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口譯員風險辨識與緩減策略之初探
    (2008) 傅虹; Hung F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opular subject in both academic studies and business practices. It is because the consequences of some events had been so devastated that traditional ways of handling unexpected incidents proved to be ineffective. Though the notion of risk has not been connected or mentioned in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 Interpretation, it is worthwhile to see what the risks are for interpreters when conducting this profession so as to analyze those identified risks and decide what mitigation strategies to employ to better protect this profess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identify the risks faced by an interpreter from the stage where an interpreter accepts the assignment to the stage where an interpreter receives payment for the services rendered, and from the identified risks to see how they are managed now by interpreters in Taiwan and from the world. By simulating the risk identification process, I made Check list of hazards in each stage, and have classified them according to most direct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I found that risk management ofControl Methods, such as Avoid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actual Basis, is much more like pre-loss safety net; as for Risk Financing resorts, they are more post-loss mechanism, used to partially make up certain aspects of losses.
  • Item
    區域災害系統評估不同空間尺度之災害風險研究 - 以臺灣臺東縣坡地環境為例
    (2013) 洪政耀; Hung, Cheng-Yao
    災害是人類資源經營系統與自然環境間交互作用的產物。世界銀行指出臺灣曝露於三種自然災害下之人口與面積均為世界之冠。在臺灣,過去十年來自然現象所導致的災害損失逐年上升,因此深入了解災害發生的原因有其必要性,且藉由了解災害發生之因,落實有效的預備、減災措施,可將災害損失降低。首先,需收集並確認災害的點位、分析災害的孕災環境因素以推估相鄰的環境特性,找出環境敏感地帶。再者,災害對於居民會產生多大的風險程度,並不只能考慮孕災環境與致災因子可能造成的威脅,還必須考慮承災體的曝露與脆弱程度,這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近年來,國內外整合型災害研究日漸盛行,其研究成果常將國家尺度指標直接應用至地方縣市尺度評估,因此無法突顯區域特性,掩蓋次國家尺度等級之變化,成果難以深入了解災害風險之因。故本研究欲整合坡地災害兩大類群研究的風險評估,並考量不同空間尺度所需選擇指標不同之問題。目的就是以區域災害系統論,提供一個了解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有利分析方式,並結合GIS平臺以空間化的方式展現其成果。 孕災環境敏感度部分,本研究採用坡度、高程、坡向、地質、邊坡縱向曲率與橫向曲率、土地利用、河流距離、斷層距離、道路距離、NDVI,共11項指標,以及各種降雨型態指標評估致災因子。結果發現,不同地區因為環境的特性不同,影響塊體崩壞潛在因子的重要程度將會有所不同,但NDVI與坡度二者指標不受空間尺度與區域塊體崩壞特性影響,適用各種大小尺度範圍。 在承災體曝露量與脆弱度部分,本研究將建物、道路與耕作地做為承災體曝露之型態;脆弱度部分選用低收入戶、身心障礙人口、離婚與喪偶率、教育程度、扶養比、醫療資源、聯外道路、人口密度等適合地方至全國尺度之指標,以及評估最小尺度個體、村落適應能力之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結果發現,大尺度縣市評估難以準確評估各鄉、各部落的脆弱程度。 在風險評估方面,本研究將極端現象影響下的自然危害程度、承災體曝露量,以及承災體脆弱程度標準化,加總平均得到範圍介於0-1之間的風險值。整體而言,不同空間尺度的分析成果確實不同,以大尺度評估容易掩蓋小尺度的區域特性。以三鄉尺度評估結果來看,海端鄉應是風險最高地區,金峰鄉與大武鄉互有高低。事實上並非如此,大武鄉因區域面積小,易受大尺度均化影響,而忽略其風險程度。實際上若以村尺度而言,大武鄉大鳥村的風險值與海端鄉利稻村相當。最後,本研究發現若大小空間尺度的劃分一致(如以主流域做為劃分),則鄉與村區域特性相近,風險變化之間的差異小,若不一致則反之。故在進行災害研究時,若未重視不空間尺度與區域特性之差異,其風險結果將會嚴重偏離災害的真實性,難以探究災害之因。 本研究提出的概念是地理學者長期關注的人地互動關係,概念的重新詮釋,以及透過GIS的應用,表現區域災害風險在空間與時間的變化性,對於學科未來在災害管理上能有重大的貢獻。整合自然與人文的概念角度出發,對於中央政府由在地思考擬定合適的防災政策、規劃都具有實質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