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客家乩童的區域特色:以橫屏山的華人認同與空間記憶為中心
    (2021) 林鍵璋; Lin, Chien-Chang
    本文以印尼西加里曼丹孟加影縣(Bengkayang County)橫屏山〔Pasar Gunung (Bang Phin San)〕的神壇調查,及山口洋(Singkawang)一些特殊神壇藉以參照,增加本研究的田野調查資料,在地理研究上屬於區域地理研究,以存在空間為基礎論述,透過前人研究了解印尼西加里曼丹乩童的特殊性,並且以社會關係來了解當地客家乩童的區域特色,解釋客家乩童儀式所產生的華人空間記憶。以地理學三大傳為統的研究觀點,及空間所產生的宗教現象究竟為何?那為何是這樣的變異,而這樣的區域又有什麼特色,在研究過程中,印尼西加里曼丹橫屏山的乩童,除了保有原鄉傳統的傳承,也已經和當地信仰文化結合,產生在地化、土著化的過程,以當地山為主要調查區域,印尼客家乩童信仰研究為中心,透過紮根理論,呈現印尼西加里曼丹客家民間信仰中乩童和族際的互動,釐清印尼西加客家乩童信仰,再加入其他族群的信仰過程之後,呈現多元族群在祭祀組織、儀式、廟會等面向中的互動情景,最後在結語部分闡釋,印尼西加里曼丹客家乩童構築的多元互動網路,以及形成的交錯互動關係。論文的主體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橫屏山當地神壇及其神聖空間,第二部分,印尼國家政策影響下華人和華人信仰的形成,第三部分,印尼客家民間信仰儀式的空間性與區域轉變的展開。而印尼西加里曼丹客家乩童信仰的形成,如此政策影響下的互動,主要在祭祀、儀式以及廟會三個層面展開。其中互動主體,主要有印尼國家政策影響下,印尼西加里曼丹華人和客家民間信仰,包括華人與民間信仰的空間和記憶,這部分內容主要分佈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印尼客家乩童信仰構築的特徵互動,最終形成了華人文化上,多元融合與地域上的空間記憶與認同。
  • Item
    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詮解的義理向度
    (國文系, 2021-09-??) 劉怡君; Liu, Yi-Chun
    張嗣成,元朝著名的龍虎山正一道天師,元成宗四年(西元1316 年)受封「正一教主」,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元朝時期,一方面因為新儒家心性學說的成熟與漫衍,另一方面復因道教內丹學性命理論開展的要求之故,遂使道教人物在疏解《老子》時,熱衷於將「性命(心性)」這一重大命題與老子思想綰合,並進一步將「性命(心性)」理論與「精」、「氣」、「神」的修煉加以繫連。然而,《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命」僅有數處,言「精」、「氣」、「神」也僅數處,張嗣成如何透過詮解《老子》建構「性」、「命」、「心」的思想內涵,並闡發「精」、「氣」、「神」的養煉工夫,是值得深入釐析的議題。此文的研究成果對於道教老子學與理學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
    閩中瑜珈法教功曹神譜研究 ――以嵩公道德與吳公太宰為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06-??) 謝聰輝; Hsieh, Tsung-hui
    本文利用這三年來,在福建中部尤溪、大田與永孜三縣等地區道法壇靖中,所見到的清初以來瑜珈抄本資料,以及現今田野實際儀式實踐調查記錄,希望能考證出瑜珈法教的功曹神明譜系的實際來源,並分析其表現的內涵特質。除前言與結語外,第一節,指出「瑜珈五院」的名稱組合,應轉化自道教體系內涵而得;而此套瑜珈法教五院傳度道法系統,至少在明嘉靖年間已在尤溪地區實際運用傳授。第二節,考察嵩公道德和吳公太宰二祖師,主要與傳法和繳法職能有關,應是實際的歷史人物北宋明教大師契嵩曾伕明嘉靖太宰的吳默泉;他們除各具條伔而較晚被收編外入瑜珈法教神譜外,更在明中晚期逐漸衰落的佛學或另股復興運動中展現其號召力。第三節,分析其嵩、吳兩位祖師被連請的道法和時代背景,以及到天台山奉請的地緣關係。
  • Item
    吳澄《道德真經註》「心性論」探微──以理學詮解《老子》的義理向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劉怡君; Liu, Yi-chun
