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凡爾納科幻小說中文譯本研究--以《地底旅行》為例
    (2006) 陳明哲; Chen Ming-jer
    西元1900年,凡爾納的《八十日環遊記》首度引進中文的多元文學系統,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內,因為適逢梁啟超等人發起「小說界革命」,翻譯科學小說蔚為風潮,凡爾納其他的科幻作品,諸如《海底旅行》、《地底旅行》與《月界旅行》等,也都陸續有了中文譯本。從晚清時期以來,凡爾納的翻譯延續至今,雖然其間因為五四文人的文學取向不同而有所中斷,但挾著「科幻小說之父」的盛名,他的作品依然在文學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若我們總結這一百多年的中譯歷程,凡爾納的地位其實經歷了不同的變化,各個時期因為社會歷史背景不同,對於譯者、譯本與翻譯行為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晚清時期,翻譯文學仍處於文學多元系統的邊緣,而且又受到政治革命的影響,譯者傾向於強調科學的實用價值,把科幻小說當成教育大眾的工具,因此對於譯本便有許多更動。以魯迅的《地底旅行》中譯本來說,可以歸納出三個操縱的方向:一、符合傳統小說的框架。二、為政治目的服務。三、省略或簡化科學的描述。而這三個特色同樣見諸於同一時期凡爾納其他的科幻譯本。 到了五四時代,知識份子對於通俗小說的譯介不再熱衷,加上正規科學在中國落地生根,已經無人關心科普問題,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翻譯於是陷入停頓。 政府遷台之後,凡爾納科幻小說的翻譯漸漸回復,不過這個時候的出版社與譯者幾乎都把凡爾納的作品當成是青少年兒童讀物,因此在從事翻譯工作之時,便受到兒童文學翻譯規範的支配,絕大多數的譯本都以可接受性為主,高度充分性的翻譯極為少見。這個時期所翻譯的作品都是晚清就已經介紹過的,而且跟晚清一樣,翻譯的來源依舊是轉譯本,只是不同之處在於晚清以日文為主要轉譯的中介,而這個時候則以英譯本為主要來源。分析這個時期的《地底旅行》譯本之後,筆者發現三個操縱的大方向:一、為教育目的服務。二、迎合青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三、還原科幻成分。因為把他的小說定位成青少年兒童文學,因此沙維特所提出的兒童文學翻譯規範「教育兒童」與「符合兒童的閱讀能力」兩項,譯者均有相對應的操縱策略。至於原著小說中的科學描寫,大多數已經譯出了,但是因為受到上述規範的影響,有些科學段落依然遭到刪除或簡化。 綜觀整體,轉譯似乎是所有時代譯者的一致選擇,要尋找從法文譯出的版本極為不易,因此他的中文譯名一直都沒有固定,中文讀者對他的重視無法提升有一部份也導因於此。其次,凡爾納的原創小說數量有60幾部,而真正譯出的卻十分有限,尤其台灣地區幾乎都以科幻小說為重,相較於英語世界對他的認識在逐步修正,我們的翻譯則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所有的譯本都以「科幻小說之父」為號召,但是卻沒有讓他名實相符,也就是說,自晚清以來,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某些科幻文字從來就沒有機會跟中文讀者見面。
  • Item
    The Horror of Dasein:Reading Steele’s “The Days Between”
    (英語學系, 2011-03-??) Chia Yi Lee
    “The Days Between” is a story that appears a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novel Coyote, written by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writer Allen Steele. It tells of a man, Gillis, who lives all alone on a spaceship for 32 years—the other crew members being in an extended state of deep sleep or biostasis—and then dies in a random accident, 198 years before the ship will arrive at the planet Coyote. This paper begins from a Heideggerian interpretation of Gillis’sexistential condition, and then argues that Gillis’s unique existence presents a challenge to Heidegger’s grounding assumption of a being-in that constitutes both Dasein and its world. In the conclusion, the potential role of science fiction as a literary genr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Heidegger’s own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and art,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science fiction may be needed today for its power, a saving one likely, to elicit a responsible response to the pervasive technological instrumentalization.
  • Item
    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06-??) 陳惠齡; Chen, Wei-lin
    當以「世代」作為分析的概念,所謂前行代與新世代作家或可概分為文壇「主流」(姑以收錄於台灣文學史的經典名家為指標)與「潛流」(概指在多數學界與評論者眼中「學血統」未臻純正卻具有潛力者),在二者之間自有其不可迴避的承繼與衍異的書寫現象。循是而論,當針對前行代作家所擁有書寫文類特徵而進行「重寫」或「改寫」時,特別是新世代作家群表現最多的「鄉土地誌」文類,其操作策略與書寫行為為何?又亟於形塑「作品辨識度」的新世代作家,在小說主題、文類的延展與轉異現象為何?基於上述問題意識及所涉及的「世代」理論觀點,本論文所研擬議題,主要以被歸類為「新鄉土書寫」流派的文學世代結構者,作為觀察對象,至於「新世代」的界定,大致即以年齡層落於1965 年以後出生者為據。論述進程先是藉從新世代「生產新鄉土」作為上溯起點,繼則下探其所衍異而成擬歷史——家族的「魔魅鄉土」,以及晚近越界而寫就「末日小說」文類形式的「科幻鄉土」,作為觀測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