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Browse
Item 以24小時飲食回憶驗證懷孕婦女飲食頻率問卷之效度(2015) 陳彥妤; Chen, Yan-Yu本研究於台灣北中南三區特定醫院婦產科門診收案,採用樣本為245人。於懷孕期間以面談、電訪和郵寄等方式收集問卷,使用孕期所收集之5份24小時飲食回憶(24-hour dietary recalls, 24HDR)作為基準,檢測常用食譜為選項的餐次飲食頻率問卷(meal-bas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在孕期婦女營養攝取之效度(validity),並探討此FFQ在國內孕期婦女營養評估之可行性。師大食品營養素資料庫第二版(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Food and Nutrition Management System 2,NUFOOD.2)進行運算,再用SPSS 19.0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除了油鹽糖醬類無法比較外,兩方法的主要熱量食物分類一致,依序為:全榖根莖類、豆魚肉蛋類、湯飲奶類、水果類、蔬菜類、零食點心類。FFQ相對效度檢測,熱量及營養素除了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外,FFQ攝取量皆高於24HDR。皮爾森相關係數從膽固醇0.13到鈣0.22,營養密度從飽和脂肪酸0.13到膳食纖維0.23,24HDR熱量校正FFQ後從飽和脂肪酸0.13到蛋白質0.73,大多呈顯著正相關。合併為3個餐次後,24HDR和FFQ的餐次熱量分布為:早餐23%和20%,午餐38%和40%,晚餐39%和40%;醣類分布最為一致,早餐21%、午餐40%、晚餐39%。餐次分布皮爾森相關係數從晚餐熱量0.13到早餐脂肪0.26,餐次營養素密度從午餐脂肪和晚餐熱量0.13到早餐脂肪0.31,餐次熱量調整從晚餐熱量0.13到午餐熱量0.42,其中24HDR熱量校正營養素為良好調整方法。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熱量和營養素之散布點多落在可接受範圍內(limits of agreement, LOA= 95% confidence interval),FFQ在較高及較低攝取量與24HDR差異較大,而營養素攝取百分比則較為固定。 經24HDR熱量校正FFQ調整後兩方法相比,熱量與營養素的皮爾森積差相關71%達顯著正相關,平均相關係數為0.27;淨相關74%達顯著正相關,平均相關係數為0.28;斯皮爾曼等級相關68%達顯著正相關,平均相關係數為0.30。餐次分布的皮爾森積差相關67%達顯著正相關,平均相關係數為0.20;淨相關67%達顯著正相關,平均相關係數為0.20;斯皮爾曼等級相關67%達顯著正相關,平均相關係數為0.21。FFQ雖然會高估大多營養素的攝取,但經24HDR熱量校正後之相對效度為佳,營養素所占熱量百分比亦和24HDR相似,故此FFQ能做為評估台灣孕期婦女營養攝取之有效工具。 關鍵詞: 飲食頻率問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24小時飲食回憶(24-hour dietary recalls)、效度(validity)、懷孕婦女(pregnant woman)、營養攝取(nutritional intake)、餐次(meal times)Item 以飲食頻率問卷評估婦女孕前至產後飲食型態對其體重變化與懷孕結果之影響(2012) 廖欣瑩; Hsin-Yin Liao本研究目的為利用飲食頻率問卷評估現今婦女孕前、懷孕期至產後飲食營養攝取變化情形,並以前瞻性研究設計進而探討營養素攝取對懷孕期間體重增加、產後體重保留量及新生兒出生體型(出生體重、身長、頭圍、胸圍)之影響。研究對象係以民國98年11月至99年3月中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所招募之151位懷孕20週以內的健康婦女,收集婦女懷孕前(n=151)、懷孕期(n=112)、產後一年(n=61)飲食頻率問卷並分析飲食頻率問卷與24小時飲食回憶之相對效度。