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以優選理論分析西拉雅語重疊詞
    (2012) 吳政穎; Cheng-ying Wu
    本篇論文的目的是重新分類西拉雅語重疊詞,並以優選理論為框架分析西拉雅語重疊詞。本論文認為西拉雅語重疊詞之分類是以語意為依據。西拉雅語重疊詞可分為四類:右向重疊、 -CV- 重疊、 CV重疊、 Ca-重疊。右向重疊通常表現圖象式語意(iconic meaning),包含複數、習慣性動作、強調、未完成。Ca-重疊可表示圖象式語意或非圖象式語意(non-iconic meaning):圖象式語意為進行式,非圖象式語意為由動詞衍生之名詞,及計算人類指稱對象。-CV-重疊通常不牽涉任何語意改變。CV重疊則用來計算非人類指稱對象。在分析方面,優選理論中的鄰近制約(adjacency constraints)被用來處理右向重疊、-CV-重疊、CV重疊。Hendricks 提出的Compression Model則用來壓縮Ca- 重疊中的重疊詞綴之大小。本篇論文為第一篇針對西拉雅語重疊詞重新分類且運用優選理論分析之論文。
  • Item
    構詞與音韻中的基石:前後暨尋徵
    (2016) 沈大鈞; Shen, David Ta-Chun
    以新古典音韻學為本,本研究主張音韻與構詞的普遍工具箱裝有前後暨尋徵。 前後由非自反性、非對稱性與遞移性所定義。僅是在時間層明確標誌前後關係,連同重疊在內的不同詞綴形式皆以同一方式處理:詞素嵌合和線性化。前後為本音韻學的細節在第二章回顧,同時西拉雅語、達悟語跟Kinande語裡的一些重疊樣式也在此前後標示的表示下來分析。 尋徵從接受方理解各個過程。因為尋徵只專注尋找第一個特徵條件符合其所尋之音段,尋徵的發動者與尋徵的目標物可能是互相緊鄰的,或不是如此。既然不同的尋徵發動者可能找到相同的尋徵目標物,反覆規則施作便無其必要了。在第三章回顧尋徵的前述特點及其他以後,尋徵便用來分析維吾爾語的元音和諧跟其他音韻過程,以及Tahltan語的輔音和諧。 於第四章對Guarijio語和巽他語的研討展現尋徵、前後及其互動能得出眾多紛雜的表象。 如同前此的相關文獻,本研究認為前後暨尋徵是人類語言的共性。
  • Item
    從復振經認同到發展—一個平埔族村落的探索研究
    (2010) 吳昭慶; WU,CHAO-CHING
      本研究探究台南縣佳里鎮北頭洋平埔村落從文化復振到自我認同的歷程以及村落未來的發展。 從1990年平埔熱潮掀起後,北頭洋在當時蘇煥智立委(現台南縣縣長)的扶植下於1999年初次舉辦夜祭活動,由於北頭洋的西拉雅傳統祭典流失已久,其夜祭模式完全複製自同屬於西拉雅蕭壟社系統的吉貝耍。基於北頭洋平埔村落的文化復振是由外力的扶植而非從部落內部自發籌辦,北頭洋居民的自我認同與對夜祭復振之態度與看法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平埔族群在歷經荷西、鄭氏王朝、清帝國、日本強權與國民黨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多重統治,現今雖處於殖民者遠離的多元論述時代,但平埔族裔在長久歷史污名與備受歧視的自卑情感下,卻不敢承認自己是這塊土地原先主人的現象,研究者針對這些影響平埔文化復振運動的族群自我認同阻力予以分析詳述。   此外,研究者訪談村落居民的集體記憶,透過其記憶中的西拉雅文化,找尋北頭洋能藉以凝聚族群認同的元素,而非經由政府、專家學者的霸權再現,創造出讓北頭洋居民誤以為是歷史傳統的傳統。而在認同度的調查上,研究者以訪談式的問卷調查法(interview survey),對居民進行問卷訪談,在血緣認同與文化認同兩層面上,訪查部落居民的自我認同,並以統計表方式呈現再以質性方式分析結果。   最後探討北頭洋平埔村落在社區發展協會規劃下及行政院勞委會的人力支援,其經營發展模式與困境。
