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談《論述》之翻譯(2003) 方淑惠; Shu-hui Fang本論文共分五章,探討筆者翻譯《論述》(Discourse)一書之過程,以及翻譯實踐上的技巧與策略。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論述》一書時的個人背景,以及撰寫論文的動機和論文架構。第二章為「原著介紹」,簡介作者莎拉‧彌爾斯的研究領域、影響她研究方向的因素等,同時也節錄《論述》一書各章的內容重點。第三章為「翻譯過程」,以詮釋學派之「闡釋循環」理論為主軸,說明筆者的翻譯歷程。此外,亦解釋筆者翻譯重要字詞時之考量。第四章為「翻譯實務探討」,說明筆者在實際翻譯時所運用的策略與文體選擇。第五章為「結語」,總結全文,提出筆者翻譯之心得與感想。Item 重讀班雅明〈譯者使命〉:觀看字在中英翻譯裡的「逾命」(2017) 鄭惠芬; Cheng, Hui-Fen在翻譯學的研究領域裡,瓦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譯者使命〉(“Die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是學者相當喜歡引用的文章之一。然而,學者在論及這篇翻譯「理論」時,特別是在中英文世界裡,大多是以文中的幾個關鍵字如”afterlife”、「來生」、「碎片」、「純語言」、「可譯性」等單獨的概念進行其各自的闡述,反觀各種中英譯本,各譯本間在論述邏輯的呈現上更有著極大的差異,甚或矛盾。有鑑於此,本文乃試圖從哲學詮釋學所關注的對話性出發,期望能藉著班雅明的其他文章發現到文章中彼此關聯的互文性,並藉此拓展視閾,以便更深刻地了解班雅明在〈譯者〉所欲展現的觀點。藉著詳細分析班雅明早期的另一篇重要語言哲學書寫〈論語言之究竟及論人的語言〉(”Über Sprache überhaupt und über die Sprache des Menschen”),筆者發現到兩篇文章之間極為密切的互文關係,許多字句甚至有「繼續討論」的跡象。而班雅明對語言哲學一以貫之的關懷,以及將語言置於形上學與神學層次予以討論的特殊論述模式,更是兩者間最明顯的共通性。而在《德國悲悼劇的起源》(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之中,班雅明更明確地表示,其與眾不同的學術書寫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創造性批評文體,目的即在揭露人認知的侷限,並藉此推翻因傳統的累積而漸趨腐化的既定概念。 以此反觀〈譯者〉一文的中英譯本,筆者發現到,班雅明貫穿在各個片段書寫中宛如紅線貫穿的語言哲學脈絡,以及生前即難以為其同時代學者所理解的實驗式文體,常因時代的落差而在譯介過程中無可避免地被忽略。其中尤以1968年由漢娜‧鄂蘭主編的《啟迪》(Illuminations)中所收錄之宗恩(Harry Zohn)英譯本影響尤劇。為了更深刻地呈現這樣的忽略所產生的翻譯問題,本論文即以〈譯者〉與〈論語言〉兩者具有密切互文性的幾個關鍵哲學「概念字」,如:Erkenntnis(認知)、Mitteilung(傳達)、Sinn/Bedeutung(意涵/指涉)、Überleben/Fortleben(逾生/續命)、以及因自由與忠實之討論所衍生的Sinnwiedergabe/Wörtlichkeit(意涵再現/字譯)為代表,重新梳理〈譯者〉一文,並進而觀察這些字在宗恩譯本、後續再譯本、與中英評論中的流變。 在這樣的「字的鑽探」中,筆者觀察到眾多譯本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亦看到文字在原作與各譯作之間/之上/之外所共同展現的無盡「逾生」與「續命」。以此重讀〈譯者〉,每個字因對話之交互作用而展開其無窮無盡的生命,而這樣的鑽探過程亦在在證明班雅明在〈譯者〉中所賦予翻譯的哲學使命。Item 台灣清治末期(1871-1895)散文中的文化論述研究(2010) 楊書瑋; YANG, SHU-WEI清帝國統治台灣逾二百年。其中在清治末期時,列強對台灣之覬覦與侵擾的情形愈加劇烈,而這也使得清廷對台灣的治理政策有所轉變;此外,台灣與國際之間的貿易也愈趨頻繁。由於這樣的變動與背景,使得清治末期在台灣歷史上有其重要性與特殊性,所以本文以此一時期的台灣散文作為研究素材,探討其中的文化論述。而本文所探討之文化論述,主要聚焦在三個主題:政治與教育、產業經濟,以及民情風俗。在政治與教育方面,當時的論述主要著重在台灣地位與對外關係、洋務運動,以及教育等議題之探討。而在產業經濟方面,當時的散文所探討之議題包括自然資源、國際貿易,以及財政制度等面向之議論。至於民情風俗方面,當時的散文主要是民間信仰、生命禮俗與歲時節令,以及生活習俗等三方面的書寫。 透過上述三大主題的探討,本文發現在台灣清治末期的散文中,清末的文人作家大多是以帝國之眼的觀看視角,來看待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民俗文化;而且散文中充斥著正∕反之二元對立的論述模式。不過,散文中也呈現出初具現代性的社會圖像。