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艾倫‧金斯堡〈嚎叫〉及〈卡第绪〉中 失敗的真摯性
    (2023) 尚法諾; Robert Sean Farnon
    摘要 本論文探討金斯堡最著名的兩首詩的意義和文本經驗──這兩首詩在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生態中定義了他這一代人。如本論文所論,這些文本之所以有意義,在於它們表達了主張擁有真摯性卻失敗的後果,這種失敗部分源自於一種神話化形式的國族主義意識形態。我想闡明,金斯堡浩瀚的詩歌結構並不支持引起分裂的個體主義,而是將官方(白人新教)美國文化暴露在其自身邊界內產生的異質記憶和話語材料中。美國對真摯性的主流主張是基於一種物化的國族主義,被這種詩歌形式的暴露所破壞。 第一章通過探討金斯堡的閾限狀態如何影響他在〈嚎叫〉中對美國的批評,以及國族主義的問題是如何透過將歐洲的猶太大屠殺意象與美國對自身麻煩的闡述並置來呈現的,從而探討了為什麼美國國族主義對金斯堡而言如此有問題。金斯堡的作品試圖通過收集美國歷史敘事中未被承認的聲音,並通過引起人們關注少數民族對美國生活的詮釋,來糾正和修正美國被認定存在的真摯性。 在第二章中,我的焦點是金斯堡在其詩〈卡第绪〉中針對失敗的真摯性的詩歌形式清算,這裡的真摯性以更加私人的形式被感知到。透過心理健康評估和母親角色的脈絡,以及作為解構猶太人哀悼祈禱文的一部分,這些形式被問題化。背負著他母親的遺澤,金斯堡在〈卡第绪〉中比在〈嚎叫〉中更直接地處理了歷史上猶太教的正式儀式。在這篇後來的作品中,詩人調整了傳統宗教權威與他自己的精神真摯性之間的關係,這種方式提供了一種重構存在於世界的可能,但也承擔了在他自己的真摯性方面失敗的風險。
  • Item
    吳興國版《蛻變》之閾限性
    (2014) 張彩鸞; WU CHANG, TSAILUAN
    吳興國版《蛻變》是無數片段的拼貼,包含了多媒體技術的動畫投影,以及當代話劇,現代舞,和京劇崑曲的中國戲曲表演。演出搭配著數位化的背景音樂,以及現場樂隊的樂曲演奏和戲曲唱段伴奏。它依據卡夫卡的故事,加上吳興國的詮釋,結合東西方表演藝術,是一種混合的跨文化劇。此演出極具閾限性,詞彙源於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重述阿諾德‧范‧杰內普(Arnord van Gennep)的通過儀式三階段中的「過渡」期。特納堅信此階段是「模糊的中間」狀態,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蘇珊•布羅德赫斯特(Susan Broadhurst)對閾限性表演多所著墨,認為此類演出有兩種最常見的特點,就是「混合性」與「互文性」。吳興國版《蛻變》結合東西文化,踰越邊界,重組片段,現場演出和數位錄製的配樂交錯,並運用了最新的多媒體技術。我從三個方面的寓意來看它的閾限性:多媒體影像,舞台場景,以及劇中劇。此外,也審慎探索此劇靈魂人物吳興國,個人的蛻變情境。 《蛻變》一劇共有六幕,分別闡述世間不同的閾界。它強調,藉由死亡和輪迴,被孤立或迷失於夢境的今世人類,仍可懷著蛻變的希望。這數位化的演出,應用多媒體技術於講述故事的過程,進而觸及各樣神秘空間與敘述展延。吳興國描述著今世的人類,歷經宇宙的變幻莫測,等待著蛻變一刻的到來。閾界音樂配合著象徵意義濃厚的舞台設計,用以詮釋劇中主角被孤立、遺棄的痛苦記憶。在夢幻情愛的這一幕,吳興國藉由口白和崑曲唱段,來區隔不斷轉換的人物,並結合東方虛構的愛情故事《牡丹亭》與西方卡夫卡的真實羅曼史。觀眾在吳興國的劇中劇,看到了夢中夢。牡丹亭裡的杜麗娘走進葛里戈的舞台,糾結著卡夫卡與三位女性之間的戀情。他們等待著,從夢境中被喚醒。此劇寓意在於,人類要跨入另一世界,必須通過死亡或夢想的中介場域。以他個人經驗為例:被孤立、受譴責為邪門歪道的演出風格,在成功地得到世界肯定之後,終於解除了他心中那巨大的桎梏。吳興國擺脫了卡夫卡的框架,以獨特詮釋方式彰顯其《蛻變》之閾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