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中文否定詞「沒有」的言談功能
    (2004) 余瑞瑩; Anne Jui-Ying Yu
    摘 要 本文探討中文否定詞沒有在口說語料中的言談功能。有別於以往對於否定詞的研究多半侷限於詞語在單句中的語意及句法結構分析,本文透過日常的口說語料分析沒有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語料分日常對話及電視節目兩大類,長達2.5小時,共收集到266筆語料。文中分析結果與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主觀性(subjectivity)及單一性(unidirectionality)等觀念有關。 沒有的言談功能分別以局部(local)及全面(global)的言談層面討論。沒有在這兩個層次中分別擔任的功能主要分為六大類:(1)否定(negation)、(2)緩和(mitigation)、(3)規避(evasion) (局部言談層次)、(4)修正(revision)、(5)話輪轉換(turn-taking)以及(6)話題轉換(topic-shift) (全面言談層次)。否定功能用以否定前一語句的表層或隱含意義,緩和功能用以減輕隱含於前句中的讚揚或詢問者對於答案的期望,或是減緩即將出現的語句(通常帶有要求)的力量強度(force)。規避功能針對上一句的問題給予回答,然而之後連接的回答內容卻與問題無關,顯示說話者對於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答案。修正功能分為兩類,一類是說者對本身之前的談話內容自我修正,另一類是說者對其他說話者的談話內容加以修飾。話輪轉換功能用以幫助說者保有或贏得發言權;話題轉換功能用以區隔緊接的談話內容與前段內容。文中亦進一步將沒有的言談功能重新歸類為五大類,將規避功能視為修正功能的一種。此五大類功能顯示沒有跳脫原本純粹為結構成分(如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詞用法,而具備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的功能,表達前後語段的關聯。沒有的言談功能仍存有否定的語意,但此語意為隱含,並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度。此隱含及主觀的否定語意須從文中推測。沒有言談功能的產生可以以Traugott對語意發展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解釋。
  • Item
    言談標記
    (2011/08-2012/07) 畢永峨
    言談標記的過往研究成果豐富,此次擬深入探討中文口語中之言談標記,特別是人稱代詞與副詞形成的言談標記與其功能。人稱代詞為非典型之功能詞,副詞亦為非典型之實詞,然而本次研究將把人稱代詞與副詞視為虛詞到實詞這一連續統上較易形成言談標記的兩端代表。本次計畫的目的,是想透過對這兩種不同詞類的研究,能對言談標記的形成有更深入的認識,特別是有關言談標記形成與語法化,詞彙化,習語化(構式化)等概念之關係的理論探討。 近來的理論環繞於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言談標記的形成,對語法化理論有何影響?言談標記與傳統定義的語法化概念不盡符合的最大關鍵在於言談標記的形式是相對自由的。然而言談標記的形成跟語法化的機制類似,即語用推理在語境的運作與高頻使用的效應將語用推理過程規約化。而且傳統語法化的例子與言談標記的形成都是功能擴展的範例。再者,兩類都各有與共現成分習語化(構式化)甚至最終詞彙化的例子。所以,言談標記的研究提供了讓我們進一步釐清語法化與詞彙化理論問題的機會。另外一個問題,即言談標記發生位置與其言談功能是否有對應關係。在句首(左邊)都表達主觀性,而在句末(右邊)都表達交互主觀性嗎?左邊與右邊具有不對稱性,實肇因於語流的先後性,所以先說的(左邊)為說話人導向,而後說的(右邊)為聽話人導向的分佈,是合理的假設。然而,這個理論上的典型,尚須更多的語料來印證,實際情況可能因其他因素使事情比這個假設要複雜。針對人稱代詞,我們會研究它們在變成言談標記的過程中,有無習語化(構式化)的現象。若無,則此過程為廣義的語法化嗎?甚至是狹義的語法化?另一方面,針對具有實詞意義的副詞,我們會檢視其與共現成分(基本上就是其所修飾之動詞或形容詞)的交互運作,形成構式,最終習語化或詞彙化的過程。哪些次類的形容詞與動詞容易與副詞搭配?有無固定的模式與原則?有何音韻及構詞和句法上的特色?另外,針對人稱代詞及副詞,我們也都會檢視言談標記發生位置(句首或句末)及其言談功能(主觀性及交互主觀性)是否有清楚的對應關係? 我們希望透過這份研究,彰顯功能學派的立場,即語意及語法都是動態的。語言使用對語言結構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彼此影響,彼此型塑。詞彙跟語法也不是各自為政,它們實為同一連續統之兩端,都是構式,只有複雜度的分別。最後,語言範疇,如詞類的劃分,也不可能黑白分明,詞類的歸屬其實是具有流動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