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眾生面相-水墨人物畫創作之研究
    (2002) 程錫牙
    眾生面相──水墨人物畫創作之研究 論文摘要 西洋繪畫史中人物及肖像畫, 向來是創作者主要的題材之一 ,我國繪畫史上早期則是以人物畫為主。各朝的統治者為達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目地,特別重視人物畫。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以後,佛教美術─道釋人物畫─一直對我國繪畫有著強烈的影響。 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人物畫日趨衰落,轉而為山水畫中之點景人物;降至今日,當代的人物畫家更從傳統中汲取養分,以及掌握中西繪畫的精髓特性,發揮長處,建立起新風貌。本文標題「眾生面相」乃筆者於日常生活周遭所感受到、體察到的眾生日常生活點滴,借由美學的角度來分析主觀創作圖像,以理論基礎加以客觀的闡述。探討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與感情的思維,或佛教繪畫之美感體驗,經營出一種新的、切合時代性的美術發展效果。 第一章緒論。分析本創作研究緣起與主旨,從情感的啟發與視覺創造天地來充分發展自我,探討水墨人物創作的發展趨向,以及表現的形式風格,以「汲古潤今」或「引西潤中」的態度,追求表達出中國水墨人物創作的形質變化,從理性的組構及感性的意趣中,以臻造型、色彩方面的自由揮灑出多層空間及更高層次的美感特色。名詞釋義包含有眾生面相、心靈系列、印象系列、浮世系列、蒙太奇、拼貼等六項解說。另外說明創作研究範圍和方法,並解析各章節之結構。 第二章探討中國水墨人物畫之發展概況。「文明」之提升有賴透過人類文化藝術經驗之累積,匯渠成河。本章節探究歷史人物畫之發展,介紹歷代人物畫家的人物十八種描法,引述出本創作研究。 第三章瞭解臺灣光復前後的藝術創作環境。探討臺灣在日據時代人物畫發展情況,以及臺灣在光復後的催化力量與人物畫風復甦情形,並探研出在文化復興運動下所產生的多樣化活絡期:包括各類競賽領導了畫風的走向及美術教育之推廣。 第四章研究歐洲美術與現代水墨人物畫表現的關係及省思。 探討近代歐洲美術衍派、大陸地區及臺灣地區近代的水墨人物畫家,進而客觀陳述現代水墨人物畫的創作省思。 第五章闡述水墨人物畫的內容與形式以及形質表現的創建,並針對此次創作研究系列作品作賞析。一共有十幅近作,分別客觀的陳述、解析與說明,使觀賞者了解創作者之自我創作動機。 第六章結語。生存在這「多元化」的創作環境裡,以不斷地思維、觀察、研究,思考大自然環境中現階段水墨人物畫的新趨向,以及充分掌握未來、開拓新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