    吳澄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在元代學術史上與許衡並稱為元代二大儒宗,素有「南吳北許」的美譽,其《道德真經註》在時代思潮的籠罩之下,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具體地反映出理學對老學發展的影響。《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僅有數處,理學卻極重視「心性」,吳澄如何以「心性之學」詮釋《老子》的義理思想,促使理學與老學在思想史的長河中相摩相盪,自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此文首論吳澄「以心性之學詮解《老子》的視域」,再論其「去外妄」與「取內真」的主張,最後論其「工夫修養」的入路。研究所得成果對於建構中國學術思想史「儒道會通」的完整面貌,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
    吳澄《道德真經註》「心性論」探微──以理學詮解《老子》的義理向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劉怡君; Liu, Yi-chun
    吳澄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在元代學術史上與許衡並稱為元代二大儒宗,素有「南吳北許」的美譽,其《道德真經註》在時代思潮的籠罩之下,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具體地反映出理學對老學發展的影響。《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僅有數處,理學卻極重視「心性」,吳澄如何以「心性之學」詮釋《老子》的義理思想,促使理學與老學在思想史的長河中相摩相盪,自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此文首論吳澄「以心性之學詮解《老子》的視域」,再論其「去外妄」與「取內真」的主張,最後論其「工夫修養」的入路。研究所得成果對於建構中國學術思想史「儒道會通」的完整面貌,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
    台南高屏地區靈寶道壇文檢研究
    (2007/08-2008/07) 謝聰輝
    施博爾與丁煌教授曾撰文指出,臺灣道壇保存了許多明代道藏所未收錄的宋代泉 州、福州一帶庋藏的科儀道書。丁教授更強調透過老道壇資料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重 建臺灣道壇清代的傳承譜系,瞭解臺灣道教史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印證這些科儀抄本自 宋代至今的運用變遷情形,以及與道教經派的關係,凸顯臺灣作為「道教活化石」的重 要地位。但自從施氏蒐購臺灣台南高屏地區老道壇經抄本與文物圖像回歐後,幾十年 來,除了在<臺灣之道教文獻>一文開列主要經科舊抄書目外,世人就無緣再看到這批 臺灣道教史的原版珍貴資料文物,其也未有此一主題完整深入的研究發表。筆者有見此 研究問題與責任的寶重,十餘年來,繼踵前輩學者的腳步,除拜入師門,持續深入訪問 各道壇,蒐集或獲贈許多早期道壇抄本資料外,並陸續撰文發表田野調查研究心得。此 次提出專書寫作計畫,準備以二至三年時間,擴大研究的區域至台南高屏地區,整理已 蒐集和持續蒐集中的道教科儀文檢資料,以及改寫相關已發表的文章,希望在台灣道教 史與道教文書學的研究上盡一己之力。本書準備共分九章,其章節重點如下:第一章緒 論:義界、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前人研究析論、問題意識、研究理論與方法、預期目標。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就科儀的功能與屬性,區分為功德齋儀、慶成祈安、禳災王醮與傳 度授籙等四章,就其義界、科儀與文檢運用關係、重要文檢溯源、詮釋等項深入探討。 第六章文檢文體考論:義界、道教文檢與公文書的關係,文檢的上行、平行與下行歸類 論述。第七章文檢格式考論:義界、章法格式、平闕、用印、花押、批硃等析論。第八 章文檢仙曹考論:義界、神仙譜系、行文系統、官曹名稱詮釋。第九章結論。
  • Item
    台南高屏地區靈寶道壇文檢研究(II)
    (2008/08-2009/07) 謝聰輝
