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拓荒者的身分重建:家與小鎮在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與薇拉.凱瑟的《我的安東妮亞》的轉變(2019) 鄭雅双; Cheng, Ya-Shuang本論文研究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與薇拉.凱瑟的 《我的安東妮亞》兩部作品中空間、地方與拓荒者在大草原上的關係。美國西部拓荒邊境為擁有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之拓荒者共同生活並共享多元文化經驗之地。在兩位作者的小說中,第二代拓荒女性能夠在蓬勃發展的小鎮重建身分,並體現了西部大草原多元、流動的可能性。Item 超越界線:徐四金小說《香水》中的嗅覺、(對抗)空間、和主體性(2010) 賴麗文; Li-Wen Lai氣味的強度和氣味所引起的情緒變化,往往伴隨著某些個人經驗而產生,其中的回憶、故事、和特定事物所成就的空間經驗就是嗅覺空間的角色所在。一直以來,嗅覺都具有相當的爭議性,嗅覺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也往往受到質疑。本論文的出發點,是要從香水這本小說中,探討嗅覺的內在力量,融合了想像力、強大的動物力、和細微的穿透力,從中觀察跨越界線、反抗、和開放空間的可能性。 本論文將從嗅覺的獨特性出發,探討嗅覺與空間的關係,嗅覺空間的意義和形成,以及嗅覺在社會性和主體性的象徵意義。從葛努乙建構的嗅覺空間中,我們會發現反叛和重建的力量,這份內在的力量與當時十八世紀法國的革命力量相互呼應,同樣暗示著反抗空間與開放空間的可能性。嗅覺於此已不只是野蠻的、低等的感官,而是被賦予著精神和文化意義,與人類文明一同進程。 首先,在序論裡,除了將呈現香水這本小說的批評背景以外,將說明討論嗅覺空間的動機,以及作者文字敘述中的空間性。第一章將從社會背景和嗅覺背景探討十八世紀的法國。歷史和社會的描述提供本論文的論述必要的背景,因為感官空間的探討必須納入人與環境關係的思考,以及特定時空背景的關係。 本論文第二章將從感官和感官空間出發,進一步談論到嗅覺和嗅覺空間,由此思考小說香水如何用嗅覺來呈現故事和描繪角色。接著我將提出 “嗅覺地景”的概念,探討特定時空關係下,嗅覺的強度和持續度所產生的嗅覺空間性,並以此檢視葛努乙的嗅覺空間,如何對抗或遵從一般的嗅覺模式。在此我也會統整文明史上對嗅覺的正反面討論,並統合其中的建構或衝突。 本論文第三章根據第二章的理論探討,從小說文本中分析嗅覺的處理方式,葛努乙依著嗅覺的成長經驗,和其所建構的嗅覺空間所帶來的反抗性、知識性、重建和革命的可能。最後一章我將結合索雅對第三空間的討論,分析葛努乙作為一個社會他者的角色,如何開創革命性的開放空間。Item 異化與神秘化的空間:以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為例(2017) 林玉婷; Lin, Yu-Ting《遠大的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在1861年所撰寫的作品,文本主要有三篇,深刻描繪維多利亞時期資本主義興盛的時代,以及敘述孤兒皮普成長的空間。然而,Alan Lelchuk、 J. Hillis Miller、Rosa Mucignat等評論家主張《遠大的前程》是一部以主角為主的空間,而忽略其他角色的重要性。儘管世上已有眾多以空間的研究存在,大部分的人卻忽略資本主義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因此,我認為《遠大的前程》仍有進一步探討的可能,藉由分析資本主義與空間之間的強大聯繫,我主張文中的次等角色和主角同樣具有代表性,文本不僅描述空間在文中代表的意義,同時藉由空間來談論資本主義。這部作品不僅是維多利亞時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一部有空間與資本主義的文本。 本論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文本中的空間和資本主義的關聯性,以彰顯空間與資本的重要性。第二章以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為基礎,分析文中的家庭生活與娛樂,以展示異化(alienation)的重要性。第三章以相對空間(relative space)為出發點,解析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突顯神秘化(mystification)的運作方式。三章分別描述資本空間的重要性。本碩士論文試圖探討空間與資本主義在文本中呈現,藉由參考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社會正義與城市》(The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以及採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這份研究希望能提升空間在文本的重要性,並賦予《遠大的前程》以往不同的解讀。Item 空間、國族身份認同、性別:閱讀Elsie Sze《回歸》(2016) 白曦源; PAK, HEI YUEN VINCENT本論文旨在運用後現代策略去解碼香港社會、政治和歷史的意義,從而分析Elsie Sze的小說《回歸》裡空間的含義與其對國族身份認同和性別關係之影響。