利用統計軟體SPSS 19.0及STATA 8.0版進行統計分析。 飲食頻率問卷評估懷孕前、懷孕期至產後一年每日熱量攝取分別為2554、2380、2794大卡,蛋白質為97、88、103公克,脂質為102、91、103公克、醣類為306、297、356公克,蛋白質熱量百分比為15.1%、14.7%、14.7%,脂質熱量百分比為36.0%、34.1%、33.0%,醣類熱量百分比為47.9%、50.3%、51.3%。若以營養素密度呈現數據,相較未懷孕時期(孕前一年及產後一年),婦女懷孕期間攝取膳食纖維及鈣質密度顯著較高,攝取較低咖啡因、維生素B6、維生素B12密度;相較懷孕前,懷孕期間攝取較多水果類、奶類,而攝取較少新鮮蔬菜類、蛋類、豬肉類、植物油類、咖啡因飲料類;相較懷孕前,婦女懷孕期攝取宵夜熱量百分比較高。分析飲食頻率問卷與24小時飲食回憶相對效度,結果發現二種膳食評估法所得到的營養素Kappa值由-0.073(飽和脂肪酸)至0.189 (鈉),營養素密度Kappa值由-0.073(維生素E)至0.189g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營養素與營養素密度平均組內相關係數(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分別為0.11及0.12;相較24小時飲食回憶,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營養素達顯著為40%(16/40),營養素密度為48.57%(17/35),效度最好的營養素或營養素密度皆為膳食纖維。 在雙變項分析中,婦女孕期體重增加與孕期攝取熱量、GI、昇糖負荷(glycemic load, GL)呈顯著正相關,婦女孕期體重增加量與孕期攝取麵食類、其他主食類、咖啡因飲料類呈正相關;而產後3、6、9、12個月體重保留量皆與米食類攝取呈負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線性狀況下,孕期總體重增加與懷孕週數、GL顯著正相關,與米食類攝取重量呈顯著負相關。產後3、6、9、12個月體重保留量與孕期體重增加量顯著正相關,與米食類攝取重量呈顯著負相關。 婦女身高、孕前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及懷孕週數與新生兒體型相關。分析婦女飲食攝取對新生兒出生體型的影響,結果發現出生體重與懷孕期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膽固醇、維生素B12密度以及蛋類、禽肉類呈正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線性狀況下,懷孕週數、媽媽懷孕前體重、懷孕期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密度與出生體重呈顯著正相關。出生身長與懷孕週數、孕期蛋白質攝取密度呈正相關,與鋅、泛酸密度呈負相關。出生胸圍與孕期黃豆類攝取克重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發現飲食頻率問卷與24小時飲食回憶相對效度尚可。婦女孕前、懷孕期至產後飲食營養攝取有所變化,而婦女飲食情況對其體重變化、新生兒出生體型有其相關。Item 建立國人n-6及n-3脂肪酸膳食評估運算方法(2013) 劉育豪; LIU, Yu-Hao目前國內少有針對膳食n-6及n-3脂肪酸進行探討,而國際間在分析膳食n-6及n-3脂肪酸時,其加總項目並無一定論;在n-6/n-3攝取比值方面,則因臨床數據不充足,建議值的訂定仍需要有更多研究進行探討。本研究目的在建立本土的n-6及n-3脂肪酸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以及藉由24小時飲食回憶及飲食頻率問卷,了解國人n-6及n-3脂肪酸攝取狀況及飲食型態,同時檢測兩方法之相對效度,並進一步模擬出符合n-6及n-3脂肪酸建議量之飲食型態。 本研究受試者主要來自民國98年11月至民國99年3月,於臺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之孕婦,並於民國101年4月至12月(其新生兒滿2歲時),在詢問婦女後續受訪意願下,同時並進行配偶的招募,共針對36位幼兒父母(父母親各18位)進行研究分析。