    施博爾與丁煌教授曾撰文指出,臺灣道壇保存了許多明代道藏所未收錄的宋代泉 州、福州一帶庋藏的科儀道書。丁教授更強調透過老道壇資料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重 建臺灣道壇清代的傳承譜系,了解臺灣道教史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印證這些科儀抄本自 宋代至今的運用變遷情形,以及與道教經派的關係,凸顯臺灣作為「道教活傳統」的重 要地位。但自從施氏蒐購臺灣台南高屏地區老道壇經抄本與文物圖像後,幾十年來,除 了在<臺灣之道教文獻>一文開列主要經科舊抄書目外,世人就無緣再看到這批臺灣道 教史的原版珍貴資料文物,其也未有此一主題較完整深入的研究發表。筆者有見此研究 問題與責任的寶重,十餘年來,繼踵前輩學者的腳步,除拜入師門,持續深入訪問各道 壇,蒐集或獲贈許多早期道壇抄本資料外,並陸續撰文發表田野調查研究心得。今年度 接續去年提出的專書寫作研究計畫,擴大處理新得到的資料,配合持續的田野實物考察 與道壇溯源,整理已蒐集和繼續蒐集中的道教科儀文檢資料,以及改寫相關已發表的文 章,希望在台灣道教史與道教文書學的研究上盡一己之力。本書準備共分十一章,其章 節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義界、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前人研究析論、問題意識、研究 理論與方法、預期目標。第二與第三章以經典與文檢文基礎,探討台南與高屏老道壇的 淵源與傳承。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別就科儀的功能與屬性,區分為功德齋儀、慶成祈安、 禳災王醮與傳度授籙等四章。就其義界、科儀與文檢運用關係、重要文檢溯源、詮釋等 項深入探討。第八章文檢文體考論:義界、道教文檢與公文書的關係,文檢的上行、平 行與下行歸類論述。第九章文檢格式考論:義界、章法格式、平闕、用印、花押、批硃 等析論。第十章文檢仙曹考論:義界、神仙譜系、行文系統、官曹名稱詮釋。第十一章 結論。
  • Item
    臺南地區靈寶道壇〈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考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6-09-01) 謝聰輝
    本文以臺南地區道教二朝以上齋儀演行的〈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為例,先闡釋文檢的意涵,即是道教科儀中配合演出所運用的各類書寫公文書資料,包含內文與封套兩部分;並探究其主要功能,乃是道教科儀度生度亡教義的具體呈現與實際憑證。然後說明道教頒赦的內涵,即是對亡者罪的解除與救度;再析論此一科儀的敘述結構,以明白其中文檢運用的時機與宣行的特質。最後分析其中所運用的文檢,其成果就整體形式而言,三件符命與一件赦書均是兼具文字與真符兩大部分,二件關文與一件榜文,則僅為文字內容。就其內容淵源考察,不論從經典、真符、告文與咒語內容,以及紙張規定、書寫格式,都可證明應與南宋初興起的「東華派靈寶法」有密切的傳承關係;而臺灣頒赦三張符命文檢最早的抄錄傳承時間,可能界於南宋宋理宗(1225-1264年)之後,元成宗(1295年)之前這段期間。
  • Item
    臺灣正一道壇獻供儀式與內涵析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4-06-01) 謝聰輝
  • Item
    臺南地區靈寶道壇〈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的仙曹名稱與文體格式考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6-12-01) 謝聰輝
    本文以台南地區道教二朝以上齋儀演行的〈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為例,先闡釋文檢中「三天門下」、「泰玄都省」與「風火驛傳」三組詞彙的意涵、來源以及作為仙界公文機關的職能,考論其道經的傳承與轉化六朝至唐代相關政府官署的關係;以具顯道教齋儀放赦文檢得自三天至尊賜赦,三天門下省名義轉頒,泰玄都省負責執行遣發,並召請相關功曹驛吏傳達的程序內涵。其次再探討這七件頒赦文檢的文體意涵,認定三件符命、二份關文與〈赦書〉皆屬下行文,其中「赦書」實質體式應接近「敕牒」功能,而〈放赦九龍榜〉應屬上行「申榜」性質。再者,分析頒赦文檢稱「式」、用印以及批朱、花押與平出的格式特質,以瞭解其與古代公文書的關係,以及正一派靈寶道壇的傳承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