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WebQuest對英語學習者閱讀及批判性思考發展研究
    (2014) 蕭伊珊; Yi-shan, Hsiao
    隨著網際網路(以下簡稱為網路)及相關科技的發展,如何將其應用於實際課堂教學成為一研究課題。語言教學領域在探討將網路科技應用於實際課堂教學可能性的同時,相關衍生問題也接踵而至。網路資訊包羅萬象,訊息量大且豐富,易造成學生在學習時的理解困難與在搜尋閱讀時迷失方向。過去研究已提出數個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WebQuest。WebQuest為一網路探究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循序漸進,有目標地和網路資訊互動,進而學習相關主題知識。文獻顯示其在提升EFL學生閱讀及批判性思考上有顯著成效,但並未細述WebQuest如何促使學生此兩方面能力進步。此外,學生在WebQuest網路探究學習活動中需頻繁地閱讀、分析網路資訊,閱讀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二者實為密不可分,應納入同一研究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EFL學生在進行WebQuest網路探究學習活動時,閱讀及批判性思考兩者能力的發展情形。九位高中學生分成三組進行活動,參與此項為期兩個多月的WebQuest學習研究。期間學生們共完成兩個長期(long-term) WebQuest,主題分別為英雄故事,以及世界飲食文化。研究者觀察並記錄每一次課堂活動(task),並將各組學生上課討論對話錄音轉譯成逐字稿,供後續分析之用。學生在每堂課後需填寫一份課堂心得日誌,詳細記錄今天上課活動進行過程,學習心得等。研究者在每一WebQuest結束後與學生進行訪談:第一次為團體訪談,第二次為個人訪談。 結果顯示學生在閱讀及批判性思考兩方面皆有所發展。在閱讀能力方面,學生自我發展出閱讀策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在批判性思考能力方面,學生設立了不同的資訊篩選標準,發展出個人網路資訊搜尋模式,以及進行了深刻批判思考。最後,本研究提供英語教師在進行WebQuest教學時的具體建議。
  • Item
    Untitled
    (英語學系, 2016-09-??) Luis Galván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a system-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empathy and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literary studies. In general, empathy appears on different levels: as an element in the content of fiction, as a response by the average reader, and as an analytical tool for literary scholars. As for the latter, the object of empathy is often an authorial figure who is meant to warrant the “appropriate” emotional response. In this frame, criticism and authorship may be said to play correlative roles, and consequently affective criticism describes itself as enhancing the empathic response to literature. However, such criticism may naturally have certain biases with regard to texts and topics of greatest interest, and a focus on particular empathetic effects of texts might lose sight of how empathy works more generally in the system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how it arouses interest for example, and discriminates between high and low literature. Thus I want to argue that criticism can detach itself from the role of the emotions in order to question their cognitive or practical value. I also want to suggest that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s a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ystemic role of empathy and the emotions, could achie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ext processing activities, in species-typical ways and also in conventional frameworks, and a clearer grasp of both individual and social levels.
  • Item
    日治末期菁英青年的閱讀生活:以王萬居先生藏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10-??)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論文討論王萬居先生藏書調查結果。王萬居先生1925 年出生於台北市,是一位現年九十的醫師。從台北第二中學校畢業以後,1944 年進入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理乙班,1945年10月因終戰提早畢業。1946年9月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1950年畢業,自1957年至今在三峽從事地域醫療。台灣因屬於日本殖民地而被捲入世界大戰,日本統治結束後歸還中國,在新的執政者統領之下,社會體制面對極大的改變,這段歷史稱得上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動亂期,恰與王先生的就學期間完全疊合。本研究前半段論述對王先生藏書進行調查的結果:他現在的藏書中,戰前在日本發行的日語書籍佔了泰半,共計536本。筆者一本一本記錄其書名、著者名、發行日期、價格、書上的筆記,並將這536本以五領域來分類。經過本次調查,整理了王先生藏書有如下五點特徵:(1)集中在人文學方面,(2)多半是歐美作品的翻譯書,(3)岩波書店的書籍佔率二成,(4)有可能在台北或日本的書店購入書籍,(5)書上有戰後大學時代閱讀的手寫紀錄,表示王先生戰後仍有旺盛的讀書欲。後半段則透過有關台北高校生回憶錄等的資料,論述高等學校如何影響菁英青年形成讀書生活的「型」。透過日治末期菁英的閱讀生活,本文嘗試描述台灣如何累積知識,以及生活史、文化史的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