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不同性別與世代對流行插畫女性人物年齡及情色度之審美評價、偏好與愉悅程度
      (2009) 劉羽涵; Liou, Yu-Han
      時下以青少年為主要消費族群的當代動漫文化裡充斥著性感的女性角色,甚至流行童稚與情色相結合的「童顏巨乳」類型。在女性人物的年齡與情色程度之間似乎存在複雜的美感,本研究探討不同性別的成年人與青少年是否對於不同年齡與情色程度的女性人物有不同的美感評價。本研究設定刺激物為以女性為主角的流行插畫,按女性人物年齡與情色程度分類,以封閉式問卷作為實驗工具,參與者為40-55歲成人男女,及16-18歲青少年男女。參與者觀看刺激物並填寫問卷,得出資訊以量化統計軟體spss 13.0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內容清新健康,氣氛愉悅、傳達正面情緒的插畫最具美感;2.人物形象童稚純真或成熟嫵媚性感是最具美感的兩大女性人物類型;3.情色程度高的內容最難引發美感。4.青少年的評價普遍低落於成年人,青少年男性尤其低落;5.人物的年齡對於男性的審美評價有較大的影響,男性認為少年人物特別具有美感;而情色程度而言,只有重情色度使男性特別青睞。6.女性較男性對於人物年齡的審美評價差異不大,但女性仍然較男性認為童年人物及成年人物具有美感,尤其較男性更能欣賞成熟的女性人物。而對於輕情色度及中情色度的審美評價高於男性。
    • Item
      台灣西部地區國小學童體型與身體意象 對視覺形象比例審美喜好之影響
      (2009) 李雁君; Lee Yen Chu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體型之國小學童會否喜好與自身體型比例相似之人物圖像或抽象矩形,又會否受到性別、年級、地區、體型滿意度、自認肥胖度、理想體型等背景因素影響,次要目的則補充國內研究對國小中、低年級學童身體意象不足部分。研究方法上,方便抽樣台北縣、桃園縣、雲林縣、台南縣之四所國小共714位一、三、五年級學生,憑其喜好勾選認為美的圖像,內容包括男性成人、女性成人、男性孩童、女性孩童之寫實畫作和雕塑照片,及抽象矩形圖片;再將參與者審美選擇對照其身高體重所計算之BMI值,經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一、瘦身的主流價值帶給女性和過重與肥胖者較大的壓力、年級越高自認體型越胖,與既有文獻相符;過輕體型學童期望擁有普通體型。二、男性學童比女性學童喜歡較胖的人物體型比例,可見男性學童審視人物體型標準不若女性學童嚴苛。三、年級越高學童較欣賞、也較期望擁有中庸均勻之體態,應為審美觀成熟、美感提升緣故。四、台北縣學童最滿意自身體型,與文獻中都會區兒童自我概念優於鄉村區兒童情形呼應。五、桃園縣學童有喜好較寬之視覺形象比例趨勢;推測為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傳統生活條件需求不同,形成對體型價值觀的差異。 六、體型與視覺形象比例的喜好沒有關係;但個人對自己體型的滿意度會影響其對視覺形象比例的喜好:沒有不滿意自身體型者,對視覺形象比例喜好有與自身體型比例相似之趨勢、不滿意者對視覺形象比例喜好有與自身體型比例相反之趨勢。七、理想體型會反應在其對視覺形象比例的審美喜好選擇上;因理想體型為很胖者選擇的圖像比例,明顯較理想體型很瘦者來的寬、過輕的女性學童則比體型過重與肥胖的女性學童喜愛較寬的「抽象矩形」比例、欲胖者顯著較實際體型與理想體型相符者與欲瘦者喜愛較寬的「抽象矩形」比例、實際體型與理想體型相符者比欲瘦者喜愛較胖的「男性孩童」與「女性孩童」體型比例,且有欲胖者喜好較寬之視覺比例、欲瘦者則較喜好偏細瘦的視覺形象比例之趨勢。八、三個年級學童對「女性成人」體型比例的審美喜好無差異、又體型過輕的男性學童比體型正常的男性學童,喜愛較瘦的女性孩童體型比例,推測上述兩種情形乃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
    • Item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與偏好差異
      (2012) 黃志成
      從卡通圖像廣泛運用於商業活動中,顯示卡通不再只是兒童的專利,也不僅僅是青少年間所流行的次文化,而是橫跨世代間的創意文化產物。性別間因為生理構造不同,後天文化環境教育的影響,往往造成審美與偏好上的差異。何種卡通圖像特徵能跨越性別藩籬?不同性別青少年對於卡通圖像的主題、形式之審美與偏好差異為何?性別、形式或主題之間是否對審美與偏好有交互作用存在?是研究者欲研究探討的目的。本研究設計之刺激物為卡通圖像,按卡通形式分類為:平塗、粗框線、色塊立體、3D立體、複合風格5形式;再依卡通主題為分類為:嘲諷荒謬、愛情倫理、科幻打鬥、俠義偵探、特異功能、運動競技、神話傳說7主題。以封閉問卷做為實驗工具,參與者為台北市西區某私立高職之200名高中生,年齡為15-17歲之間,男女比例各半。本研究藉由實驗施測與ANVOA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卡通主題」的審美與偏好由生理直觀決定;2.「卡通形式」的審美偏好受文化視覺環境影響;3.「卡通主題-形式」為生理直觀與文化視覺環境相互作用影響;4.青少年最欣賞「科幻打鬥」主題的美感,最喜歡「神話傳說」主題;5.青少年認為「色塊立體」形式最具美感同時也最喜歡;6.女性整體審美程度與偏好評價均高於男性;7.男性較女性能欣賞而偏好「色塊立體」形式,寫實具深度的畫面;8.女性較男性能欣賞而偏好「粗框線」形式,可愛平面化的畫面;9.男性的審美與偏好相關性較為緊密,女性審與偏好程現分離現象。
