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感覺,感官,與超諸人類的: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倫理式美學
    (2022) 王怡惠; Wang, Yi-Hui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維吉尼亞.吳爾芙作品中的「倫理式美學」。吳爾芙作為一個對社會議題敏銳的現代主義者,一直以來,她作品的特色不只彰顯在創新的寫作手法上,更在於對他/牠/它者的道德關懷。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透過關注吳爾芙筆下角色的感官和知覺經驗,並且將這些視為「物件」來看待;我們將可以更清楚明瞭在現代社會中,現代性的議題以及人物的感官知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影響。另外,更重要的是,這些「物件」可以提供讀者倫理的視角,進而去重新思索和定義自我與他人、主體與客體、人類與非人之間的關係。本論文第一章著重於處理現代主義脈絡中,真實與再現的議題。本章主張吳爾芙式的現代主義美學,是基於對現代性來臨的反思與反應。第二章則將真實與再現的議題擴展到倫理的層面,並以此將吳爾芙的倫理與當代理論連結而進行對話。本章建構了本論文的理論框架,認為吳爾芙藉由描寫人物的感官與知覺,表達她對邊緣化群體的倫理關注。接續的三章則為文本分析;著重在解讀人物感覺和感官的物件性。第三章探討了《戴維洛夫人》中的視覺及聽覺感官經驗,說明了吳爾芙如何利用此物件性來掙脫國族主義的桎梏。第四章則是比較《燈塔行》和《幕間》兩本小說。本章主張透過視覺及聽覺的描寫,吳爾芙利用這些物件性來抵抗單一文化及一元性的價值觀。最後的第五章則探討了《一隻叫活力的狗》中的嗅覺;並主張這些嗅覺的物件性能夠模糊化人類與非人的界線性。本論文透過關注吳爾芙作品中人類的感覺和感官的物件性,試圖將現代主義之中的美學和倫理立場連結起來;我並將其稱為「倫理式美學」。我希冀能在現代主義相關的研究中證明:吳爾芙並非如所被批評般的擁抱菁英主義。事實上吳爾芙一直以來都不遺餘力地在她的著作中,展現了對邊緣化和脆危群體的道德責任。關鍵字: 倫理、美學、感覺、感官、物件、感知、真實、再現、吳爾芙
  • Item
    「分享獨白之際,正是時間的來臨」吳爾芙作品《波浪》中的列維納斯之他者時間
    (2004) 李芳儀; Fang-yi Li
    本篇論文試探維吉尼亞‧吳爾芙,透過其作品《波浪》,勾勒出對時間意識 的向內深掘,不僅適切地回應了現代主義時間觀著眼於當下之封閉性,亦蘊涵了 倫理主題的根源。柏格森所謂的「沒有一件事是被遺忘的」,在在呈現了現代主 義的共時性想像,是如何地運作以抗衡其獨特的時間斷裂經驗;現代主義時間觀 因而展現於過去與現在的疊合、兩者時間差異的消弭。藉由勾勒倫理時間對非當 下、非現在事物的開放性格,吳爾芙所要回應的便是這樣一個為「這是此時此地」 之當下性所拖撈的時間結構。本文對吳爾芙時間觀之詮釋,步伍列維納斯的倫理 思維,指出兩者對「斷裂」概念的關注,終將體現對倫理時間的根本實踐。 在《波浪》中,共時性與異時性的張力總是併陳交疊。第一章引用列維納斯 的主要論點,界定吳爾芙的時間觀為(因)他者(而存在的)時間,不同人物皆 在當下成就了與他者的異時性時間關連:當下遂因他者的到來而迸裂。第二章則 試圖探究時間斷裂何以成為現代主義主體建構的一種隱喻力量,從此一面向出發 我們可以說,對吳爾芙而言,唯有透過對主體性的重新思索,才得以獲致對現代 主義斷裂時間的深刻理解。第三章藉由與儂西「死亡共同體」概念的相互參照, 論述吳爾芙對他者之死的關懷,具體地顯現了列維納斯所謂的「責任」倫理如何 必然地朝政治面向開展。因此,Percival 之死所揭露的真相無非是:倘若真有 也必須有一「共同體」的存在,它充其量只能是一「死亡共同體」------- 在其 中,除了死亡,我們毫無其他共同本質。
  • Item
    從追尋「新宗教」回歸「此地此刻」:吳爾芙「達洛威夫人」中經驗之當下性
    (2005) 蕭雁容; Yen-jung Hsiao
    本文旨在探討維吉尼亞.吳爾芙小說「達洛威夫人」中不同層次的心靈狀態。內文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試著解釋,在執著地追求一個客體化的自我形象與外在真理的慾望駕馭之下,自我逐漸僵化與空無化的過程,第二部分則說明,惟有全然融入當下的具體經驗,使活躍的自我意識退居幕後,才能享受充盈的生命。在小說中,相較於自我意識高漲的男性角色,達洛威夫人擁有更流動而豐厚的生命,因她活在此刻,隨方就圓,不欲將所遭逢的絕對他者納入其主體性。 本文第一部份援引柏格森關於意識無法捕捉的內在流動自我之理論,以及萊因關於自我分裂的心理學分析,試圖勾勒小說中所呈現的,內在流動的自我之形貌及其對意識產生的影響。此一部分的自我,並不能區分成個別獨立的元素,故無法納入由個別符碼組成的符號系統,因此也無法為意識所捕捉而納入主體性。因此這流動的自我成為一絕對他者,一個永遠無法觸及的自我形象。對強烈自我中心的意識而言,它威脅了主體的完整性。若意識急欲認知並進一步與他人溝通這內在的他者,將會落入納西色斯式的自我閉鎖且逐漸耗損,終至空虛。將此內在的絕對他者納入主體性的慾望,會使擁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陷於無法與其他生命交流的困境。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將指出,小說中對達洛威夫人的心靈描寫,提供了另一種生命的模式—自我意識的退讓,並融入當下、實質的經驗。達洛威夫人與他人和外在世界的關係正是馬丁布伯所闡揚的「我與你」的關係,也就是在遭逢生命中的絕對他者時,不強加主觀的意識。唯有在「我與你」的關係裡,我們能享有完整與充盈的自我。
  • Item
    航向帝國邊境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99-05-01) 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