,具有引 導創新的時代意義,給予肯定的定位。 從鄭板橋的書法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六分半書」,以四體相參及蘭竹書法入 書的創舉,在尋覓書法真髓中,既革帖學之故步,又開碑學之先聲。尤其他在藝術上 的「創造力」,是其對現實不肯妥協而進發出的生命光華,亦是他強烈追求個性與抒 情的表現。我們從他的書法中得到的不僅是書體承傳上的突破,亦是其書法與時代深 切關連的省思。板橋既有文人書家的傳統功力,又能融入時代市民階層的現實主義觀 。探索之余,從中也開啟了我們新的靈感;在今日的時代環境里,若欲為中國的書法 尋求新方向,及新的表現方式,如何運用新方法以及注入時代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去 努力與嘗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