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
    (2012) 侯巧蕙; HOU, CHAO HWEI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呈現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1895年台灣脫離中國清朝,接受日本近五十年的殖民統治。隨著大批日本人來台,日人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被引進台灣,日本飲食文化更是深深影響台灣人;然而,歷來有關台灣飲食文學書寫之研究,則多著重於戰後的書寫。所以,本文主要參考日治時期台灣文人書寫的回憶錄、自傳、小說,來了解當時台灣漢人的飲食文化。 首先,本文應用Sidney W. Mintz的飲食理論,來說明台灣漢人在日治時期內在飲食口味,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的轉變,並分別由「總督府的飲食衛生政策」及「日本新式教育」兩個面向來討論。日人推動衛生工程建設、飲食衛生管理規則及市場環境衛生改善,使得台人在飲食衛生習慣上能更接近日人。另一方面,從公學校使用的國語教材、中學校的住宿生活以及新生代知識分子的留日經驗,皆可看到日本的飲食文化,透過新式教育的方式滲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接著,本文藉由分析日治時期小說中使用的飲食題材,從多個面向來觀察社會不同階層的飲食文化,探討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並獲得以下結論。第一,文人雅士或富豪人家透過東洋式的飲食消費,展現自己的階級地位及品味;第二,農家和勞動階層的飲食主要以番薯、稀飯、醬菜為主,反映出大眾階層生活窮困的狀況;第三,進入戰時體制的台灣,因物資嚴重缺乏,食物採取配給制度,造成人民糧食不足。本論文以台灣在地文人之書寫,來討論當時台灣漢人的飲食文化,期望藉由本論文的撰寫,能讓台灣日治時期漢人的飲食文化面貌更臻完備。
  • Item
    蔡秋桐小說的寫實風格
    (2018) 鐘靜嫻; Chung, Ching-Hsien
    蔡秋桐的小說具有寫實風格,描寫底層人物活靈活現,涓滴不漏的以台灣本土風味真實呈現,在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以台灣話文書寫的寫實創作,展現本土作家獨特風格。他寫作技法不避俚俗,以幽默、揶揄、諷諭方式,跳脫 賴和、楊守愚的「正面寫實」,而獨樹一格以「反面寫實」揮灑自如,成為具有時代語言的特色。 在他的小說寫實風格中流瀉,情節緊湊完整逼真、人物描繪舉手投足刻畫入微,他的小說在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中可稱為奇葩,雖在殖民體制內卻能感受被殖民者受制於體制外,在這個框架中蔡秋桐藉著舞文弄墨,在既定的社會氛圍遊戲潛規則下,他仍奮力守護底層人物,並非出蠻力去爭取,而是藉人、藉景、藉物如實呈現,以深入融合在暗喻中,伸張人民的心聲。 蔡秋桐的作品應該深受寫實主義的影響,充份彰顯日治時期台灣社會被殖民統治下,人民必須承受殖民者欲完成的任務,以致身心上遭受多重威脅、壓迫,因此,蔡秋桐藉由台灣話文書寫的形式反諷、諷刺時政以抒發情感。舉凡台灣傳統社會所遺留下來的種種信仰習俗,蔡秋桐皆運用文字書寫爬梳,以旁敲側擊的批判。蔡秋桐擅長運用正話反說的技巧,諷諭當時日警的蠻橫無理,使用不公不義的手段,加重人民百姓的苦楚雪上加霜。 蔡秋桐身為「保正」處於百姓與警察之間,目睹一切只能以跳脫式書寫的技巧,以調皮、幽默的口吻,暫時得以舒展心中懊惱與不堪。蔡秋桐所認知的當時僅能以無言的抗議,故而用較溫和的台灣話語文來書寫,不但符合順應當時知識份子「文化啟蒙」的角色定位,就以台灣話文書寫風情民俗,更呈顯蔡秋桐具足寫實風格特異的超能力,並且將日治時期台灣小說、民俗文化刻烙印痕留下完整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