    • Item
      不同性別與專長之高中生對於漫畫男主角頭部細節形式偏好與漫畫閱讀習慣
      (2014) 劉俊良; Liu Chun Liang
      本研究希望了解台灣不同性別與科系的高中生,對香港、台灣、日本、美國的漫畫男主角眼、鼻、嘴風格的偏好。因此以立異取樣法收集100個各具畫風的漫畫男主角頭像,並排除四格和單幅漫畫。收集方法是從台灣、香港、美國的漫畫出版社官網得到書名,再由google、百度搜尋其漫畫作品男主角正面頭像,或到漫畫出租店租回掃描。並請4位專家與作者一起歸納分類出8種眼睛:「寫實眼睛」、「半寫實眼睛」、「唯美眼睛」、「一般眼睛」、「大眼睛」、「特大眼睛」、「簡約眼睛」、「特殊眼睛」。以及6種鼻子:「寫實鼻子」、「鼻子與鼻孔」、「只有鼻子」、「只有鼻孔」、「沒有鼻子」、「特殊鼻子」。和4種嘴巴:「寫實嘴巴」、「上唇下唇與嘴巴線條」、「下唇與嘴巴線條」、「只有嘴巴線條」。並將以上眼、鼻、嘴的風格分類做成問卷中的三個題目,再加上14題漫畫相關問題一起做成問卷,參與者為台北市與新北市A、B兩所私立高職共計160名高中生。160名高中生分別為:高一本科男女生各20名、高一非本科男女生各20名、高三本科男女生各20名、高三非本科男女生各20名。之後將160份問卷以統計軟體SPSS Version 21統計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 (1)高中男生偏好「寫實眼睛」與「半寫實眼睛」高於女生達顯著差異,女生偏好「唯美眼睛」高於男生達顯著差異,本科偏好「寫實眼睛」與「半寫實眼睛」與「特殊眼睛」高於非本科達顯著差異,非本科偏好「特大眼睛」高於本科達顯著差異。全體平均偏好「一般眼睛」、「簡約眼睛」、「唯美眼睛」、「寫實眼睛」,較不偏好「特殊眼睛」、「特大眼睛」、「半寫實眼睛」。 (2)高中男生偏好「寫實鼻子」高於女生達顯著差異,本科偏好「寫實鼻子」與「只有鼻孔」高於非本科達顯著差異。全體平均偏好「鼻子與鼻孔」與「只有鼻子」,較不偏好「特殊鼻子」和「沒有鼻子」。 (3)高中男生偏好「寫實嘴巴」高於女生達顯著差異,本科偏好「寫實嘴巴」與「上唇下唇與嘴巴線條」高於非本科達顯著差異。全體平均偏好「下唇與嘴巴線條」與「上唇下唇與嘴巴線條」,較不偏好「寫實嘴巴」與「只有嘴巴線條」。 (4)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年齡為「18、19歲」。 (5)高中生無論男女「都會看」男生漫畫與女生漫畫。 (6)高中生偏好看漫畫的管道為「網路」。 (7)高中生一週看漫畫的時間為「4到5小時」。 (8)高中生最偏好「日本漫畫」,較不偏好「香港」與「美國」漫畫。 (9)高中生最偏好「日本漫畫」的原因為「畫風」與「故事」。 (10)高中生最不偏好「香港」與「美國」漫畫的原因為「畫風」與「故事」。 (11)高中生最喜歡的漫畫作品為海賊王與進擊的巨人。 (12)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頭髮的長度為「耳下未過肩」與「耳上」,對「光頭」與「及腰」較不偏好。 (13)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頭髮是「有瀏海」。 (14)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頭髮形式為「線條+網點+光澤」與「有光澤」,對「無光澤」與「線條+網點」較不偏好。 (15)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眉毛為「中」與「細」眉毛,對「特粗」與「無眉毛」較不偏好。 (16)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眼睛表現形式為「有一點亮點」與「有多處亮點」,對「只有中間亮點」與「無亮點」較不偏好。 (17)高中生偏好男明星的國家為「美國」、「日本」、「台灣」、「韓國」,對「香港」、「新加坡」、「中國」較不偏好。
    • Item
      「醜萌」的解構—審美新體驗
      (2017) 曹陶甬; Tsao, Tao-Yung
      「醜萌」語源來自日本,是綜合「ブサかわ」和「キモかわ」兩字的語詞,意指外觀使人感到醜陋或噁心,但卻能使人感受到可愛感覺的意思,通常用於角色設計的特徵描述。因為是日本俗語,雖然並沒有學術上的明確定義,卻成為一個角色設計領域常見的新興用語。本研究之內容旨在探討「醜萌」的創作方法,文獻探討「醜」與「萌」的定義,與其關聯性,並藉由與業界專家訪談,研究角色設計如何產生「醜萌」的意象,整理出具體的創作手法,最後應用在創作作品《來自克蘇魯》。轉換原作之恐怖印象,訴求「醜萌」的角色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