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文分類詞對名物分類知覺之調節: 神經語言學研究
    (2021) 張宜琪; Chang, I-Chi
    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為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可以影響人們如何感知世界。雖然相關行為研究支持語言能夠影響思維的說法,但仍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如Pinker,2007 [1994]),認為儘管實驗中使用非語言的刺激,實驗中仍可能有潛在的語言干擾。因此,Thierry(2016)建議,語言相對論的議題可透過認知神經領域的研究方式,去探測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本研究旨在藉由兩個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實驗檢視中文分類詞在前語言層面(pre-linguistic level)及語言層面(linguistic level)對於中文母語者的名物知覺的影響。在實驗一中,我們參考胡世強(2019)的實驗設計,並做些微調整,共計招募三十位中文母語者及七位英文母語者。我們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任務則是在看到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為標準刺激(使用相同分類詞的圖片,出現機率80%)、特異刺激(使用和標準刺激不同分類詞的圖片,包含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within-dimension deviant)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between-dimension deviant),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圖片為一隻貓,出現機率5%)。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在175-250毫秒間誘發顯著的P2效應,而英文母語者只有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誘發P2效應。我們推測在英語母語者中發現的P2效應,可能是由刺激材料中的物體外觀所誘發,而非語言的影響。在實驗二中,中文母語者同實驗一中的受試者,實驗二亦採用特異刺激典範,但是刺激材料為中文字詞。字詞刺激分為標準刺激(出現機率80%)、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為字詞「老鼠」,出現機率5%)。雖然在標準刺激和特異刺激並無觀察到顯著P2效應,但我們發現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在250-350毫秒間,於大腦前方的位置誘發較早的N400。綜合兩個實驗的結果,在中文母語者中所發現的P2及N400效應,顯示出無論在前語言層面或語言層面,中文分類詞皆可能影響中文母語者對於名物的知覺。本研究也支持語言相對論的論點—語言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影響人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且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可能有不同的認知處理方式。
  • Item
    歌詞的語義理解: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
    (2013) 簡珮如; Pei-Ju Chien
    本文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的技術來探討歌詞的語義理解歷程及歌曲熟悉度對此理解歷程之影響。過去研究語言與音樂的相關文獻指出,一般人在聽歌時,會對歌曲中的歌詞進行語義理解的分析,因而認為此語義分析與口語語言(spoken language)的理解歷程相似。然而,由於實驗目的不同及實驗操弄可能產生的混淆變項,關於歌詞的語義理解仍需更多討論。本實驗以跨感官知覺的語義促發作業(cross-modal semantic priming)為設計,在受試者聽完一段熟悉或不熟悉的中文流行歌曲片段後,對受試者以視覺方式呈現與該歌曲片段的句尾促發詞(prime)之語義相關或不相關的目標詞(target),並請受試者對於該目標詞進行名詞具體度的判斷。實驗結果發現,在目標詞與促發詞語義不相關的情況下,引發較語義相關為大的N400,顯示受試者在聽歌時,確實對於歌曲中的歌詞進行語義理解的分析。此外,在目標詞配對之促發詞為熟悉歌詞的情況下,N400的分布為中間偏左腦;然而,在目標詞配對之促發詞為不熟悉歌詞的情況下,N400的分布為中間偏右腦。此N400在左右腦分布上的差異顯示,受試者可能採取不同的語義分析策略來理解熟悉與不熟悉的歌詞。由於受試者對於熟悉的歌詞有較高的字詞期待(word expectancy),因此當受試者聽到熟悉的歌曲時,傾向用以左腦為主的預測式策略來進行歌詞理解。相較之下,受試者對於不熟悉的歌詞則有較低的字詞期待,加上中文歌詞的聲調(tone)在歌曲中因受到音樂影響而變得較不易辨識,因此當受試者聽到不熟悉的歌曲時,傾向用以右腦為主的整合式策略來進行歌詞理解。
  • Item
    句尾非預期效應對語句處理的影響: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
    (2013) 廖家萱; Chia-Hsuan Liao
    在言談交際當中,人們常常會預測對方欲表達的概念或用詞。過去研究指出,當人們的預期和實際情況不相符時,句子理解起來會比較費力;然而,過去研究並未特別區分,在一個句子當中出現其他語言,或是出現非預期的概念,在理解歷程上是否造成不同的困難。此外,在雙語社會中,常常有語碼交雜(code-mixing)的現象,以台灣社會為例,生活中常常出現國語轉台語、台語轉國語的情況,使得語言轉換方向成為有趣的研究議題。本研究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技術,探討句尾非預期效應對語句處理的影響,以及不同的語言轉換方向是否在理解上造成差異。實驗以克漏字機率(cloze probability)高低來操弄句尾關鍵字的預期程度。句子以整句國語、整句台語、國語轉台語、台語轉國語的方式呈現。受試者是以國台語雙語為母語的人士,其國台語皆相當流利,但是較常使用國語。正式實驗中,受試者必須專心聆聽並理解句子的意思。實驗結果發現,相較於符合預期的情況,低克漏字機率(low-cloze words)與語碼交雜的情況皆引發N400反應,顯示兩者皆在語義整合上發生困難。然而,就N400的分佈而言,低克漏字機率的N400反應主要在中間偏後的腦區,語碼交雜的N400則是全腦的反應,顯示處理兩者的機制並不相同。此外,低克漏字機率的情況在前額葉的地方可以觀察到晚期正向波(late frontal positivity),可能與受試者預期的字和實際出現的字有概念上的落差相關。在語言轉換方向上,只有國語轉台語的句子引發N400,顯示由較常使用的語言轉換到較不常使用的語言時,會有語義提取或是語義整合的問題。
  • Item
    專家與生手口譯員的句子理解歷程: 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
    (2013) 范家銘; FAN, Chia-ming
    過去研究發現,專家口譯員相較生手口譯員更擅於利用各種語境線索預測講者將表達的訊息。本研究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技術,探討專技程度不同的口譯員在聆聽具有脈絡限定性的句子時,預測句末詞語的能力是否有差異,並藉此神經相關機制佐證過去行為研究之發現。實驗材料為具有脈絡限定性之全中文或第一句為中文、第二句為英文之句組,句末為符合或違反語境脈絡之目標詞。三組專技程度不同之口譯員(口譯研究所學生、資歷約1年之資淺口譯員及資歷約11年之專家口譯員)聆聽句組後,須判斷該句組是否符合邏輯。實驗結果發現,在目標詞出現後300-600毫秒間,專家口譯員在左腦之語意一致性效果(semantic congruity effect)顯著大於口譯學生,顯示專家口譯員較能運用脈絡訊息形成預測。然而,究其原委,三組受試者在目標詞違反語境脈絡的情況下,N400波形並無差異;反而是專家口譯員在目標詞符合語境脈絡下,N400較其他兩組受試者為正。N400振幅可反映大腦提取詞彙之難易程度。據此,專家口譯員振幅較小之N400可能係因累積長期經驗,擁有較豐富之詞彙提取架構(retrieval structure),因而得以預測並輕易提取符合語境脈絡之目標詞。另外,在600-900毫秒時,專家口譯員的前腦產生較其他兩組受試者明顯之正向波。晚期正向波(late positivity)可解釋為大腦更新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所費之力氣,顯示專家口譯員在句組合理時(意即符合平常翻譯情況)花費較多力氣更新心智表徵,而不會將力氣花費在處理不合理的句組。即使受試者僅須判斷句組是否合理,專家口譯員似乎習於更進一步處理訊息以利後續翻譯。此外,資淺口譯員之腦波模式介於專家與學生之間,顯示訓練與經驗或許能強化語意預測能力。