第一章先定義「場所」(place)和「空間」(space),進一步探討這兩者和身份型塑的連結;其後,本章分析如何把香港閱讀為巴比塔城市(a city of Tower of Babel),再以作者和小說的簡介作結尾。第二章爬梳香港從英國殖民開始到回歸中國(1842-1997)的歷史,闡述英國殖民對香港的建構國族身份認同的深遠影響。第三章以整理昂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理論作開首,以其理論解讀《回歸》中空間如何對國族身份認同產生作用。第四章把重心移到《回歸》中空間與性別之關係。最終章著重於後九七時代香港人如何從國族身份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Item 瑪莉蓮‧羅賓遜小說中女性與空間(居家和公共)的關係(2015) 周綵潔; Chou, Tsai-Chieh本篇論文聚焦於瑪莉蓮‧羅賓遜四本小說《管家》、《遺愛基列》、《家園》和《萊拉》,作品中女性角色和空間的關係。從女性的精神空間開始,分析婦女在不同的家庭空間或外部空間的發展。女性角色藉由各種空間,促進精神與心靈之成長。全文分為三部份,第一章回顧十九世紀在居家空間的女性角色,女性在居家空間扮演妻子、母親和管家的角色,受到傳統社會眼光的束縛,女性能接觸到公共空間是有限的;第二章談及瑪麗蓮‧羅賓遜作品中女性改變的居家角色,其中包含在家裡傳統女性居家角色的改變,承受外力影響婦女在居家空間的生活,羅賓遜提供給予女性打破邊界之機會;第三章試圖討論外部空間的精神冥想,論述羅賓遜的女性角色如何尋求獨處在野外、靜下心來。愛默生和梭羅的啟發,羅賓遜的人物成為局外人。此外依據加爾文的宗教背景,家庭成員在羅賓遜的小說中獲得歸屬感、穩固家庭。Item 都市郊山空間的轉變與意涵—以台北市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為例(2007) 林詩瑜; Lin Shih-yu本文主要透過都市郊山空間的轉變,來闡述都市空間生產所呈現的空間性是歷史性與社會性交織的結果。主要藉由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來分析芝山岩自清代以來,歷經日治殖民統治,光復後國民政府遷台迄今景觀的疊置、空間的改造。不同時期的空間性展現是一連串動態過程的影響結果;相對地,空間記錄了不同時間、不同社會結構互動下所建構出的特色與風貌。空間的生產涉入了歷史的創造、以及社會關係或社會的組成。 清代時的芝山岩呈顯的「拓墾空間」至後期的「文教空間」,是清代歷史發展脈絡下的空間特色,而空間的表象乃地方菁英,地方菁英影響著空間實踐,表現了前現代社會的庶民的生活受到地方菁英的指揮之社會關係運作型態。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國家力量進入,芝山岩雖成立第一所現代教育之學校,但此後的空間呈現濃厚的「殖民空間」特色。地方菁英們被收編入正式的地方行政組織內,國家奪取了對空間規劃支配的力量。光復後的芝山岩,空間仍然受到國家力量的支配,空間的實踐因空間表象的為與不為而有不同的呈顯。因此拔去殖民者所賦加的空間,因應保衛中樞的「軍事空間」出現;但外省軍民及城鄉移民陸續在芝山岩及其附近形成大量違建,直至民國69~70年,才予以搬遷拆除,違建戶所遺之房屋基座與「雨農化」之地名,仍然在空間實踐上可見。面積不大的芝山岩長久以來,就這樣不斷地被地方菁英、國家賦予新的空間實踐與意涵。 解嚴後的芝山岩的空間演變,在國家權力的下放,環境保育、古蹟保存風潮帶領下,市民社會興起、社區意識、民眾參與日漸熱絡的時代背景中,空間的表象與再現的空間等不同主體:國家、空間專業規劃者與不同角度取向的當地居民們密切而複雜的互動,促使了史蹟公園的成立與空間規劃方向。作者希望指出芝山岩史蹟公園的規劃與施工期間,雖然各種不同主體在不同層次,有著彼此合謀或鬥爭的複雜關係,但因為期間能有民眾不斷地加入,終能使芝山岩愈顯多元,符合更多使用者的期待,在空間生產中空間再現之民眾力量也終於得以顯現。芝山岩的空間既是這些歷史性與社會性的複雜互動下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創造及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的工具。Item 空間、現地、性情── 屠隆馳馬入京所呈現的晚明側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6-12-??) 簡錦松; Chien, Chin-sung屠隆是晚明形象的先期人物之一,本文以大運河現地研究為基礎,在精準的旅行路線與日程的條件上,針對屠隆在萬曆11 年7 月,以18 天的極短時間(16 個工作天)從丹陽吳大帝陵口馳馬進入匇京之事,解說其行程始末。明人往來匇京與江南,多由大運河舟行,而屠隆多次捨舟尌陸,單騎先馳,尤以本次的高速紀錄,在所知的明人旅行中,從無先例。經由本項考察,可以發現屠隆的人格形象特質,為晚明文人與文學研究,提供一個嶄新而翔實的參考範例。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2005/08-2006/07) 潘朝陽儒家的道德倫理不是抽像但理之心性論上的倫理學,而是具現在生活世界的 實踐之道德倫理。在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的經典中,在在滿盈著儒者以生生之 仁而安居於道德性之生活世界的倫理詮釋。 以生活的實踐而將道德體現在世界,這是直接以承載生生之仁的創造真幾之 身體而彰著拓現為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的。 