  • Item
    行向一個用Siraya做基礎ke台灣女性主義
    (2017) 鄭雅怡; Tenn, Nga-i
    行向一個用Siraya做基礎的ke台灣女性主義 摘 要 隨著1987年台灣解嚴,民主化和本土化蔚為潮流,1990年代以來,以台南為發源地的平埔原住民族Siraya也逐漸成為社會運動和知識再建構的關切點。Siraya屬於南島語族,原本為母系社會,卻在近四百年接連被不同的外來政權統治,並在各殖民政權所推行的父權體制中遭到邊緣化。Siraya母系文化的特質體現於家庭和社群網路、經濟生產,以及宗教和文化的實踐當中,儘管備受主流父權結構的制壓,仍可做為一種激勵,引動對抗中國漢文化霸權和重新開創台灣主體性的潛在能量。1990年代起,Siraya族裔致力於族群復振運動。他們的集體努力不僅喚醒Siraya社群,甚至跨越族群界限,影響整體的台灣社會。 類似Siraya的情境,歷史上台灣婦女相較於台灣男性,經歷更深重、更多重層面的壓迫和創痛,因為台灣女性不只面對殖民暴力,甚且長期遭受父權宰割。正因如此,Siraya和台灣女性蘊涵更深透、鉅大的底層人民反抗潛能,更能夠挑戰各種不公義的社會結構。 針對台灣民族主義理論向來以男性、漢文化為中心的缺陷,本研究從後殖民女性主義的立場出發,重新追溯Siraya母系傳統的價值和台灣歷史圖像,試圖以Siraya為「切線」,探尋性別、階級、族群、宗教、文化、帝國主義以及其他政治原動力之間的交互關係。 面對當前全球化以及所謂泛華人化的趨勢,本論文採取Siraya和女性主義做為雙視角論點,重頭思索台灣性的內涵,從一個植基於Siraya和女性主義的跨領域論述,來探究建構一個以台灣為基礎的知識系統的可能性。誠如本論文標題第一個詞 “Toward” 所示,本論文以書寫行動來落實一個以將來為取向的努力,期盼能邁向一個蘊育當中的跨面向學術地界。 關鍵詞: Siraya、平埔族原住民、女性主義、後殖民、跨論述
  • Item
    當代台語文學的Siraya書寫:以《鄉史補記》、《決戰西拉雅》及《大港嘴》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04-??) 鄭雅怡; Tenn, Nga-i
    21世紀初以來Siraya書寫蔚為台語文學的一股風潮,以Siraya平埔族為主題的台語作品日益增加,文類及風格亦愈加多樣化。台語雖然是台灣的本土語言之一,而且七成以上的台灣民眾以台語為母語,它卻向來被視為「低階語言」,直到最近數十年,台語族群才展開母語復興運動。Siraya 族的境遇與台語類似,這個原居於台南的平埔原住民族,一向被主流社會排擠,然而自從1990 年代以來Siraya 族裔推動復振運動,至今仍持續不輟。台語文學和Siraya,一屬母語文創作,另一則屬族群議題,這兩者如何串聯,進而形成一個新的論述空間?Siraya 書寫對於台語文學以及台灣現今的政治、社會發展可能產生哪些影響?本論文首先探討Siraya意識形成的歷史因素,繼而分析認同政治與台語文學中Siraya書寫興起的關聯性。此外,論文中討論三部有關Siraya的台語文作品,都是以Siraya人的經驗為基礎來重建台灣的歷史,並挑戰以中國——漢人為主體的主流歷史架構。Siraya 在台語文學中的「高曝光率」涵蓋多重意義。重新書寫Siraya 彰顯一種新的社會運動,開展一個新視野,表達台灣人試圖將台灣建構為具有豐饒原住民文化元素的多元族群國家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