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唐代春秋兩季中節氣詩的文化意涵
    (2021) 余秀卿; Yu, Hsiu-Ching
    先秦時代的人們透過觀察日常天候與地上萬物的消長,制定節氣,便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早在春秋時的民間歌謠《詩經‧秦風》記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時值白露,秋水天長之際,岸邊蘆葦蓊鬱,引發心中所思。詩歌透露的訊息,正是古人對於節氣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的示現。詩歌發展至唐代為一巔峰時期,在國力富強、經濟蓬勃的推波助瀾之下,文化兼容胡風胡樂,節慶活動變得更加盛大。四萬八千九百餘首的《全唐詩》,提供了春秋兩季的節氣詩許多豐富的史料,從《全唐詩》中蒐索春秋兩季的節氣詩歌,以民俗學觀點釐析出其中的文化意涵。本論文探究的方向聚焦在唐代節氣詩的多重文化意涵上,在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四個文化特質:順天應時的天人和諧之道、慎終追遠與言志抒懷、應制酬唱以吟詠節氣、休閒娛樂的遊藝活動等四個文化面向,經由梳理唐代節氣詩的文化層面後再重新審視,以期能更立體、全面地去觀看唐人生活的風貌。本論文章節架構: 首先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確立研究範圍,以《全唐詩》為主,並 參酌王重民的《補全唐詩》。接著探討歷年來相關的文獻與回顧,以及說明本論文的 研究方法與步驟。 其次介紹節氣及探討節氣文化內涵,並概述中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及秦 漢前後到唐代的歲時曆,接著說明唐代社會文化景況,是繁盛的社會文明,對文學普 遍崇拜的現象。 第三、第四章詳論從立春到穀雨,與立秋到霜降,共十二個節氣的物候。以《月 令七十二候集解》及《七十二候考》列出個節氣的物候現象。每個節氣舉出三至四首 相關唐詩,並探討詩的內涵,與詩中所述相關的節俗活動,進一步追溯唐代史籍中相 關的記載,從中深入探析關於節氣詩的文化意涵。 第五章討論詩中多元的文化面相:順天應時求天人和諧之道、言志抒懷與慎終追 遠、應制酬唱以吟詠節氣,及休閒娛樂之遊藝活動。 最後第六章結論則將唐代春秋兩季的節氣詩做整體歸納的論述,並展望未來尚未 被探討的研究範疇。
  • Item
    詩與史的重影──論宋詩所見孟郊的歷史影像
    (國文系, 2020-03-??) 黃培青; HUANG, PEI-CHING
    中唐詵人孟郊以清奇瘦硬的詵風,開啟「仍和」新體的嶄新面貌,博得時人韓愈、賈島及後世追隨者的尊敬與推崇。然自宋代歐公「秋蟲吟草」、東坡「郊寒島瘦」、蘇轍「陋於聞道」……等批評後,將孟郊的形象導向貶抑、譏斥的彼端。孟郊一生,身分卑微、官秩塵下,史籍載記的資料並不豐富。但從《全宋詵》中卻可蒐羅出為數不少篇章,或直截、或間接的論及孟郊其人。是以筆者擬尌相關詵章篇什,別類分門,以詵見史、因事知人,透過具體詵作的討論,還原宋代詵人創作視域裡的孟郊身影,完成詵、史重合的歷史影像。
  • Item
    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09-12-01) 陳義芝
    王文興最受推崇的作品為197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家變》。在此之前他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相對未獲重視。五十年來,王文興堅持的藝術理念一貫,《家變》所表現的存在境況、生存主題,在青年時期寫就的短篇小說,已多方探索;儘管篇幅、結構、情節不同,但作為一位「思考」型小說家的主題,早經確立。重視文字的精確獨特,講究文體的沉深穩重,追求詩的語言效果,借用象徵的方式,都是他短篇小說的特色。米蘭‧昆德拉說:「所有的小說家或許只寫一種主題,用的卻是許多變奏。」王文興的短篇是其一生繁複藝術面貌的源頭,深具研究價值。本文藉精神分析學,針對王文興小說人物的表呈面向,試探王文興短篇小說的特色。
  • Item
    戰後日本文人畫與題畫詩之研究進路探析(1949-2009)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9-12-01) 金培懿
    本文將戰後六十年間,日本學界研究日本文人畫、題畫詩之單篇論文作一整理,說明戰後日本文人畫與題畫詩研究的發展進路,按時間先後之發展進程,基本可以劃分爲九個階段,其中又有三次重要的研究分水嶺。而由戰後日本文人畫、題畫詩研究議題的開展與進路發展看來,基本上可以歸納出三個文人畫研究的本質性議題,亦即:何謂文人?何謂文人畫?文人畫的研究與觀看如何可能?針對此三大議題,本文首先指出:21世紀的當代日本藝術對文人畫畫家的「文人」身分定義就在:對「人」的終極關懷。繼而說明:文人畫必須是屬於「心靈」、「心性」的一種「氣韻」、「神韻」,所以其當然是「人本」的。至於屬於「眼目」、「感官」的「技藝」與「情趣」,當然可藉由大腦思考判斷,進而以眼目「看」之。然屬於「心靈」、「心性」的「氣韻」、「神韻」,則必須以生命直覺「觀」之。此兩條「觀」、「看」的相異進路,既是鑑賞文人畫的差異所在,又何嘗不是研究文人畫的差異所在。本文最後則提出:文人畫的觀看與研究,或許不是只將「詩意」帶入畫中,還在藉由「觀」畫家之「情」衷這一看法,來接續點點「詩意視點」,以獲得一種更超越的「觀看」途徑,使鑒畫者與運筆者交感共鳴,達成情感和意識覺醒狀態下,生命自在和諧律動的暢快「流線」韻律感,以爲其生活文化之主旋律,體現其生命之本意。
  • Item
    三曹詩歌的析評與比較
    (國文學系, 1998-03-??) 黃雅莉
    建安時代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成就輝煌、詩文鼎盛的時代,而曹氏父子是那個「彬彬之盛」局面的領導者和提倡者。然而,每個人的天生才情不同,「雖在公兄,不能以移子弟」,那麼,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各自的審美傾向、詩風特色為何?對文學價值的見解為何?對建安文學的繁榮做出的貢獻又在那一方面?比較結論有無高下之分?本文在此擬從建安時代的詩風嬗變與其各自的政治遭遇兩個背景下談三曹的詩歌評價,本意非在爭論三曹的短長,而只欲藉著比較而更清晰彰顯曹氏父子創作風貌的差異。
  • Item
    論「真」、「善」、「美」的螺旋結構
    (國文學系, 2005-03-??) 陳滿銘
    我們的祖先對宇宙創生、含容萬物的規律,先是由有象而無象,再來是由無象而有象,不斷地加以往復探討,雖各有所見,但總結起來,則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予以概括。這種結構,不但可適用於科學,也一樣適用於哲學、文學與美學;如果將它對應於西方所謂的「真」、「善」、「美」來看,則「一(0)」為「真」、「二」的規律作用與過程為「善」、「多」為「美」。本文即著眼於此,特地鎖定「真」、「善」、「美」,探討它們與章法「多」、「二」、「一(0)」螺旋結構的對應情形,並舉散文與詩詞為例作說明,以見兩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關係。
  • Item
    Lyotard's Future
    (英語學系, 2005-07-??) Frank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