這樣的經典言說以及詮釋,充分顯諸古代儒家的重要典冊,如《尚書》、《易 傳》、《論語》、《孟子》以及漢初集結整理創作而成的大小戴《禮記》(包括《大 學》、《中庸》)之中。 原始儒家以身體彰著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孟子說: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 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盡心】 此即指出主體良知本心通過身體的道德實踐而建立了儒者生活世界的空間中 心。在孟子,良知不是心性主觀上的孤明自昭,而應該是仁體之德普施於天地, 使自然天地成為道德真幾之神化空間。這樣的精神,周遍在《孟子》各篇章中。 事實上,在古代原始儒家的典籍裏,均通貫著類似孟子的身體空間觀;道德 實踐的身體空間論述,總是以「以心著身-以身著心」的雙迴向結構來表達呈現 的,此在在可於經文中尋獲。 一般以為儒家只向心性內在講論道德,這是長久以來的誤解。 宋明儒家從周濂溪創述〈通書〉、〈太極圖說〉;張載創述《正蒙》;大程子創 述〈識仁篇〉、〈定性書〉以降,正面積極地吸收消化了《易傳》、《中庸》、《論語》、 《孟子》而建立了儒家道德主體實踐具現的生生永續之生活世界實踐論;其等以 「氣」之共同術語而表述了傳承自原始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小程子和朱子雖然有別於「縱貫型逆覺體證」的周、張、明道而建立了「靜 涵靜攝」之理氣二分、心性二分型的用敬涵養的工夫論,其身體性,反倒由於他 律型道德之作用而更形突顯,特別是朱子通過其強烈的實在論人格所建立的身心 修持,在嚴肅中更顯身體空間的道德型緊張張力。 陸象山和王陽明雖然特別表顯「心」之能動和靈明,以「氣」而綰合物質和 精神為一的「生幾力」(Vital Force)之詮釋系統不積極呈現,但主張以道德性之 心而光輝身體,並以此道德光昭之身體來體現生幾洋溢的生活世界,這一點儒家 睿智,卻是十分清楚的。 身體空間依海德格,是「天地神人四位一體」而安居於空間中的,換言之, 人是以其身體在空間中和天地、神明相照面互為存有而才獲得心安。其實,這樣 的存有性實踐,在《禮記‧禮運》中已早於海氏兩千年而已有所論述,其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 星,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 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 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由,四靈以為畜。… …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 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依此,〈禮運〉實已指出儒家是以道德倫理之身體實踐於生活世界而建立了天地 神人四位一體安居的空間。基本上,此原理通貫於原始儒家和宋明儒家的思想 中,形成儒家的身體空間論述。此種道德主體型之身體空間觀有別於道家虛無自 然之身體空間觀;亦有別於佛家般若真如之身體空間觀;儒家是參贊執有而以身 體融入天地;道佛兩家則以無執放開而忘卻身體於天地。 熊十力先生以易傳乾元性海的觀點開啟當代新儒家的生生創建之存有論;牟 宗三先生亦以「創造性原理之乾」與「終成性原理之坤」的雙元並建之存有論詮 釋而建構了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真幾之本體宇宙論;兩者均從孔孟原始儒家和宋明 新儒家一脈相傳接了以身體具現道德於天地而安頓自然、人文和鬼神之根本身體 空間觀傳統。 關於儒家身體觀的專著不多,近年以楊儒賓、黃俊傑為深造有得。 筆者以「在天地之中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為題,嘗試以文本詮釋的進路, 處理古代和當代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第一期, 將詮釋周漢時代的原始儒家,並以《禮記》為文本聚焦。 第二期, 將詮釋宋明時代的新儒家,並以張載和船山二家的文本聚焦。 第三期, 將詮釋當代新儒家,並以唐君毅先生的文化哲學之文本聚焦。Item 林白、陳染小說中的家庭變貌及意義論述──以女兒書寫為觀察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4-10-01) 石曉楓對於以「私小說」形式崛起於大陸文壇的女作家林白、陳染,論者向來關注者,為其小說中所呈現的情欲書寫與女性意識。本論文意圖從另一角度出發,檢視在少女成長經驗的書寫中,林白、陳染所刻畫的家庭樣態、父/母女互動關係;並梳理其間錯綜複雜的親子情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庭變貌,從而透視此種書寫對於傳統親子關係與家庭功能的顛覆。並由此推衍出二人的小說書寫,具有家庭空間向內推移、「國體」想像過渡至「身體」展演,以及後現代情境表現的歷史意義。Item 建構與新變/敞開與遮蔽--臺灣區域文學史的意義與省思(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014-04-01) 許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