利用24小時飲食回憶及飲食頻率問卷,收集幼兒父母的整日飲食內容,並運用本研究室研發之運算系統NUFOOD.2進行分析。本研究同時建立n-6及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資料庫,以精進n-6及n-3脂肪酸攝取量之估算,資料收集為將運算系統NUFOOD.2內建之733種食物原料,增設8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並完成數據補遺,其脂肪酸分別為C18:2 n-6、C18:3 n-3、C18:3 n-6、C18:4 n-3、C20:4 n-6、C20:5 n-3、C22:5 n-3、C22:6 n-3。為模擬「達到n-6及n-3脂肪酸建議攝取量之飲食型態」,本研究另利用受試者之24小時飲食回憶資料,進行飲食型態之調整。統計分析以SPSS 20.0進行處理。 結果發現,在24小時飲食回憶評估方面,成人每日平均熱量攝取為1983 kcal,蛋白質77 g、脂質70 g、醣類260 g,各占總熱量攝取的15.7%、30.9%、53.4%;在n-6及n-3脂肪酸的部分,n-6脂肪酸21614 mg、n-3脂肪酸2544 mg、n-6/n-3比值為8.9。而在飲食頻率問卷評估方面,成人每日平均熱量攝取為2848 kcal,蛋白質109 g、脂質123 g、醣類327 g,各占總熱量攝取的15.1%、38.2%、46.7%;在n-6及n-3脂肪酸的部分,n-6脂肪酸35359 mg、n-3脂肪酸4446 mg、n-6/n-3比值則為8.1。分析本研究受試者n-6及n-3脂肪酸主要食物來源,則發現最主要來自於植物油類、牛肉類、蛋類、豬肉類及魚類。在食物攝取份量及頻率上,植物油類每日平均攝取34.8 g(約6茶匙);牛肉類每日平均攝取16 g(約1/4個掌心大),平均每月攝取1.8次;蛋類每日平均攝取46.7 g(約1個),平均每週攝取3.1次;豬肉類每日平均攝取77.0 g(約1個掌心大),平均每週攝取2.4次;魚類每日平均攝取18.2 g(約1/4個掌心大),平均每週攝取1.9次。針對24小時飲食回憶及飲食頻率問卷,進行兩方法之相對效度分析,結果發現,若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則EPA及DHA呈顯著正相關(p< .01),相關係數分別為.53及.48;若以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則是DHA及n-6/n-3攝取比值呈顯著正相關(p < .05),相關係數分別為.45及.37。其次將飲食頻率問卷資料以24小時飲食回憶熱量校正(calibrated FFQ),則發現兩方法之相對效度,除了C18:3 n-6及C18:4 n-3統計上未達顯著以外,其餘脂肪酸皆呈現顯著正相關 (p < .05),相關係數介於.37到.73之間。在飲食型態的部分,若將受試者六大類食物調整成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份量,並在豆魚肉蛋類替換入12公克(約1/4掌心大)的鯖魚,或是95公克(約一個手掌大)的鱈魚,在油脂類則是替換入1茶匙的芥花油,則必需脂肪酸C18:2 n-6及C18:3 n-3可達到臺灣建議之總熱量4-8%及0.6-1.2%,EPA及DHA總量則可達到日本官方建議之1000 mg,n-6/n-3攝取比值則降至5.1-5.3。 由結果顯示,飲食頻率問卷所評估之脂肪酸攝取量,相較於24小時飲食回憶,會有部分高估的情況(p < .05)。在受試者的飲食型態發現,必需脂肪酸C18:2 n-6及C18:3 n-3的主要食物來源以植物油居多;而EPA及DHA主要食物來源以魚類居多,此結果與世界衛生組織(2008)的主要食物來源報告內容一致。經過24小時飲食回憶之熱量校正後,更能呈現出飲食頻率問卷的良好相對效度;說明在以飲食頻率問卷進行膳食評估調查時,宜再收集受試者之24小時飲食回憶資料,以協助後續相對效度分析之校正。