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文化翻譯角度論《鼠族》中之混雜英文及其翻譯策略
    (2023) 沈子銓; Shen, Tzyy-Chyuan
    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的知名圖像小說《鼠族》(Maus)於2020年終於譯入繁體中文世界。書中作者父親符拉迪克所使用的混雜/「非標準」英文為文本其中一項重要特徵,然而,在繁體中文版中,該角色對白的翻譯卻不盡人意。本論文的主要目的為(一)證明翻譯混雜語言時,應採用小眾化、異質化的策略,才能保留該種語言所傳達的文化、歷史和政治背景,以及其使用者的身份;(二)借鏡後殖民翻譯論述中的寫作、翻譯技巧,提出一套概括性的指導原則來幫助後續可能碰到同樣問題的譯者。本研究首先剖釋混雜語言的特點及其與後殖民文學的關聯性,同時闡述保留符拉迪克獨特的語言即促進文化差異,且有助於瓦解標準/「正確」英文的霸權。再者,筆者探討保羅.班迪亞(Paul Bandia, 1993)提出的翻譯技巧(直譯、語義轉換和搭配轉換),以及「翻譯腔」作為風格能夠幫助有文化意識的譯者處理混雜性,並在譯文中創造類似於原文的 「居間」(“in-between”)效果。接著,本文分析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和日文版《鼠族》譯者所各自採用的翻譯策略、技巧以及三本書中的譯例,以揭示亞洲譯者處理此類混雜文本的現狀。最後,筆者比較《鼠族》原文中的混雜語言以及三本譯本於接收端分別創造的效果,進而探究原作和譯文間的差異如何影響讀者對於角色和文本的詮釋以及世界觀的建構。此份研究主要以英中語言對為對象,討論混雜語言所造成的翻譯問題,為台灣以及中文學術界的先行論文之一。文中所提出的指導原則雖不盡完美,但仍期望能藉此提高混雜語言的地位,並幫助譯者面對混雜文本,克服可能的挑戰。
  • Item
    對《戀愛中的女人》原始主義之再思
    (2011) 王莉菁; Wang, Li-Jing
    本論文主張,在「原始主義」的外表下,也就是西方與非西方之二元理論基礎,勞倫斯在《戀愛中的女人》,運用此種比喻以及其他相關的二元對立觀念,於實質上強調了均衡的議題(精神、心理、身體、文化等層面)。第一章廣泛地討論了二十世紀的藝術中,對原始意象的再現;並歸納出對於原始他者的再現方式有二:其一是延續了對原始他者所產生的兩種極端投射,其二則藉由此他者提供了混雜性,為抵抗文化階級帶來更多的可能。我從這些不同的再現意義出發,深入探討《戀愛中的女人》何以被解讀成是一部帶有原始主義意識型態的小說(第二章與第三章),以及為何必須正面看待這小說的「原始主義」(第四章)。第二章聚焦在女性的「文化形象」,呈現女性角色與非洲意象的象徵性連結。第三章分析男性角色的文化形象,以及男性角色與小說中所稱的「北方原則」,也就是陽剛的西方意象,之間的象徵性連結。第四章交叉地解讀這些角色的文化形象,同時試圖闡明角色與意象間複雜的交錯相關性(比如:女性角色與北方原則的共通性,以及男性角色與非洲意象的相似處)。我認為這些隱含在小說中的交錯性面向,一方面顛覆了一般認為原始主義只會傳遞性別層面的意識型態之看法;另一方面也推翻了北方與非洲意象的對立衝突性。最後我希望透過此論文呈現出,《戀愛中的女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二分法的結構,但這正是勞倫斯藉以提倡「平衡的」生活觀與世界觀之途徑。
  • Item
    爵士化黑人身份認同:童妮.摩里森《爵士樂》中的重複與差異
    (2009) 簡鈺娟; Yu-Jyuan Jian
    本論文研究爵士樂與童妮‧摩里森《爵士樂》之間的多重連結,並據此探討《爵士樂》如何藉由形式上的重複與差異塑造黑人身分認同。第一章對爵士樂的雜糅歷史及表演性質進行檢視,並試圖解釋我為何將《爵士樂》視為未定的黑人身分認同之表現形式。藉此,我以摩里森書中所運用的爵士樂技巧,證明她對黑人身分認同所持的非本質主義式態度。第二章運用爵士樂中的即興重複段,解釋《爵士樂》裡的重複如何即興演繹黑人身分認同。在我看來,循環出現的主題與反覆的節奏能使不同情境的主題呈現出多重樣貌,以及藉「衍異」產生個人身分認同的多種解釋。第三章研究《爵士樂》如何將聖經故事轉變為非裔美國人的爵士樂曲,使書中人物、敘事者、及讀者皆可在其中隨意即興演繹個人身分的意涵。藉由《聖經》跟《爵士樂》的比較,我企圖檢視《爵士樂》如何以重寫聖經裡的場景來建構黑人身分認同。總之,我詳細說明《爵士樂》中的人物宛如爵士樂演奏者般,經歷認同的過程且以多變的形式演奏出他們的身分認同。藉由分析爵士樂中的重複與差異,我將黑人身分認同詮釋為可藉演奏而重複的範疇。作為雜糅的產物,《爵士樂》允許自身被再製為「衍異」形式下的產物,且持續激發此本小說被嫁接到不同情境下的黑人身分認同之新詮釋。
  • Item
    Untitled
    (英語學系, 2016-09-??) José R. Ibáñez
    This article analyzes Ha Jin’s “Winds and Clouds over a Funeral” within a Kachruvian framework. Firstly, it examines Braj B. Kachru’s concepts of “contact literature” and the “bilingual’s creativity” in that both of these undermine the traditional homogeneity of a monolingual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 then offer an overview of Kachru’s taxonomical model as a means of explaining the cultural, grammatical and linguistic alterations in the creativity of bilinguals, especially that of writers who us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his regard, and bearing in mind Haoming Gong’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 explore Ha Jin’s “Winds and Clouds over a Funeral” in terms of the linguistic processes and nativiz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is Chinese-American author in order to transfercultural aspects from his native language, Chinese. Through this I aim to reveal and describe the hybrid nature of the work of Ha Jin, a writer who I believe is paving the way for a reassessment of Asian-American fi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