Item Untitled(英語學系, 2015-05-??) Marcelo SvirskyThe Boycotts,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BDS) Movement is a global political campaign led by Palestinian civil society since 2005. Its official aim is to put pressure on Israel to radically change its policies towards Palestinians. Drawing on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DS movement by looking into its affective powers. In particular, it claims that, above all else, acting as a political mediator BDS weakens the predominance of the current assemblage of public discourses on Israel-Palestine.Item Untitled(英語學系, 2015-05-??) Marcelo SvirskyThe Boycotts,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BDS) Movement is a global political campaign led by Palestinian civil society since 2005. Its official aim is to put pressure on Israel to radically change its policies towards Palestinians. Drawing on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DS movement by looking into its affective powers. In particular, it claims that, above all else, acting as a political mediator BDS weakens the predominance of the current assemblage of public discourses on Israel-Palestine.Item 客語及台語與性相關的髒話初探(臺灣語文學系, 2012-04-??) 鄭雅怡; Tenn, Nga-i髒話是一種民間的語言行為,普遍存在於各種語言,並長期施行於日常生活當中。從古至今,髒話不但發展出多種表達方式與用途,更兼具多重的社會心理功能,因而可藉由探索髒話來探究歷史與風俗的演變。然而,由於精英階層的文化歧視,像髒話這麼突顯又長久遍存的語言行為,至今卻鮮少被學界注意。所以本論文主張必須突破這種學術偏見,以新的研究視野來探討此類普羅百姓的語文化。所有的髒話之中,與性相關的語詞向來被認為禁忌度(taboo loading)最高,不只數量多而發達,還展現鮮明的性別意識。本論文以台語、客語這兩種台灣本土母語中與性相關的髒話語料做為研究對象,把它們視為一個論述空間(discourse),並比較這兩種語言中此類髒話的構成方式以及它們所體現的性別觀點。目前初步的研究發現,台語、客語與性相關的髒話當中,許多極為相似,可以互通,同時大多呈顯以男性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不過客語的誇張性、表達性、大膽開放尺度以及意象的豐富程度都超過台語,殺傷力相對也較強。這兩種語言的這些共同點和差異該如何詮釋?與台灣的歷史、社會變遷和福佬、客家這兩個族群的關係可以做何種聯結?這些都是本論文試圖探討的課題。Item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Local Schools(英語學系, 2010-06-??) 國際學生在澳洲的英語教育:融入的政策與異化的言談; Ruth Arber本篇論文旨在探討澳洲維多利亞地區的中學教師對國際學生融入教育的看法。對晚近的研究初步分析的結果顯示教師們均能了解英語教育的重要性,且都能朝此目標戮力執行。然而,進一步分析發現教師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往往與融入教育的精神有所違侼,反映出彌補語言欠缺的教學觀點,同時簡化語言文化的內涵至語言單位與其連結的系統,而非其體現與經驗。即使教師們志在幫助所有的學生融入,他們的努力卻被異化的言談所削弱。他們的言談在同與異,語言與文化,以及英語學習這些議題間折衝妥協。這些言談呈現出國際學生被視為社區中的異鄉人,重新定義融入教育,同時限制了他們與當代及全球生活世界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