在模擬「達到n-6及n-3脂肪酸建議攝取量之飲食型態」的部分,將受試者之飲食型態調整成新版每日飲食指南的型式後,僅須再提高富含EPA及DHA魚類的攝取份量,以及增加富含C18:3 n-3植物油的使用份量,即可達到n-6及n-3脂肪酸建議量;而模擬後之n-6/n-3攝取比值約為5,此結果或許可以作為國內實踐n-6及n-3脂肪酸建議攝取量之n-6/n-3建議攝取比值。 基於適當的n-6及n-3脂肪酸攝取量,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及發炎相關疾病的嚴重性,針對國人n-3脂肪酸未達建議值的現象,建議提倡民眾提高富含EPA及DHA魚類的攝取份量,並增加富含C18:3 n-3植物油的使用份量,以維護國人的健康。Item 懷孕婦女三期營養攝取及飲食喜好之相關研究(2011) 陳葵蓉; Kuei-Jung Chen本研究目的希望藉由前瞻性研究設計追蹤收集並評估現今懷孕婦女三期營養攝取與飲食喜好之變化情形,進而探討兩者之相關性,並分析營養素攝取情形及飲食喜好對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及新生兒出生體型(出生體重、身長、頭圍)之影響。自民國98年11月至99年3月中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門診,招募151位懷孕20週以內的健康婦女參加研究,利用面對面、電話訪談、郵寄及電子郵件等方式收集相關資料,包括孕婦基本資料、飲食相關問卷(24小時飲食回憶、3日飲食紀錄、飲食喜好問卷)及新生兒基本資料。利用統計軟體SPSS 12.0及STATA 8.0版進行統計分析。 扣除中途退出者,研究分析以122位孕婦及其新生兒資料為主。孕婦平均年齡31歲、平均身高160公分、懷孕前平均體重55公斤、BMI為21.4 公斤/公尺2,平均總體重增加量為14公斤。分析120位新生兒出生資料,新生兒平均出生週數38.7週,平均出生體重3163公克、出生身長50公分、出生頭圍34公分。 研究結果發現利用24小時飲食回憶分析營養素攝取情形,孕婦懷孕第一、二、三期平均熱量攝取分別為1682、1910、2003大卡,醣類、蛋白質、脂質三大營養素比例分別為15~16%、29~31%、53~56%。而分析孕婦飲食喜好發現,婦女懷孕後對大部分食物飲食喜好分數均較懷孕前低,僅水果類及酸味食物飲食喜好分數在懷孕第一期較懷孕前上升。婦女懷孕期間飲食喜好分數最高之食物項目分別為水果類、蔬菜類、奶類及其製品;喜好分數最低之食物項目分別為羊奶、咖啡、生鮮魚類。利用開放式問項分析結果,本研究婦女懷孕第一期最常見最喜歡吃的食物為澱粉類(14.6%),最不喜歡吃的食物為油膩食物(18.8%);懷孕第二期最常見最喜歡吃的食物為水果類(20.5%),最不喜歡吃的食物為蔬菜類(9.0%);懷孕第三期最常見最喜歡吃的食物為水果類(27.7%),最不喜歡吃的食物為油膩食物(5.3%)。 探討孕婦營養攝取與飲食喜好之相關性發現,蛋白質攝取量與蛋白質含量高之食物(豬肉、禽肉、奶類及奶製品、西式速食)飲食喜好呈顯著正相關(r=0.20~0.26, p<0.05);脂肪攝取量與一般熟知脂肪含量高之食物(澱粉類、烘焙類、奶類、西式速食)飲食喜好呈顯著正相關(r=0.20~0.35, p<0.05);膽固醇攝取量則與烘焙類、牛肉、禽肉、奶類及奶製品、油炸食物、西式速食、香辛料等7項飲食喜好呈顯著正相關(r=0.20~0.40, p<0.05);維生素B12攝取量與牛肉、羊肉、禽肉、生鮮魚類、香辛料等飲食喜好呈顯著正相關(r=0.19~0.26, p<0.05),由此推測懷孕期間飲食喜好的確影響營養素攝取。 分析孕婦營養素攝取情形及飲食喜好對孕期體重增加量及新生兒出生體型的影響,發現僅懷孕第三期營養素攝取量與體重增加有較顯著相關,而飲食喜好與孕期體重增加無明顯相關;懷孕期間營養素攝取量對新生兒出生體型較少有顯著影響,而飲食喜好與新生兒出生體型無關。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線性狀況下,懷孕週數每增加1週,出生體重增加132公克;媽媽懷孕前體重每多1公斤,出生體重增加10公克。而此研究中新生兒出生體重與懷孕第三期維生素A攝取呈顯著負相關,與維生素C攝取呈顯著正相關 (p<0.05)。 綜合以上結果發現孕婦飲食喜好的確影響營養素攝取情形,而飲食喜好對孕期體重增加及新生兒出生體型則未發現直接明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