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電玩遊戲中譯英策略分析—以《少女前線》為例
    (2024) 郭宇舜; Guo, Yu-Shun
    自從電玩遊戲於1950年代問世至今,不僅硬體技術進步迅速,市面上的遊戲類型愈趨繁多的同時,遊戲產品也因為需進入全球不同國家的市場銷售,促成遊戲在地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且近年來開發商為追求畫面品質與故事劇情,更是投入巨額資金進行開發,而在地化成也為開發商回收成本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行動裝置的普及也使玩遊戲不再是家用主機及電腦的專利,然而卻鮮少有人對手機遊戲文本翻譯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將以筆者熱愛之手機遊戲《少女前線》中英文本為素材,套用功能學派及多位電玩翻譯研究學者的理論進行歸納,採用文本分析法探討其中譯英翻譯策略並分析背後原因。整體而言,分析發現《少女前線》為了能在螢幕尺寸較小的手機上呈現文本,譯入英文時常運用簡化策略,且影響了遊戲後期原文的撰寫策略,不僅如此,修正策略亦被廣泛應用來修正原文寫作失誤,避免英文版玩家遭遇理解困難,至於其他提及的翻譯決策及現象成因值得後續深入研究。
  • Item
    論電玩遊戲繁簡中文版的翻譯規範異同——以《Fallout 76》為例
    (2021) 黃宇心; Huang, Yu-Hsin
    近年來電玩產業活躍發展,越來越多遊戲開發商願意投注成本於在地化業務中,藉此拓展海外市場,電玩在地化產業也因此日益蓬勃。中國人口基數大,電玩遊戲市場潛力不容小覷,而台灣雖然人口較少,但玩家消費力驚人,使得不少遊戲開發商願意為出品的遊戲推出中文版。中國和台灣雖然同樣使用中文,但政經文化背景差異大,因此不乏有開發商願意為自家的遊戲分別推出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版。本研究以角色扮演遊戲《Fallout 76》的實際文本做為案例,透過圖里的規範理論分析簡中版和繁中版翻譯策略的異同。整體而言,簡中版譯文較具充分性,面對不同電玩在地化獨有的各種挑戰時,大多以緊扣原文的方式處理。相對之下,繁中版譯文較具可接受性,頻繁使用增譯、減譯、調動句型等策略,並較傾向使用台灣本土的措辭。透過本研究可發現兩岸不只政經背景差異大,電玩文化不盡相同,電玩在地化譯者使用的策略也大相逕庭,值得未來更深入研究。
  • Item
    傳遞忠實遊戲體驗的在地化任務—電玩在地化
    (2016) 徐昊; Hsu, Hao
    自1962年MIT開發出史上第一個電子遊戲《Spacewar‭!‬》至今,電玩遊戲的精緻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驚人的動畫技術、精彩複雜的故事劇情、以無窮想像力所開發出來的廣大自由世界,這些全讓現代的電玩遊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文學、電影、音樂等各種多媒體造成影響。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電玩遊戲跟著走向不同國家的市場,在地化的需求逐漸浮現。電玩在地化自1980年代起便開始運作,然而,翻譯研究學界自2000年之後才開始出現相關學術文章。可惜的是,臺灣學界至今仍未有相關研究。此研究首先從目的論的功能分析角度切入,以實際電玩遊戲文本做為案例,分析電玩遊戲當中各種可翻譯的元素、其文本種類及翻譯策略,接著再透過訪談討論臺灣電玩在地化產業的案例,並套用學者對於在地化的理論,探討臺灣市場在世界與亞洲的特殊性質與定位,為臺灣學界奠下電玩在地化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