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晚清重寫型小說的文明想像及寫作實踐
    (2024) 蔡靖妏; Tsai, Jing-Wen
    本研究以吳趼人《新石頭記》、西泠冬青《新水滸》、陸士諤《新水滸》三部晚清重寫型小說為核心,探究晚清作家如何透過「重寫」策略,刻意挪用、變造前文本的情節框架、人物性格與義理價值,使重寫文本承擔起文化傳承之使命,同時折射出時空新變與家國存亡的當代問題,從而在各種新舊價值的拔河裡,釐清何謂真正的「文明」。整體而言,晚清重寫型小說的創作,既響應梁啟超「小說界革命」的號召,又突破文壇長久以來對續書「誨淫誨盜」、「狗尾續貂」的批評,更繼承「演義」的淑世作用,藉此擘畫「文明新中國」的想像藍圖,此為其價值所在。本研究第二章以「現代化時空的創建」作為主軸,討論在「進化論」風潮下,作者對故事時空進行進化處理,讓前文本中的舊人物現身晚清,觀看與體驗以「上海」為代表的港埠都市,形成「入世-考察-歸返」新型態遊歷敘事結構,找尋改造自我與中國的可能方案。從中發現「動力機械、報時工具、照明工具」三面向為現代化時空的重要指標,甚至衍伸所謂的「上海模式」,作為建造新中國的物質要件。此外,《新石頭記》又進一步幻設烏托邦,揭示中國既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科技發展的根源,唯有鎔舊鑄新才是通往現代化的可行方案。伴隨西潮傳入,新空間與新制度必然對城市寓居者展開管理與改造,因此,「身體」可說是一種文化建構物,反映不同歷史文化階段的概念演變。故本研究第三章「理想文明人的形塑」著眼於故事人物不合時宜、不受管控的身體展演,從「便溺、飲食、衣著」三種生活面向,探析知識與權力的交互運作,從而掌握講究衛生、強國保種乃晚清社會的新共識,目的在於形塑一個「強健守禮法」的理想文明身體。另一方面,晚清時人意識到中國精神文明正崩塌瓦解,亟需重新確立立身處世的核心價值,故第四章「新中國夢的反思」,聚焦討論小說通過重申「內聖外王」的儒家思想,展開「王霸之辨、義利之辨」的辯證,最後綰合儒學與西學,建構一個萬國來服的「大同世界」,可以發現晚清作家以重寫演義來打造新中國夢,不僅是對舊小說的反省與修正,更是一種文明存續與進化的具體實踐方式。
  • Item
    凡爾納科幻小說中文譯本研究--以《地底旅行》為例
    (2006) 陳明哲; Chen Ming-jer
    西元1900年,凡爾納的《八十日環遊記》首度引進中文的多元文學系統,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內,因為適逢梁啟超等人發起「小說界革命」,翻譯科學小說蔚為風潮,凡爾納其他的科幻作品,諸如《海底旅行》、《地底旅行》與《月界旅行》等,也都陸續有了中文譯本。從晚清時期以來,凡爾納的翻譯延續至今,雖然其間因為五四文人的文學取向不同而有所中斷,但挾著「科幻小說之父」的盛名,他的作品依然在文學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若我們總結這一百多年的中譯歷程,凡爾納的地位其實經歷了不同的變化,各個時期因為社會歷史背景不同,對於譯者、譯本與翻譯行為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晚清時期,翻譯文學仍處於文學多元系統的邊緣,而且又受到政治革命的影響,譯者傾向於強調科學的實用價值,把科幻小說當成教育大眾的工具,因此對於譯本便有許多更動。以魯迅的《地底旅行》中譯本來說,可以歸納出三個操縱的方向:一、符合傳統小說的框架。二、為政治目的服務。三、省略或簡化科學的描述。而這三個特色同樣見諸於同一時期凡爾納其他的科幻譯本。 到了五四時代,知識份子對於通俗小說的譯介不再熱衷,加上正規科學在中國落地生根,已經無人關心科普問題,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翻譯於是陷入停頓。 政府遷台之後,凡爾納科幻小說的翻譯漸漸回復,不過這個時候的出版社與譯者幾乎都把凡爾納的作品當成是青少年兒童讀物,因此在從事翻譯工作之時,便受到兒童文學翻譯規範的支配,絕大多數的譯本都以可接受性為主,高度充分性的翻譯極為少見。這個時期所翻譯的作品都是晚清就已經介紹過的,而且跟晚清一樣,翻譯的來源依舊是轉譯本,只是不同之處在於晚清以日文為主要轉譯的中介,而這個時候則以英譯本為主要來源。分析這個時期的《地底旅行》譯本之後,筆者發現三個操縱的大方向:一、為教育目的服務。二、迎合青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三、還原科幻成分。因為把他的小說定位成青少年兒童文學,因此沙維特所提出的兒童文學翻譯規範「教育兒童」與「符合兒童的閱讀能力」兩項,譯者均有相對應的操縱策略。至於原著小說中的科學描寫,大多數已經譯出了,但是因為受到上述規範的影響,有些科學段落依然遭到刪除或簡化。 綜觀整體,轉譯似乎是所有時代譯者的一致選擇,要尋找從法文譯出的版本極為不易,因此他的中文譯名一直都沒有固定,中文讀者對他的重視無法提升有一部份也導因於此。其次,凡爾納的原創小說數量有60幾部,而真正譯出的卻十分有限,尤其台灣地區幾乎都以科幻小說為重,相較於英語世界對他的認識在逐步修正,我們的翻譯則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所有的譯本都以「科幻小說之父」為號召,但是卻沒有讓他名實相符,也就是說,自晚清以來,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某些科幻文字從來就沒有機會跟中文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