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聊齋誌異》中的厭女情結之探究
    (2024) 張沛寧; Chang, Pei-Ning
    《聊齋誌異》中的女性角色繁多,展現出多元且豐富的生命情態。歷來有許多學者研究《聊齋誌異》中的女性角色,在女性角色是否展現出超越時代侷限的情節一事上亦有許多討論。明清時期為中國婦女受到最多限制的朝代,上至官方,下至庶民皆透過各種獎勵與懲戒的手段,迫使女性必須依循貞節、忍苦的制度。《聊齋誌異》的女性乍看十分開放前衛,勇於追求情慾自主,然而卻仍多數皆服膺於父權體制下選擇為男性服務,而呈現出前後不一的角色矛盾。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是透過「厭女情結」的理論基礎,解構女性角色的矛盾,深掘在解放女性情節背後的男性凝視意圖,以此分析蒲松齡與大時代下的「厭女」之具體展現。本論文從官方律法、知識階級、民間實況三個面向探究明清時期的社會時局與婦女觀,心學興起後文人與民間對理學對女性帶來的桎梏提出反省,以李贄、馮夢龍為例與《聊齋誌異》進行共時性比較,定位出蒲松齡在開放與保守的光譜上並未展現出突破時代的性別觀點。本研究進一步針對表現出厭女傾向的「異史氏曰」,找出異史氏對貞節的肯定、對悍妒婦的批判,以及聊齋中對美女的雙重標準和代夫受過的特殊女性等內容。《聊齋誌異》的世界觀中女性具有多重的工具性,女性被賦權意在使男性獲得更好的服務,因此情節中藉由懲戒與獎勵的手段,令厭女的機制從中執法,女性仍被限制在《聊齋誌異》所建構出來的道德框架中無法掙脫。
  • Item
    初探聊齋俠女
    (國文學系, 1997-03-??) 李宗慬
    本文首先分析「聯齋志異」的作者如何以人物與結構敘述此一故事。經由比較可以看出作者在俠女「復父仇,殺己子」之故事類型中,如何減去殺子之倫常衝突,代之以非婚生子,而又生子棄之的「貞與俠」、「孝與慈」的衝突,以及俠女美豔而冷峻的外表,似傳統、又叛逆的性格。種種矛盾衝突,都因恩顯而仇隱,遂累積為懸疑,最後復仇成功,乃成就懸疑頓解之效果。其次討論俠女與劍仙之傳統。最後以歷史資料、理論文獻與文學例證探討「父仇不共戴天」之文化傳統,以及俠女非婚生子以報恩之女性自主意識。亦即作者如何在以殺戮復父仇的父權文化壓力之外,另闢女性創新生命以報恩之人生新境。文化意識固然影響了人生,文學創作也能指出人生之中或有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