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中文結果式句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4) 蔡娗汸; Chai, Ting-Fang
    中文結果式句構擁有不少值得探討的特性,如句法—語義衝突(Huang, 1997)及 解釋上的歧義性,這些特性使結果式句構在形式句法有許多的研究(e.g., Huang, 1988; Zhang, 2001),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習 得,以彌補此研究缺口,研究考慮到三個影響兒童理解結果式句構的因素:句構類型 (賓語控制、主語控制和使役結果式句構)、語境和有生命性。6 至 8 歲的兒童共 60 名及中文母語者 20 名參與了本研究,受試者進行了兩個真值判斷任務(有語境及無語 境)和一個圖片選擇任務,以評估其對結果式句構的理解。研究發現,賓語控制結果句構最容易,其次是主語控制,而使役結果式句構則最 具挑戰性,其次,語境有助於兒童理解每一類型的結果式句構,有生命性也在句子歧 異理解扮演重要角色。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 習得中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964)相符。6 歲在有語 境支持下,對結果式句構已達成人程度的理解,7 歲兒童則可在無語境支持下達到成 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藉由有生命性的線索,理解結果式句構。
  • Item
    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
    (2008) 何信昌; Harvey Hsin-chang Ho
    本研究主要探討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亦即結果結構、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其一是文法判斷題,其二是開放式翻譯題。研究議題包括結構本身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三種結構間之關係、屬性效應、組別效應以及題型效應。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百零四位以中文為母語的高中生。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和高三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此三種結構在統計上呈現極顯著之相關。此相關性並不受到屬性效應、不同英語程度和實驗效應的影響,呈現以下習得次序:與格/雙賓結構最先習得、動質結構其次,而結果結構為後。回歸分析更顯露出此三種結構間之階層性預測關係:成功習得結果結構會顯著地預測成功習得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且動質結構亦會顯著地預測與格/雙賓結構之習得。檢測六大屬性時,亦發現在第二語言習得結構效應優於屬性效應。而單一結構的分析亦指示屬性效應大部分對於第二語言習得並無關鍵性的影響。此外,第二語言程度的因素亦受到了證實;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翻譯題來得好,顯示語言理解能力較語言使用能力先習得。最後,錯誤分析也證實了此三種結構一致的關係。本研究指出,不同的第二語言複雜程度、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語料刺激可能會導致此完結性相關結構之階層性習得次序。
  • Item
    英語動結式的三分法及其類型學意義
    (英語學系, 2014-11-??) 李朝; Chao Li
    通過對英語動結式的問卷調查研究,本文對把動結式歸為三類的分法提供了統計方面的證據。這三類分別是次語類化的弱動結式、次語類化的強動結式和非次語類化的強動結式。本文指出,以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之所以對這三類動結式的接受度表現出差異,原因在於使役成分、結果成分及結果成分所表述的對象這三種成分的整合難易程度。這一分析也可以用來解釋有關動結式的兩個蘊含共性。此外,本文還考察了憑藉動結式的三分法來對語言進行更為細緻分類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這一細分法的一個重要發現是,有的語言,如日語,雖然有次語類化的弱動結式和次語類化的強動結式,但沒有非次語類化的強動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